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有什么特产? 精武鸭脖子,很多人都会这样答复的。 鸡头鸭脖原本是“下脚料”,很多讲究的人是不吃的。但是精明的武汉人硬是将鸭脖子做成了特产,精武鸭脖子做成了品牌。 小时候,我们读地理书的时候,一说到武汉三镇,老师就感慨,这是一个“九省通衢”的宝地。那时候,交通非常落后,我们都没有概念,不知道条条大路通武汉怎么理解?那时候心目中最大的两座城市是南京和武汉,因为从我家坐船可以直达这两座城市。虽然,也知道还有北京和上海比南京、武汉大,但是,由于不能直接到达,概念中对北京上海的印象远远没有武汉和南京深刻。 南京和武汉不仅是相邻两个省份的省会城市,而且,这两个城市都有长江大桥,对于我们这些在江边长大的人来说,对桥的向往如望穿秋水般刻骨铭心。我一直幻想着要是有座大桥,我们去江南的时候,就不用等着那或有或无的渡船,黄昏时分,在江面的大桥上吹着江风,那种美好是无以言表的。家乡的桥直到去年底才修通,因为这座桥,我家乡到广州的距离缩短到只有1000公里。“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是毛主席写的《水调歌头》中的句子,很小的时候,我就读过这首词,因为这首词,我似乎多了一层对武汉的理解,自然也产生了对这座桥的向往。 对桥的向往,很快就被武汉的小商品替代了。改革开放之后,武汉有个地方出名了——汉正街,当时家乡很多脑子活的人,开始从汉正街批发小商品回家销售,有些人因为汉正街而离开了土地变成了商人。汉正街不仅商品丰富,什么东西都可以买到,而且汉正街的东西还特别便宜,有些东西便宜到我们都忘记了他的成本。 我不知道是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汉正街,还是因为汉正街的发展,让九省通衢变成现实。中原大地上首先感知商品大潮的地方就是武汉,汉正街随即带动了周边乡镇经济的发展。我没有统计过汉正街是不是第一个出现的商业圈,汉正街绝对是武汉人的创造。 武汉人的创造还有很多,他们创造了“吉庆街”的小吃。先前,谁也不会认为武汉是有小吃的地方,聪明的武汉人利用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硬是将南北方的美食在武汉经过本土化改良之后,变成了自己的品牌。当然,去“吉庆街”不仅仅是为了小吃,那里还有很多游玩的项目,比如现场点歌,那是非常有意思的娱乐活动,也是非常耗钱的一项活动,吃小吃可能花了100块,但是点歌花了1000块,这是常有的事。 现在类似“吉庆街”之类的商业步行街和小吃一条街有很多,小吃的品种和样式更加丰富,假如去了武汉,要是没有尽情地吃一次小吃,那真的辜负了精明的武汉人的手艺。 武汉有什么特产?武汉原本是最不该有特产的地方,特产一般源于独特的地理环境、独特的风俗文化或者独特的气候条件,武汉一样也不沾边,中原地带、风和日丽、民族单一、文化大同,但是武汉人没有特产就创造特产。 武汉没有乡镇企业,人家创造了汉正街;武汉没有小吃,人家创造了“吉庆街”;武汉不出白酒,人家创造了“白云边”。这些都不是最神奇的。 武汉还有一个最神奇的创造是,不出烟草的地方,人家竟然创造了一个全国著名的香烟品牌——黄鹤楼。你不知道黄鹤楼有多牛?在一个“一云二贵三中华”的国度,黄鹤楼不仅异军突起,而且还占领了高端香烟市场,这真的是销售业的一个奇迹。黄鹤楼最鼎盛的时候,烟价最高的达到888一包,从最低的14块一包,到最高的香烟之间,还有各种不同价位的品种。爱抽烟的都知道,以前拿个软中华的出来就觉得了不得,现在拿黄鹤楼的也没什么不得了,因为,黄鹤楼创造了没有最贵,只有更贵。 当然,武汉还有一个最大的特产是,它创造了吸引力,让我这个原本对武汉没有感觉的人喜欢它,并愿意为它广而告之。
朱晔,男,1970年8月生于安徽望江县,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中国注册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中国工商银行。2010年开始文学创作,2012年起先后出版了《理说明朝》(2012)、《理说宋朝(北宋篇)》(2013)、《理说宋朝(南宋篇)》(2013)三本历史评论类专著,及散文集《一车一世界》(2014),2015年出版了类自传体小说《最后一个磨盘州人》,累计出版的字数近200万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