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本小说,这部小说是根据去年热播的电视剧还原出来的。按理来说,应该是先有小说,而后才有剧本,因为导演觉得小说不错,找编剧开始改编小说,最后出剧本。 在我们国家,流程正好是反过来的,常常有好的电视连续剧,因为被人追捧,最后再由编剧还原成小说。 编剧是怎么编的?传统的是专业的编剧直接写剧本,现在是,牵头编剧有个创意,然后就是编剧、导演、演员一起根据观众的喜欢编人物、编情节、编故事,据说有电视连续剧是编一集演一集的。此外,还有第三种方式,就是导演找各种“编剧工作室”买剧本段子,现在有很多私人开的工作室,整天就是码各种剧情和段子,随时等着导演和编辑上门“选购”。 那本小说真的不像去年热播的电视剧,我看了好多次都难以持续下去。语言粗制滥造、故事也一点不精彩,感觉跟地摊文学差不多。偏偏让我感觉比较奇怪的是,那个编剧据说还挺有名,无论是“功名”还是获得的“功利”都在梁晓声老师之上。 知青小说被他现代化了,无论是人物设计还是语言应用都没有一点背景常识,难道是编辑怕现在的年轻人看不懂知青剧? 我看书的时候,老婆在追剧,据说这是一部非常抢眼的都市剧,男女老幼无论受教育程度高低,大家都非常喜欢看。剧情好像讲述的也是一个“屌丝逆袭”的故事。 这个故事跟以前看到的逆袭剧不同的是,人家逆袭凭的不仅是能力,而且是美貌、善良、单纯和进取的代名词,剧中小三受到热捧,不是因为故事编得有多离奇,而是因为小三这个演员腹有诗书,据说,演员本人的父亲是沪上著名的雕刻家,演员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篆刻且手艺不凡。就是说,她以自己的内涵将这个小三征服了观众。 说到这儿,明眼的观众估计知道我要表达的意思了,我们很多时候,其实不知道是在追剧,还是在追剧中的演员。有个女主角,生活中好像非常不堪,去年她老公好像还背着她“劈腿”呢,她能演好主角,只是因为她长得符合大众的审美,没办法,她就算跟人劈腿,大众也会觉得她清纯。 不敢说大众的口味和审美,否者这么多人,一人一口水,我都会被淹死,淹不死会被黏死,被这些人恶心,我一定得不到好报。 中国人怎么那么爱看电视?只要是七大姑八大姨的,不管是空穴来风或者是无中生有,就一定有人看,要是剧情稍微偏离一点固定的思维,便被认为是好剧,他们看现代都市剧,就像我的父辈们爱听包公戏一样。他们为什么不看书?——因为很多人没有文化。 没有文化不看书,这当然是不看书的一个方面理由,更多的理由还是中国人生活节奏快,很多人已经不习惯看书了,上班坐在公交或者地铁上,十个人中有七个人在追剧或者玩游戏,二个人在聊天,大半个人无所事事发呆,就剩最后一丢丢在看书。 不看书跟追剧的理由是一样的,甚至是一个,没有好看的书!是我们已经看不进去书,还是真没有书值得看呢?答案自然是一清二楚的。再不好的书,看多了,人身上都会多些书卷气;再好的剧看多了,人只会变得越来越肤浅,这样的话,虽然我不好意思当面告诉我的家人,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 中国人太忙了,忙得没有时间看书,尽管有很多人回家就会打开电视。他们忙着看电视,估计还是因为追剧比看书轻松吧。看书如果发现不了乐趣,那确实是很熬人的事,尤其是有思想、有深度、有内涵的书,读起来是先苦后甜,不先把这段苦给熬过去,永远尝不到甜。 有好心的朋友,看我出了这么基本书,目前依然两袖清风,他们就建议我写剧本或者给人编剧,以我的码字时长,假如去迎合市场,估计我现在也会小赚一笔,而我觉得做人还是得有所追求的好。 冷遇的小说,那是我的宝贝,尽管我也喜欢它出人头地;热遇的肥皂剧,也许可以当成小蜜,但那不是我的东西,我还是坚持一点自我比较好。不然,迷失在金钱和欲望的海洋里,估计我会被淹死。
朱晔,男,安徽望江人,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中国注册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2010年开始文学创作,已经出版了五本文学专著:《理说明朝》(2012)、《理说宋朝(北宋篇)》(2013)、《理说宋朝(南宋篇)》(2013)《一车一世界》(2014)《最后一个磨盘州人》(2015),并在期刊上发表文学累计出版的字数近200万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