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十度霾(81)

 古磨盘州人 2020-09-11

其实,戚国英将黄博士的后事都交给殷子俊也是迫不得已,因为她要是离开加拿大,她们在五年之中就不能在加拿大住满2年,她的枫叶卡就作废了,想想快熬到头的五年,她实在是不甘心。

她跟殷子俊商量,殷子俊承诺为黄博士办好后事,他让戚国英放心,黄博士已经不在了,他会像亲兄弟一样将黄博士体面地送走,他会适时地将后事安排告诉戚国英,让戚国英放心。

戚国英还是信任殷子俊的,一方面,她们一家人都将殷子俊当成了知己,黄博士与殷子俊相识相知了20多年,真的跟亲兄弟一样;另一方面,殷子俊是特别有责任心、细心和重感情的人,只要将事情交给殷子俊,他会尽最大努力给办好。

事实上,殷子俊给黄博士的后事办得确实非常好,这还是要归功于黄博士的好人缘。殷子俊事先联系了学校,以黄博士在学校的身份,正常情况下,学校都会成立一个治丧委员会,负责办理黄博士的善后事宜。因为黄博士死因不明,学校不敢贸然地出面组织,但是学校表态,只要有需要,学校一定尽最大努力资助。

虽然没有官方组织,但是学校还是安排了几个老师作为联络人,他们负责处理黄博士的一切后事。虽然不是官方组织的丧礼,那天去殡仪馆的人数远远超出了殷子俊的预期,为了维护秩序,黄博士的学生组织了一个秩序小组。

仪式由黄博士所在的系书记主持,殷子俊致悼词,悼词是殷子俊请朱先生写的,悼词全面回顾了黄博士的生平事迹,黄博士从乡间到省城,从省城到北京,黄博士以自己的才华铺设了一条康庄大道;他自幼“识翰墨、闻书香”,成年后“创学科、成名士”,黄博士不仅弘扬了家学,且将专业学科在国际学界发扬光大,这不仅仅属于黄博士的骄傲,更是国内医学领域的骄傲。

朱先生写的悼文非常有水平,弘扬事迹不矫饰,用词华丽不虚妄,语言平实、事实清楚、定位准确、感情真切,情深处,在场的人无不伤心落泪,感人时,所有的人都唏嘘不已。

黄博士的悼词其实是很难写的,因为他的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社会上流传着很多不好的说法,但殷子俊和朱先生一直坚信黄博士是一个好人,悼词也就围绕着好人、能人黄博士的史实书写的,参加的人都认可朱先生的评价。

在凭吊的时候,殷子俊代表家属接受到场亲朋的问候,他与来宾一一握手并点头致哀,在学校领导和至亲好友问候结束后,问候的人群中过来一个40多年气质较好的女人,殷子俊开始以为她是学校的老师,她跟殷子俊握手的时候,殷子俊感觉掌心有张纸条,她轻声地对殷子俊说,她叫仙女,是黄博士的网友,纸条上写了她的微信号和电话号码,她希望殷子俊有空闲时联系她。

殷子俊欣赏仙女的书法,他没有见过仙女本人,在这个场合见到仙女,他的心里真的是五味杂陈,由于现场人实在太多,他都没敢多问,随手将仙女递过来的纸条放在兜里后,接着恭候下一个前来的人。

问候持续到中午,人群才陆续散去,腰酸背痛的殷子俊找了一个树荫下休息了一会儿,他还得等着将黄博士暂时寄存在殡仪馆里,等着来年清明的时候,戚国英母子来把他迁移到“新家”。

从殡仪馆回家快到晚饭时间了,杨得志给殷子俊打了个电话,他询问了一下黄博士追悼会的情况,杨得志原本说要去送黄博士的,不巧那天有行务会,他不好脱身,他让秘书送了一个花圈。殷子俊简单地跟杨得志说了追悼会的情况,在正事说完之后,杨得志让殷子俊晚上去找他,他跟殷子俊一起吃个便饭。殷子俊原本不想去,想起白天的经历,他还是决定去了,因为世事太难料了,毕竟杨得志也是跟他一起光屁股长大的人,有机会小聚一下,他需要珍惜。那天要不是黄博士出事,警察逼着他开门而终止喝药,他可能在今天跟黄博士一起火化了。人这辈子,好像还真的没有什么值得惦记的东西。

能体面地活着,还是要珍惜。

殷子俊根据杨得志留的地址,找到了就餐的地方,这是一家私人会所,非常隐蔽,门口看似普通,进门饶过照壁之后就豁然开朗、别有洞天。门口警卫森严,如果不是预约,绝对进不了院子。

车刚挺稳,就有保安过来开车门,同时有礼仪小姐亲切地称呼他“殷先生”,他跟随礼仪小组的引导来到杨得志订的包间。

“你真会找地方。”看见杨得志一个人在里面,殷子俊先跟他打了声招呼。

“这地方还行吧?”杨得志不知道是在征求意见还是在变相地表扬吃饭的地方。

“太神秘了,吃个饭感觉在搞地下工作似的。”

“没办法,现在查得严呢,必须要谨慎行事。”

“那你还安排吃饭?”

“我们俩谁跟谁呢?”

很快,服务员就端上了茶具,并当面给他们洗茶、泡茶、斟茶,当第一杯茶满上之后,杨得志让服务员离开,服务员弓身后退并随手关上了包间的门。

“这地方还真没有来过,什么人开的?”

“这是京城最贵的私房菜,目前是一个退休的大学老师在经营,他是这家的第三代传人,他爷爷是慈禧太后的御厨,爷爷将手艺传给了爸爸,爸爸在文革前和文革后给中央领导人当厨师,爸爸原本想将手艺传给儿子,但是儿子年轻时不愿意学,最后去高校当老师了。父亲退休后经营这家私房菜馆。”杨得志招呼殷子俊喝了一杯茶,接着说这家饭馆的故事。

“一直到儿子退休,儿子仍然不愿意接这家饭馆。后来父亲身体不行了,他央求儿子将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看到时日不多的父亲,儿子似乎理解了父亲的苦衷,他开始领悟父亲的烹饪技术,果不其然,他像他父亲说的那样,骨子里有烹饪基因,他不仅做出来的饭菜比父亲还要有特色,而且经营风格也更加个性化。本私房菜必须提前一个月预定,每月有几天固定打样时间,客人只订桌不订菜,预定时需告诉接待几个什么样的客人,余下的就不用你操心,价格按出席的人数收,菜品由饭馆搭配,每天最多接待8桌,预定时交费。此外,概不接待,不管你加多少钱或者多大来头,在本店一视同仁。”杨得志又喝了一口茶,递给殷子俊一根烟,殷子俊连忙帮杨得志点上。

“来这个地方吃饭的人非富即贵,老板做得最好的是,所有就餐的客人相互不见面,除非你有特殊要求,否则,饭馆统一排进出计划。饭馆里很多规矩订得非常严苛,奇怪的是,人家开业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听说哪个客人不满意这里面的服务。”

“看看人家,再想想我们,每天开门营业,我们的柜员就像奴才一样地对客户迎进送出,稍微有点让客户不满意的地方,立即就有人投诉,想想人家,我们差了什么呢?”殷子俊听了故事也发出了感慨。

“这也是我想请你来这儿的原因,你想想看。”

“我觉得人家做的是特色服务,他们推荐的都是精品,营销也非常精准,针对高大上的客户特色订制服务。他的约束条件看似严苛,其实这些条件对于高大上的客户群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如果将这些条件用在普通客户身上那是大问题,关键是,来这里的人不怕受限制,就怕不安全;不怕价格贵,就怕没面子。在这儿吃饭安全有面子,这是饭店主打的特色。我们银行的主要客户群是普通大众,跟人家比不了。”

“我们为什么不能走特色精品路线?”杨得志还是没有考虑清楚。

“因为你是人民的银行,你的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你的身份决定了你不能像外企或者股份制那样走精品路线,人家可以设立一个高门槛经营业务,可以狗眼看人低地面对芸芸众生,我们不行,这是国情。”

“我最欣赏的就是你在任何时候看问题都是这么精准。”杨得志夸了殷子俊一句,这样的夸奖在他当上副行长以后明显增多,“今天行长办公会主要是听取战投部提交的大数据分析报告及互联网金融的分析报告,不听不知道,听了让人触目惊心啊。”

“不知道什么信息让领导们触目惊心?”殷子俊有点奇怪。

“听了大数据和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现状的介绍啊。杨得志简单地将自己听到的知识简单地向殷子俊介绍了一下,随后并一再强调,殷子俊一定要注意新知识的学习,只有经常学习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殷子俊真的有点哭笑不得,因为杨得志今天说的内容,在一年多以前他曾经专题地递交过调研报告,现在看来那几份调研报告都成了垃圾了。他记得以前朱先生评价他,说他不会快乐,因为他太超前了,他的意识领先了大众3-5年,他说出来的观点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才能检验出来,可惜3年后,没有人再记得他曾经说过这样的结论。今天,他验证了朱先生判断的真理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