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福恭王府(下)

 古磨盘州人 2020-09-11

去恭王府的人其实都想去看和珅的宝藏,而去过的人大多会失望,因为,和珅的宝贝要么是看不见,要么就得靠臆想,或者就是听导游胡说。和珅的宝贝要么是所在的区域没有开放,要么是东西被搬走了,目前好像就锡晋斋还保留了一些家具。

隔了橱窗玻璃,能看见硬木家具,桌子和凳子边上都嵌满了白色的螺钿,且螺钿有花纹图案,远远地看起来还闪着五颜六色的光,真的很美。与桌子配套的椅子,也在座椅及椅脚上嵌着与桌子边一样的螺钿,这样一套家具摆在家里,一定是光彩夺目、富丽堂皇的,桌子的中间或者椅子的靠背上镶嵌大理石,在那个年代,这样的设计,估计是为了显示端庄和典雅。

和珅“逾制”的金丝楠木柱子在恭王府没有见到,好在以前我看过那王府的金丝楠木柱子,因此,我也没有太多的遗憾。就是不知道我看到的这些家具,是否为当年和珅家拥有的?没有谁在乎和珅之后的人在府里做了什么。

偏偏恭王府里展出的都是些恭王的史料,让人感觉怪怪的。明明是去老张家做客,最后接待你的是隔壁老王。这个还不像张冠李戴,姓李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但是,你想看到的是姓张的帽子。这样的错位感觉一直伴随着我到最后。

其实很多来恭王府的人,还有一个愿望是看“天下第一福”。话说这个福字,真的大有来头。据说当年孝庄皇太后病重,为了给恩重如山的奶奶祈福,康熙皇帝就写了这个福字,没想到,福字挂出来,孝庄皇太后的病还就好了。事后,这个福字也不知道怎么就到了和珅家里。

经懂行的人一解释,康熙的福字确实非同小可,它至少包含四重意思:一是左边的示字旁,他祈求多子多才;二是右边上部分是寿字的简写,下面是田字,合在一起的意思是多寿多田;三是田不封口表示良田无限;四是福寿双全,福与寿原本很难写到一起,因为福字偏胖,而寿字偏长,写在一起是不好看的,没想到,康熙皇帝巧妙地将福寿合到了一起,真的是精致无双。有这四重意思,难怪康熙的福字会被和珅惦记并收入囊中。

和珅也确实聪明,他不敢把这个福字摆在明面上,又不想把这个福字束之高阁,于是,他便将福字雕刻出来,嵌在和府后花园的双龙戏珠假山下。

和珅被抄家后,嘉庆皇帝原本想把这个福字拆走,后来有风水大师说,这个福字碑正好在京城龙脉的中心点上,动了它就会触动龙脉。为了江山永固,朝廷只好将假山两边的通道一封了之。

说心里话,现在进恭王府,这块福字碑几乎是唯一值得细看的景点。也许是游人太多,加上恭王府还想指望这块碑赚钱,因此,所有进去参观的人,只让摸一下,几乎不让看,要是拍照,必定有一个外地民工样的人上前遮挡。他说什么,这块碑被开过光之类的,不宜拍照。原本想指出他宣传封建迷信,怕争执后影响其他观众参观,只好将吃进嘴里的苍蝇吞下去了。

之所以不让拍照,其实道理很简单,要是拍照你就破坏了这里的“托”的连环套了。进洞之前,必有恭王府的所谓专职导游给你玄乎地讲一通一通这块福字碑的神奇和玄妙,以及福字代表的意义;进洞后让你看不见这块碑,你摸了福气仅仅是沾了福气,这样的福气你是带不走的;出洞后,你想带走福气怎么办,导游跟你说了,府里给大家准备了很多福气,你可以随便请一些回家或者送人,于是,他们就坐在店里开始卖纪念品了。

北京通常很可爱,可恨的就是有些个别人,在公共场合做着北京人不屑做的事,影响北京的对外形象,这些人尤其分布在旅游及公共服务单位,恭王府就是个典型。因为他们让人对北京的旅游体验感大打折扣,我到现在都感觉,恭王府是被私人承包的一个公共景点,到北京旅游,不推荐恭王府,要是在北京像看古迹,到处都是,没有必要被各种黑导游和旅游广告所蒙骗。

恭王府已经不是和珅的府邸了,府里无论是展品还是设计都非常粗糙,你想看的几乎看不到,你看到的又不知道是什么?有些导游根据电视机里的情节,给恭王府添盐加醋,不明就里的人估计会信以为真。

北京王府很多,这一百多年,人为和自然损毁的都差不多了,在北京,要是看古建筑,一个故宫足以,真的没有必要再去恭王府花冤枉钱,这是我的旅游心得,21世纪人造的古迹又什么好看的?

(下面是乌木,上面是金香玉,就这么露天放着,总让人感觉不真实。)

(金香玉就是一块石头,下面的乌木呢?真的是和珅府的古物,谁让它在外面风吹日晒?)

(还是乾隆题写的匾额。)

(后罩楼上面据说当年住了和珅的老婆们,楼上每间房子的窗户据说都是不一样的造型,现在看都是一样的,是不是重修的?)

(后花园的大门)

(独乐峰,好大的一块太湖石。)

(蝠池——蝙蝠型的小池子,池子周围种着榆钱树,据说叶子都会掉到池子里,这叫肥水不外流。)

(类避暑山庄的亭子。)

(府邸与花园的分界墙,就这么一个设计,让人感觉在关外呢。)

(真想剁了这只爪子,见人拍照就过来遮挡,太可气了。)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专著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涉及《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