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蛮的汉,最浓的愁 ——读王张应的《一个人的乡愁》

 古磨盘州人 2020-09-11

01

西藏是块神秘的土地,在那块土地上有很多传说。

很多藏传佛教的经典在某个年份突然消失或者失传了,若干年后,佛祖认为布道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佛祖就借某个孩童之口将失传多年的经典给背诵出来,这个孩子可能不识字。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有120多卷、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仅从字数来看,远远超过了世界几大著名史诗的总和。而吟唱《格萨尔王传》的民间艺人大多不识字,传说,他们能吟唱这部史诗,那是因为神灵已经将史诗植入到他们的脑子里。

王张应老师在金融文坛也是挺神奇的人物,他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多篇诗作和散文在国家级文学刊物上发表,此后,竟然沉寂了20多年。而后,王老师突然又重新开始写作,一出手便完成涵盖小说、散文和诗歌的“一个人的乡音”三部曲:《祖母的村庄》、《那个时候》、《河街人家》。我是从浓浓的乡音中认识王老师的。并喜欢上王老师的风格。

今年,王老师又推出了姊妹篇《一个人的乡愁》。

(收藏的王老师的作品。)

02

很多如我一样的南方人,读书其实是用乡音读的。

小时候,农村的自然条件差,教我们读书认字的都是民办教师,这些教师他们认识的字其实比当时的我们多不了几个。

我没有学过拼音,小学老师教我查字典都是通过查偏旁部首,找到那个字后翻到那个页码,看前后左右是否有认识的字,假如找到认识的,就按照认识字的音读生字,假如没有认识的,我们遵循“长字念半截,短字念半边”的原则,大部分中国字遵照这个规律都能读对。

安庆方言有个严重的错误,我们将韵母“u”和“ou”结尾的字正好读反,如“路”的韵母我们读成“漏”,“漏”的韵母我们读成“路”,到现在,我见到“u”和“ou”结尾的字,半天也反应不过来到底该读什么?

因为教育的关系,我读书一直用方言读,这个习惯保持到进大学,因为在大学要说普通话,读稿子的时候必须用普通话,通常,我是用普通话读完,接着再用方言重读一遍,不然,我都不知道自己读了什么。

第一次接触到王老师的“一个人的乡音”,我用方言诵读的,感觉味道十足,这是我以前没有过的经历,很多家乡的词汇,只有方言才能知道那个词的精准意思。

比如“细鬼”,假如你将它等同于普通话里的“小鬼”,那这个词就没有乡音和乡韵了。

03

《一个人的乡愁》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请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金融作协主席阎雪君先生给写的序。

我出版的五本书中,除了处女作《理说明朝》请我老婆给我作了序之外,其他几本都没有找人写序,不是找不到名人,而是怕名人没有时间和心情读我的稿子,结果给我写个不清不楚的序言,我会觉得有损我的作品质量。记得有位作家写了一本非常好的书,那本书让一个名人给他写序了。我这个直性子人,看到这样文不对题的序言后,当即给那个作家说,那篇序言写的太糊弄了,没想到的是,那个名人竟然是作者的至亲!

看过阎主席给金融作协会员的作品写过好几篇序言,阎主席写序的风格跟我以往见到的所谓名人真的不一样,他不仅认真读了,而且当成创作一样地写序言,这是名人中绝无仅有的。

见过阎主席,觉得他是个重情重义的汉子,他要是为这样的作品写序言,一定能写出“大江东去”的豪迈和“小桥流水”的婉约。阎主席的序言很长,目测有近1万字,这么大一个长篇,假如阎主席不是仔细阅读原文,再做感情升华,这是不可想象的事。

阎主席用心读了,且读懂了王老师的乡愁!阎主席的序言与王老师的作品相映成趣!

我明白了,乡愁是一种普世情感,真情是通用的语言!我用方言,别人用普通话,只不过是阅读的形式不同而已。

04

《一个人的乡愁》收录的散文大多是王老师2016年在国内各大文学期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很多篇以前我都看过。真的没有想到,连续阅读这样情感饱满的文字,能在心灵中获得火山爆发似的激荡,这样的感觉以前是没有过的。

单篇作品能引起心灵的一次震荡,作品集能将多次震荡连接在一起形成共振,这样的共振在身体的每个角落会蔓延,会让人热血沸腾,这是我阅读完《一个人的乡愁》后的整体感受。

其实,这样的说法还是不具象的,关于作品的具体内容我不想介绍了,因为我怕自己感悟的浅薄衰减了王老师作品的深度和厚度。

全书内容共分三部分:第一辑的题目是《回望乡愁》,第二辑的题目是《邂逅乡愁》,第三辑的题目是《品味乡愁》。这三个标题的选择,我感觉王老师是费力一番心思的,回望-邂逅-品味这是乡愁的三个阶段,或者说三个层次。

乡愁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或隐或现的情感,说不清、道不明,只有内心触碰了乡愁的筋,才会撩拨回望乡愁的弦;我们家有句方言叫“知音说给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上前”,说的意思是只有知音才可以谈心里话,能遇到知音,才可以说乡愁,假如内心没有乡愁的弦,你邂逅到有乡愁的人,也不可能产生共鸣的;一个人的乡愁与另一个的乡愁交换,就给乡愁增添了品味的空间。

就这三部分标题,就有吸引我阅读本书的冲动,更别说《对一块土地的忏悔》、《怀念一口池塘》、《千里飘香一碗菜》(原文好像是这个题目)、《突然想起牛》、《万山头上发脉》(发脉属于安庆方言,相当于脑洞大开。)、《乡贤张恨水》等精美的文章了。

(新落成的张恨水故居)

05

见到王老师的大名,就知道他是我家乡人。在我们老家,有那么一段时间,家中的长子或者长孙,大人都喜欢将娘家的姓纳入孩子的名字中,大致意思是借了外婆家的“光”,这个孩子好养大。王老师的大名中带一个“张”字,我觉得他跟张恨水先生家有渊源。

进一步认知王老师,因为他写的关于乡贤张恨水的文字,更巧的是,王老师的小学就是在张恨水故居边上的祠堂里完成的,因为这个原因,王老师对张恨水先生研究的比较多。

张恨水是我们家乡近代的大文豪,那个叫黄土岭的地方绝对不仅仅出一个张恨水,因为这个缘故,春节的时候,我专程去看望了王老师,也瞻仰了新落成的张恨水故居。

阎主席在序言里面说王老师文如其人,估计阎主席的意思是,王老师特别的朴素,我见到王老师也是这样的感觉,他朴素到没有一点矫饰的成分。话不多,估计将自己想说的都写到书里了;较稳健,这仿佛他为人处世的风格;很热情,这是他文字中表达的情感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流露。

(我和王老师。)

06

《一个人的乡愁》我不想推荐书中的具体内容,我不仅怕自己转述的不好,而且我想卖一个关子,借以吊起读者跟我一样想阅读的冲动。

我说一下读《一个人的乡愁》的感受:智慧、细腻、精准。

文字是一个人思想的集中体现,《一个人的乡愁》的每一篇文字中都积淀了王老师的智慧,他会以文字告诉你如何思考。如《对一块土地的忏悔》中“我一来到这个世界,……,我就感觉到了,我和这个世界上的一草一木都是兄弟姐妹。我很喜欢我的这些兄弟姐妹,给那块土地披上绿色外衣的一草一木。”,我喜欢这样温情的文字,文字中有王老师表达的智慧。

在《怀念一口池塘》中,他写道“早晨,家家户户的木门,吱呀一声,次第打开。陆续有人担着两只半人高的水桶走到水塘边的石头跳板上,……,油亮亮的水花就会沿着乌黑的水桶外壁流下来,在那灰白的土地上,画出一条清晰的路线图。沿着那条线,你就知道池塘里的水去了哪户人家,这家人一天的生活,便会从这两桶水开始。”多么细致的描写!将我们家乡当年的生活场景再现了,非常有画面感。这样的细致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回望乡愁,过往的一切就这么真真地展现在面前。

还是《怀念一口池塘》中,“晴朗的日子,池塘的底上,铺着蓝天白云,水中的游鱼和空中的飞鸟,在这里很难分得清,谁是鱼,谁是鸟,谁在水中游,谁在空中飞。人们经常会产生错觉,游弋在水里的是鸟,飞翔在空中的是鱼。”多么奇幻的场景,多么浪漫的表达,这样的场景,这样的表达对于我这个家乡人来说,是那么的真实和具象!

儿时,我们都有趁大人不注意偷偷溜去池塘里戏水的经历,一旦被大人发现,我们的屁股就要被家长的巴掌打红,大人不敢让我们偷偷戏水,那是因为水里有传说中的“水猴子”。王老师书中没有提到关于水猴子的其他传说,我们小时候都羡慕水猴子有一顶神奇的帽子,假如将水猴子的帽子得到,将它放到米缸里,米缸里的大米就会永远吃不完。

王老师估计是得到了水猴子的帽子,不然,他的作品中,那些精彩和经典的描写总也看不完呢?

07

蛮,在我的家乡方言中,不是野蛮或粗野的意思,蛮是说明这个人特别健壮、结实和健康!蛮与实经常连在一起说。汉子是对男人的敬称。

本文命这么一个让很多人奇怪的名字,我主要想用最亲昵的方式,表达对王老师质朴的为人、鲜活而富有亲情的文字叫好!只有健康、博爱、睿智的男人,才能表达出这么浓烈的乡愁!

阎主席在序言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如果以张恨水当年念师塾的那间旧祠堂,为圆点来画一个圆圈,把半径定在30公里上,……,就可以找到很多著名作家的出生地,比如诗人海子的家乡高河镇查湾村。再把半径拉长一点,扩大到50公里,在不经意间会发现朱湘、宗白华、朱光潜等文化名人……。甚至还可以觅到两百多年前“桐城派”代表人物方苞、姚鼐、刘大魁等人活动的踪迹呢。”

假如哪天我有作品请阎主席写序,阎主席还愿意用这一段的话,他可以说,据我家不过一个小时车程远的潜山县天柱山脚下,还有一个王张应老师!

他的《一个人的乡愁》可以称为乡愁的绝唱。


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朱晔,男,1970年8月生于安徽望江县,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中国注册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中国工商银行。2010年开始文学创作,2012年起先后出版了《理说明朝》(2012)、《理说宋朝(北宋篇)》(2013)、《理说宋朝(南宋篇)》(2013)三本历史评论类专著,及散文集《一车一世界》(2014),2015年出版了类自传体小说《最后一个磨盘州人》,累计出版的字数近200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