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先生在读书之茅奖作品(中)

 古磨盘州人 2020-09-11

反过来一想,我其实不用跟道士辩驳,因为道士的作品是给大众看的,作为大众,我揭露道士的伪装,干嘛要受道士的约束呢?有鉴于此,我还是要说说我读这五本书的感受。

1、《这边风景》。

这本书王蒙老师说是30年前写的,当时写这本书似乎还得到官方的资助,仅改稿就在北戴河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因为政治环境变了,这本书的书稿就沉睡在家里,直到若干年前家里人发现了这部书稿,王蒙老师拿出来后做了一些修改,最后得以出版。

我相信王老师说的是真心话,因为这部书确实有历史沉积在里边,每个时代都有当时的语言符号,这本书的语言符号是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的,时代感非常强,感觉它的写作风格跟当年比较火的《艳阳天》类似,如果不是当年打的稿子,王蒙老师在写作手法上一定完成不了这样的“穿越”。

这本书有三大看点:一是取材真实,很多内容和场景是作者在新疆亲身经历的,真实记录了当年新疆伊犁边境地区农民的生活场景,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二是对话非常鲜活,相对于其他几本获奖作品没有对话,或者缺有特色的对话,这本书最成功的就是对话非常有逼真感,假如你听过维族人说汉话,书中一些对话让你能直接感知出那个人物长什么样子,当时是什么表情;三是人物性格刻画细腻,个性鲜明。顺便说一句,这样的人物刻画手法也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假设现在的作家要是按照这个模式写人物,那会被人笑掉大牙的,因为确实太直白了,直白到好人一脸正气,坏人一身邪气。

如果放到30年前,《这边风景》无疑是一本好书,它可以与《艳阳天》一样获得各种荣誉,但是,这样题材和写作手法的东西让年轻人看,确实有点勉为其难。我不知道颁奖给王蒙老师的这本书的意思,是奖励王蒙老师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的精神,还是感谢他一辈子在文学发展方面做出的贡献?

新瓶装旧酒,旧酒要是陈年佳酿,这应该能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可惜,新瓶里装的不过是二锅头。二锅头放置50年还是二锅头,街上卖的几十年二锅头,价格只有十几块一瓶的多得是。

说心里话,我对于这个奖项有些微词,不能拿底线当礼物,要是整个文化圈都没有底线了,那我们还拿什么见人呢?

2、《江南三部曲》

这是五部作品中我最先看的一部,之前我不知道这个作者,因为书的折页上照片印的非常不清楚,第一部都快看完了,我都不知道作者是男是女。

之所以最先看这本书,因为我的描写江南的《最后一个磨盘州人》去年上市,当时我非常想报名参加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因为出书晚了几个月,因此错过了第九届参评的机会,其实,我就是赶上了,估计也没有哪个团体或者组织推荐我的作品去参赛。

我的小说写的也是上中下三部,字数跟格非的作品相当,故事的时代背景也是从晚清到现代,我看获奖的作品,主要是想发现自己与获奖作品之间的差距,当时写作的时候,我是按照《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的风格写的,读书的过程既是阅读,又是比较的过程。

因此,我对这本书看得更加细致和认真,不可否认,《江南三部曲》是部好作品,它的好主要体现在格非老师的语言驾驭能力强,可以靠深厚的文学功底去创造故事、创造场景、创造人物,在文学修养上,格非无疑是本届几个获奖的作者中最深厚的。读这套小说,最大的感受是,他几乎不是在写作,而是在展现自己的文学功底。

说点让格非老师不高兴的,小说不是以文法取胜的,读者看的是故事,三代人三个离奇的故事,说心里话,格非老师讲故事的能力不仅比不了莫言老师,甚至连一般的作家都比不了,极度夸张的情节设计,以至于感觉这些故事不是在人间发生的。尤其是《人面桃花》中的主角,她被几个土匪强奸了之后,怎么就到日本留学了,怎么回来就成校长了,这个跨度实在是让人想破脑袋都想不出来的。如果小说中的某配角故事交代不清楚,这是情有可原的,让一个主角玩穿越,故事设计的实在是有点失败。

3、《黄雀记》。

在看这本书之前,恰逢女儿学校留了一道作业,让填空苏童的代表作是什么?我知道苏童好像是江苏作协的主席,但是他的东西还真的没有看过,后来上网一查,答案是《妻妾成群》,我在心里狠狠地骂了出题人的娘,让一个初中生填写这么一个答案,只能是没有娘的老师做的事。

《妻妾成群》无论书名及书里的故事,都不是一个中学生应该知道的东西,一个作家要是以这么一本书出名,我是不太喜欢这个作家的,不是我狭隘,我是怕脏。

据说《黄雀记》获奖,评委们争议很大,不知道争议的内容,一篇从头到尾没有设计对话的小说还叫小说吗?这本书不知道为什么叫这么个名字?书皮上一再暗示本书有多少隐喻在里面,我不知道它的言下之意是不是说,你要是觉得本书不好,说明你没有看懂书中的隐喻?要真的是这个意思,那就太荒诞了一些,一个作家要是将作品写不明白,那还算作家吗?

《黄雀记》的故事发生在70年代以后,故事的主角只有三人,两个男的一个女的,第一部说的是男孩跟女子口角,她将这个女子脱光捆在一个没有人去的地方,就因为这个女子不愿跟他跳舞,最后,女子被强奸,女子一口咬定强奸她的人是那个捆她的男孩,女孩入狱。其实,强奸者是另外一个男人,因为他家有钱,买通了女孩的爷爷奶奶(领养女孩的),女孩因为仇恨这个男孩只捆了她,而对她没想法,因此坚称男孩强奸了她。故事说到这儿,估计很多人已经知道书名的意思了吧,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这么简单,不知道隐含了什么说不清,又不能说的呢?

后两个部分就更加荒诞了,先是女子化名回来了,跟那个强奸他的人发生了感情纠葛;再后来那个被判刑的男孩也回来了,三人之间开始爱恨情仇的俗套游戏,结局是,男孩(出狱的)在那个男人的婚礼上,扎死了那个男人,不知道是因为男人要娶的不是那个女人,还是因为男人在自己家里跟那个女人发生了关系,反正,情节是按照你想不明白的路数写,也许这就是书皮上一再强调的隐喻吧。

    小说写到这个份上,几乎就是文学垃圾,没有一点可取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