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要拜师学艺 ——问学篇

 古磨盘州人 2020-09-11

我读书时,大学里流传着一句话叫“前20年吹导师,后20年吹弟子。”这句话说的是一种风气,在大学里,导师和学生要建立起紧密的师生关系,研究生没出名的时候,学生逢人便说“我的导师是某某某”,以此博得别人高看一眼;导师退休后,他会跟人说“我的学生某某某”,以此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我读书时,最难考、也最好考的试是考博士。假如你要是跟导师说好了,博士考试就不是问题,假如你要是没有说好关系,不是说你考不起,你想考取,真的比登天还难。

我说两个例子:一个是我的同乡同学,他是当年公认学问做得最好的人,他报考某校博士,他报了某名校的名师,那个导师要招2个博士。笔试成绩下来,我同学一个人达线。学校说,导师要带2个,为此破格放了2个进来,3个人参加面试,结果,破格进来的人,把我同学挤掉了。劣币驱逐良币,这是我当时的第一反应。

再说一个例子,我有个老师考某大学校长(已收监)的博士,第一年瞎考(没打招呼就报名考试),结果一点动静都没有就过去了;第二年接着报,拐弯抹角地联系上这个导师,导师明确告诉他,自己的名额已满,要知道当时还没有报名呢。我的老师依然信心满满,结果还是名落孙山;第三年,老师早早地去找导师排队,导师同意带他了,老师如愿考上了。导师跟我们说,第三年他考得非常轻松,因为题目都在平时跟导师谈心中获悉了,且思路都知道。

说到这儿,问题其实还是没有说明白,为什么要拜师学艺呢?

先说第一个例子中考取的两个幸运儿(事后的结果),一个是某大学的一个系主任,另外一个部委某处的处长。那个系主任读了导师的博士,凭着导师的名气,他升个副校长估计不是问题,将来这个学校的所有课题估计都是导师的囊中物;那个处长凭着导师的名气和人脉,在部委里面一定很快成为领导的亲信,升个司长不是问题。现在,在部委的那个处长已经官至副部级了,导师凭着这层关系,可以在全国各地接项目,这些项目他都不用自己出马,仅仅挂个名就可以吃遍天下了。

再说第二个,我老师跟上那个导师之后,心情进入了人生最灰暗的时期,因为,导师根本没有时间“导”他,导师见到他就是埋怨他,因为,他什么都为导师做不了,哪怕他写的论文都将导师的名字标成第一作者,导师觉得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老师说,带他简直是浪费机会,因为去年招生的两个博士,一个给他提供了一套房子住,一个给他一辆车开,老师出差,早被安排的前呼后拥的,我老师只能整天像苦行僧一样窝在图书馆做学问,结果,发表的“论文”和“成果”还是没有那几个同学多,原因简单,别人有路子,有钱就有了一切,不像他,自己查阅资料、构思、写作、修改、投稿,因为没有事先打通关节,稿子寄到编辑部,经常是看都不看就被编辑扔进垃圾堆了。

为什么要拜师学艺?

在导师成为“老板”之后,拜师的莘莘学子,其实根本是学不到艺的,因为导师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在“艺”上。很多导师当时在外面的时间比在学校的多多了,站讲台的时间比坐酒桌的时间少多了,他们在学校里叫导师,在社会上都是某公司的总经理,或者是某上市公司的董事或者监事,他们理论上是“产学研相结合”,实际上是打着高校的幌子,在外面做着赚钱的勾当。

拜师学艺图的是导师的名气,因为名气意味着资源。你只要把导师当成幌子打出去,别人一定会高看你一眼。当然,导师也知道资源要相互交换的,仅仅导师付出不获得,他的资源池很快就会枯竭的。你想拜名人导师,那你也得让导师感觉你是名人,假如资源是单向的,你就会恨惨了,就像我的老师那样,导师说他浪费资源,可不是吗?假如导师带了另外一个某长,一定会给自己的资源池增加更多的资源,而不是像我老师那样,发篇论文还得靠导师的名片撑场面。

老师博士毕业后也在高校当导师了,我不知道,他的导师名气有多少是因为他的导师给带来的,他现在是否可以烘托他导师的名气?每年有多少人是冲着他的名气去读他的研究生的?

记得我当年毕业的时候,导师推荐我去某部委应聘,接待我的人事处长没把我当回事,由于我也不喜欢部委那种非常压抑的工作环境,在我决定放弃去部委工作的念头后,我告诉那个处长,他们司长我叫师兄且关系很铁,他问我导师是谁?我没有告诉他,尽管他把我送到部委大门口外面。

直到现在,我也没有为自己学艺而没拜师感到后悔,因为,有些资源,我还真的看不上。


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朱晔(古磨盘州人),安徽望江人,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中国注册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经出版了三部历史专著:《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旅行散文随笔《一车一世界》,创作出版长篇小说《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并在《金融时报》等期刊上发表作品。累计出版文字200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