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次看话剧

 古磨盘州人 2020-09-11

北京有很多人爱看话剧,以前交通非常不发达的时候,有些住在郊区的人,晚上也会赶到城里看话剧,那得付出多少辛苦,我都想象不出来。

我没有看过话剧,一者担心演员在台上忘词,那是多尴尬的事?二是因为话剧是现场直播,我看到演员,演员也能看到我,那是多不自在的事,假如,演员对我放电,我怎么回应她也是个问题。当然,话是这么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没有看过话剧。

七一前夕,要组织主题党日活动,这对于我们这些支委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事。一者因为党费开支要求非常严格,再者因为经费要尽量花掉,不然的话,别人把钱花了,你的钱没动,不仅被党员骂,组织上也会认为你思维僵化。有限的党费如何用得好,如何用得巧,这是个问题。

不可否认,聪明人就是多,有人想到了看红色演出,这是受教育的一种方式。想想也是,党费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让党员受教育,但是教育的形式可没有规定。

我们看中了国家话剧院的话剧《红岩》,虽然这个剧情我们耳熟能详,但是话剧因为没有看过,感觉还是比较新鲜的。

《红岩》讲述的是刚刚解放的时候(194911月),发生在重庆白公馆歌乐山渣滓洞监狱,国民党西南情报局将关押在这里的地下党员,在重庆解放前集中杀害的凄惨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江姐,她是一个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在监狱里,她组织狱友与国民党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狱中敌人对她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折磨,如在指尖上插竹签等,真的令人发指、耸人听闻,而她怀着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视死如归。在解放前,江姐被国民党公然杀害。这是我们从小就知道的故事,《红岩》作为重要的红宝书,我女儿今年中考的时候还考了。

因为这个故事,想到江姐接受折磨和被杀害,急迫观影的激情就降了一半。说句不好听的话,政治教育也该与时俱进。

5点从单位出发,虽然适逢上下班高峰期,由于开车师傅技术超好,一个半小时就到达广安门外,下车集合拍照完毕,就解散各自去解决晚餐。以前集体活动都是管饭的,党费不敢花在吃饭上,没有人敢组织晚餐了,哪怕一个盒饭。

话剧院附件有肯德基,一份快餐很快就解决了战斗,还有40分钟的时候进话剧院了,话剧院里禁止手机发声,观影期间禁止拍照和录像。

七点半,话剧准时开始,话剧真的跟我以前想象的不一样,不是几个人摆着桌椅板凳在那儿唠家常,人家有动态的场景设计,演员在舞台上也是有动作的,无论是主演,还是配角,他们都是动态的,由于是现场直播,所以现场感非常强烈,我坐在第一排,看到舞台上演员走动震得木地板上冒烟,情不自禁地要咳嗽几下。

编剧的水平真高,剧中,江姐已经牺牲,她只是出来串场子,以调动观众的情绪。故事围绕三个人展开:

一个是国民党将军家的公子,他背叛了家庭投身到革命事业,他的女友因为他的信仰而成为一个革命者,在重庆解放前,他的国民党上将的父亲带着一箱金钱收买情报局局长,情报局长很毒,他不要上将的钱,他希望上将的儿子写一份脱党申明书和一份悔过书,上将以为这不是大事,没想到,上将的儿子将这件事看得比生命都重要。有一个镜头,上将问儿子,假如将来在战场上相见,儿子能为了信仰拿着枪对着老子吗?这个问题当时让我也目瞪口呆,估计编剧也想不出最好答案吧,所以,那一幕以伤心欲绝的父亲黯然神伤而结束。虎毒不食子,面对这么一个儿子,父亲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死心,狱中的地下党利用了上将的关系,让儿子假装背叛了组织,那是一段揪心的场景,儿子遭到了女友的唾弃,他带着重要情报出狱了。组织说,他可能会背负叛徒的罪名一辈子,因为没有人会知道他今天做出决定的内幕。感人的场景出现了,在监狱屠杀狱中全体烈士之前,儿子回来了,她不仅兑现了一个男人的诺言,而且兑现了对组织的誓言,我被这个组织的强大吸引力震撼了!

第二个故事是一个印尼华侨,他听说了中国革命的事业后,背着父母不远万里来到祖国参加革命,虽然是个孩子,他像男子汉一样顶住了严刑拷打,并被打死了,临死之前,他递交给组织的遗书,竟然是一份入党申请书,他被杀害的那天正好是他18岁生日,我看到这儿流泪了,我就奇怪,一个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小伙子,他在革命队伍里面能做什么,他为什么会献出年轻的生命,这是现代年轻人无法想象的事。

第三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女精神病,她在狱中一直跟人说,她的先生是英雄,被国民党杀害了,其实他的先生经不住严刑拷打,在监狱里待了八个月之后出卖了组织。她的先生是重庆的一个区委书记,在组织内算是高级领导,在黎明之前,他倒下了。最后,她的妻子认出了他的本来面目,精神病被刺激后清醒了,我不知道这样的夫妻今后还能怎样活在世上,留给他们只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吗?

话剧设计的非常好,我在观影期间多次被感动得落泪,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教化是有力量的,一个老故事经过改良,还能产生那么大的轰动效应,说明编辑解读得好。

先前还觉得是为了花钱去看的话剧,结果,我感觉受到的政治教育比以前任何讲座、讲话的效果都好。政治不是不可教育,而是要把握好讲授的方式和内容,像我这样容易被感化的人,这样的话剧可以多看。


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朱晔,男,1970年8月生于安徽望江县,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中国注册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中国工商银行。2010年开始文学创作,已经出版了五本文学专著。2012年出版了《理说明朝》(2012)、《理说宋朝(北宋篇)》(2013)、《理说宋朝(南宋篇)》(2013)三本历史评论类专著,2014年出版散文集《一车一世界》,2015年出版类自传体小说《最后一个磨盘州人》,累计出版的字数近200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