河北一亩泉酒业集团(保定酒厂),目前使用的储酒方式,除现代化的食品级不锈钢储酒罐外,仍然使用着传统的柳(荆)编大酒海储酒。这些大酒海,是目前华北地区现存的、仍在使用的最大酒海群。这38尊大酒海陪伴着保定酒厂走过了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公司制等不同发展时期,见证着保定酒厂“一亩泉”品牌的发展、壮大。 这种原生态的“会呼吸”的储酒方式,对白酒的淳化,具有奇特的功能。酒体在酒海中,经过岁月的历练,多种有益微生物的结合,使得刚刚酿造出来的新酒其刺激性、辛辣感逐渐消失,口感变得醇厚柔顺、细腻爽静、回味悠长。 古代,人们把一种容量很大的酒器,叫“酒海”。唐代诗人白居易《就华枝》曰:就花枝,移酒海,今朝不醉,明朝悔。酒海说法由此而来。 柳(荆)编酒海的出现,见于道光二十五年。当时民间储酒、运酒普遍使用柳(荆)编酒海。 1945年,裕民酒厂成立(保定酒厂前身),隶属冀中军区第九区专属。购置了58个柳(荆)编酒海,进行储酒、运酒。1948年酒厂遭到国民党军队破坏,酒海及设备被毁。 1948年保定酒厂在保定选址建厂,重新购置了柳(荆)编酒罐、酒箱和酒海。随着时间推移,酒厂产量扩大,对酒的存储时间、存储数量的不断提高。对酒海的容积要求越来越大。到了六、七十年代,保定酒厂的柳(荆)编酒海,达到了直径2.1米、高2.3米,容量达7吨有余的特大柳(荆)编酒海。 具酒厂老员工回忆,一个能够存储酒的大柳(荆)编酒海,需要工匠制作一年左右时间。首先需要精选太行山的荆条或华北平原的粗柳条儿备用;去皮后需要4个工匠同时趁湿编制;内层用白棉布裹糊三层;然后用鸡蛋清、猪血等物质,按照一定比例,制成天然膏状粘合剂,用麻纸10张一封的裱糊,共要裱糊18封。每封裱糊完成后需要自然晾干,才能开始裱糊下一封。最后用菜籽油、蜂蜡等涂抹表面,使其平整光滑、密实无隙。 从《河北一亩泉酒业集团老档案选编》一书中发现了一份1953年11月25日的柳(荆)编酒箱的裱糊款收条。加工方为保定祥兴筐铺。合同中明确了3个酒箱,共糊54封,每封用工一个半,用血料1820斤。已经裱糊了19封,剩下的35封,1954年3月开始裱糊。看样子,冬季是不能够裱糊的。 为了保护这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亩泉酒业在使用大酒海的同时,不忘保护,每年都要拨付专项资金,对这批酒海群进行修缮保护。把这38尊大酒海视为公司的珍宝。现在这群酒海仍然静静的在酒厂的地下储酒库里,默默地行使着其使命,使一亩泉酒更好的受到广大消费者的亲睐。 1953年保定酒厂与祥兴筐铺签订的酒箱裱糊款收条 保定酒厂的酒海群 保定酒厂的酒海群 柳编酒海储酒工艺获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