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漂亮的石碑会说话(下)

 古磨盘州人 2020-09-11

武老师叔侄二人一天只拓了四块碑,2块碑拓成功了,还有2块因为天气原因失败。拿着2张拓片回家,心里感觉还是挺美的。

(这是我发现的精美碑文!)

(这块碑文其实很有玄机的。)

(我的处女作!)

跟武老师叔侄交流我才知道,现在拓碑是一门很时兴的技术,很多所谓的高手,因为垄断着特殊资源,一张拓片卖几万的,也不是稀奇事。

别看野外残碑那么多,你真的要去拓它,马上就有人去举报,文物部门来人不问三七二十一,就会把你拘走。

拓碑是门技术活,一是贴纸的技术,要把浸湿的纸张严丝合缝地张贴在碑上,很多人做不到,因为纸是湿透的,稍一用力纸就破了。在纸张干透之前,要用毛刷将纸张“刷到”(其实应该是勒进字缝里)碑刻的字缝里面。

纸张在碑上干透后,用墨包在纸上锤打,锤打不仅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锤打重了,导致墨渗透过去,拓片就废了,要是不及时清理碑上的墨汁,碑也会毁了。锤打需要用巧劲,走包的时候只能沿着一个方向且要包包相盖,据说,大师拓出来的片子,对着光亮看不出锤包的印记。

拓片要有凹凸感,即要把字的凹凸感给敲打出来,既不能夸大字的边缘,更不能缩小字的边缘,不然,就不能保持原碑的风貌了。

拓碑是门学问,这门学问叫金石学,最早的时候是,将要保存的东西刻在石头或者金属器上,后来的人,将祖先刻在石头或者金属器上的文字用纸给拓下来。

开始的时候,人们做碑拓是为了艺术或者记录的需要,参与的人多了就有怪人出现了,我知道的就有两种,一种是作伪的,还有一种是破坏的。这些让你作坏,大部分是因为经济利益的驱使,金石字画历来以稀有为珍贵。

作伪的人喜欢反向地弄各种“碑拓”,即根据古代人留下的字迹,再做成一个碑,然后在碑上拓片,这样的“拓片”绝对是独一份的。如中大禹时代的《嵝碑》、张飞的《立马铭》等。

还有就是早期拓碑的人,他拓完一块碑后,就要敲掉碑上的几个字,或者是将碑毁坏,以求自己拓下来的碑文是最全的。这种缺德的做法给后人鉴定拓片的历史提供了一个依据,因为,某碑上某字从什么年代就开始没有了。这真的有点滑稽。

看到很多古碑毁损,我们很心疼,换一个角度思考,我又觉得欣慰,假如文物不毁损的话,我们估计永远都不会感觉到它的价值,因为物以稀为贵,稀有或者稀缺,才会让我们要加倍保护这些即将消失的老物件。

头十年前,北京地界上很多地方都是断垣残碑,随着偷盗和毁损事件的增多,地面上可见的宝贝越来越少。尽管如此,不把文物当回事的还是大有人在,也许文物部门会说,自己的人力和财力有限,是不是要等到古物都被搞得差不多的时候,文物部门就有精力或者人力了呢?

琉璃河边堆了七八块残碑,也许在文物部门的眼里,这些都不是什么稀罕物,不然它们不会被这样随意地堆砌在这儿,任凭风水日晒,任凭盗贼切割,以后我们的子孙,就再也看不到这样老东西了。

我感觉这些好看的石碑不仅能说话,它们还能哭泣呢。

(这块重修鲁班庙碑,不知道庙在哪儿,鲁班庙估计有很多,但是有碑的估计不多。)

(成化年间的石碑,碑文已经风化的看不清了,看驮碑的赑屃,是不是觉得有意思,太小了,成化无大器,尽管小,但是人家制作的真的精致!)

(普会禅寺碑,已经看不到碑文了。)

(清朝的赑屃。)

(野外堆放,文物几乎跟垃圾差不多。)

(多精美的碑,可惜被毁坏了。)


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朱晔,男,1970年8月生于安徽望江县,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中国注册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中国工商银行。2010年开始文学创作,2012年起先后出版了《理说明朝》(2012)、《理说宋朝(北宋篇)》(2013)、《理说宋朝(南宋篇)》(2013)三本历史评论类专著,2014年出版散文集《一车一世界》,2015年出版类自传体小说《最后一个磨盘州人》,累计出版的字数近200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