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喝酒遗传吗?

 古磨盘州人 2020-09-11

爱喝酒这个习惯一定不遗传。

没有哪条基因里有喝酒遗传密码,这应该是科学的吧。

印象中,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爱喝酒。

村里爷们要喝酒的时候,总忘不了父亲,尽管父母没有跟我说,我一直知道原因,因为,父亲跟人一起喝酒的时候,从来不让别人吃亏,父亲不是出酒钱,就会出下酒菜的钱,总之,父亲比别人出的都要多一些。

在那个极度贫困的年代,父亲的豪气是别人喜欢的,尤其是那些喜欢沾点小便宜的人。

父亲最自豪的事,喝了一辈子酒,从来没有当场醉倒。

小时候,我们挺反感父亲喝酒的。我们反感,不是因为父亲喝酒误事,而是,他想喝酒时,总让我们拿着酒瓶去店里打二两酒。

以前没觉得打二两酒有什么不好,当我们在数学课上学到“四舍五入”时,总觉得父亲的二两酒,有占公家便宜之嫌。因为白酒82分一斤,打二两就是164厘,这个4厘就得舍掉,长此以往,父亲的一斤酒就会少给店里2分钱。

父亲真的不是小气的人,他也不是喜欢斤斤计较的,只是,他的酒量只有2两,他不能喝多。在那个年月,也没有人豪气到,一次打一斤酒回家慢慢喝。

说是占了公家几厘钱的便宜,其实也不是这样的。以前装酒的是一个大坛子,一坛子能盛200斤酒,有人来打酒的时候,营业员会问你打多少,根据你的需要,她拿不同的酒尧子,酒尧子有半两、一两、二两、半斤、一斤等几个规格的,你说打多少,营业员就会拿出对应的尧子。

营业员会根据自己的情绪或者与顾客的熟悉关系,决定尧子的面是凹面、平面或者凸面,要是打一两酒,凸面和凹面要差三分之一以上。所以,那些以为自己在四舍五入上占了便宜的人,营业员打酒时一个“不经意”的哆嗦,就将“四舍五入”关系颠倒了个儿。

不爱给父亲打酒还有一个原因是,有时候打酒时他没有现钱,他让我们跟店家说,先赊欠着。而店里通常都会贴着“小本经营、概不赊欠”的告示,在这样的告示面前,我们跟店家说欠账,这是非常难为情的事,偏偏让我们感到奇怪的是,我们要是打完酒后没有给钱,店家二话不说,掏出本子,直接在上面记账,根本不说不准赊欠的事。这一度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改革开放后,经济活了,父亲也不再打酒,一般都会买瓶装的酒喝,因为,散装酒有人造假。最缺德的是,造假者拿工业酒精兑水卖,乡里有一家人家办喜事,买了几斤散装的白酒,结果是,喜事办成了丧事。那时候,假酒致命或者导致失明的有不少。

父亲在母亲过世后喝酒非常没有节制,以至于,他整天离不开酒,有时候晚上睡到半夜,他还会爬起来喝几口酒再睡觉。在父亲80岁左右,因为酒精的作用,他的头不自主地摇摆,手控制不住地哆嗦,最严重的时候,父亲喝酒还出现幻觉。

为了让父亲多活几年,在姐姐的努力下,父亲戒掉了酒。

因为父亲喝酒的事,我曾经非常仇恨喝酒和喜欢喝酒的人。参加工作之后,我基本不喝酒,直到来北京后,我还是讨厌喝酒的人。

那时候酒量也不行,一瓶啤酒,需要老婆帮我消耗三分之一,不然,我都不会买酒喝。再后来就是重新入职后,突然发现自己爱喝酒了。

最要命的是,一喝酒,我就多了。跟我父亲一样的是,朋友们都喜欢约我喝酒,也许是因为我酒品好的缘故;跟我父亲不一样的是,我常常喝多,以至于老婆都讥笑我,说我就没有酒喝。

我真的不是为了证明我家有酒,我在家吃晚饭的时候,一般都会喝酒,这是现代城里人都不可理喻的事。尤其是,我告诉别人,我自己把自己喝多了,我不知道别人是什么心理?

喝多的时候,我一直在跟自己起誓,下次再喝酒,我就怎样、怎样,第二天早晨起来,我就全部忘记昨天的事了。

我一直奇怪,喝酒能遗传吗?不然,我怎么跟我爹保持了一样的酒风?

在酒精的作用下,我想清楚了。喝酒不遗传,但是,性格会遗传,就我们这样豪爽的性格,不喝酒都可惜了。

为了证明性格好,喝酒是必须的。当然,喝酒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性格,因为性格决定,自己喝酒的时候就得这样恣意发挥。

         朱晔(古磨盘州人),安徽望江人,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中国注册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经出版了三部历史专著:《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旅行散文随笔《一车一世界》,创作出版长篇小说《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并在《文艺报》、《中外文摘》、《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文学》、《金融文化》、《中国金融文化》、《金融文坛》、《中国城乡金融报》等期刊上发表作品。累计出版文字200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