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瓢的记忆

 古磨盘州人 2020-09-11

(图片来自网络,存谢!)

按下葫芦浮起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件事刚解决好,另一件事又发生了。相当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顾此失彼。

我一直没有理解“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真实意思,干嘛要按下葫芦?葫芦放在水里干什么?浮起瓢,瓢从哪儿扶起来的?带着这个疑惑,我请教过一个专家,他跟我说,我们曲解了词语的意思。

这个词的本意是,用葫芦做成的瓢舀水的时候,往水里按下的时候,看着是个葫芦,当舀完水往起端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只瓢。从这个层面理解,这个词的意思也可以说成是,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被一面的现象所迷惑。

现在的孩子估计都不知道瓢是什么东西,到处都是自来水,还有公共场合的水笼头是感应的,瓢干什么用?

瓢是舀水用的。

以前在农村的时候,家里没有自来水。需要用水,就得用瓢从水缸里往外舀。水缸里的水,是从外面的水井里挑回家的,大多数情况下,水井里水可以直接拿桶去盛,要是盛不满或者不适合盛水,那就得用水瓢舀水。瓢是水与各种容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瓢大多是用葫芦做的,也有个别人家的瓢是木头做的,那一般都是用来舀固体硬物的,如粮库里用来舀粮食的木瓢。

葫芦是一种类似瓠子一样的藤蔓科植物,春夏之交的时候,农民在菜园的篱笆周围撒下种子,夏天,葫芦的藤子便爬在篱笆上,先开花后结葫芦。在南方,葫芦主要的用途是当菜吃,只有秋末藤蔓上还长着且已经变老的葫芦,才用来做瓢。

不是所有品种的葫芦都能吃,在做葫芦之前,先用嘴舔一下葫芦头部位置,假如是苦的,那这只葫芦就不能吃。这样的葫芦扔到房前屋后,给鸡猪吃。很多北方人都不知道葫芦是可以当菜吃的,葫芦在北方还有两个用途:把玩和当容器。

当然,可以把玩的葫芦也是非常稀罕的,在葫芦成长的过程中,采集者就要对葫芦进行定型,用外部用力的方式,确保葫芦长出自己希望的形状。葫芦在古玩界用得最多的是随身携带的蝈蝈笼、蛐蛐罐等,葫芦做的这些玩意有个名字叫“匏器”,讲究的匏器外部有名家的烫画,口部用象牙镶嵌,由此我不得不佩服中国人的智慧。哪怕这么不值钱的葫芦,他们都能将它身价百倍。

其实,在清代的皇家,舀水的瓢也是葫芦做的。葫芦瓢有很多好处:一是轻便,二是没有价值,三是易于替代,舀水的过程实在不值得记忆,所以,用葫芦当瓢也没什么太多可以说明的内容。葫芦原本就是为制瓢而诞生的。

葫芦适合做瓢,这取决于葫芦本身的属性,秋天的时候,葫芦变老了,葫芦的外壳变得非常的脆硬,这时候的葫芦已经失去了食用价值。农民将葫芦放在藤上,等着藤蔓慢慢地干瘪,在葫芦彻底地失去藤蔓上的营养之后,农民将葫芦摘下来,用刀子将葫芦表皮刮掉,以便葫芦壳能快速地干透。带皮的葫芦不仅容易在表面形成不好看的斑块,而且因为持续供养,表皮让葫芦壳长期在腐蚀过程中,这样留存的葫芦壳也不结实。

在葫芦壳彻底地硬化后,农民用锯子将葫芦从中间一分为二地锯开,掏出干瘪的瓤,再刮净葫芦的内壁,就产生了两个葫芦瓢。葫芦做瓢不仅仅因为它廉价、易得、轻便,更为重要的是,它有很多特点,比如它比重很小,可以浮在水面上,它吸附性强,用刚舀完刷锅水的瓢去水缸里舀水,水缸里也没有油花,且瓢上没有油腻和滑腻感。不像后来使用的铝瓢和塑料瓢,它们只要沾上油,好像就永远洗不干净了。

葫芦瓢是被铝瓢替代的,虽然铝瓢贵,且铝瓢容易在柄与瓢结合部损毁,但是,人民用铝瓢的决心非常果断,随后铝瓢又被塑料瓢代替,我到现在都想不清楚,为什么人们宁愿用那个拿在手里油乎乎,且在锅台上怕热的塑料瓢,也不愿意用天然的、随地可以取材的葫芦瓢?

印象中,葫芦不是非常难种的植物,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再用葫芦去做水瓢呢?按下葫芦,起来的是塑料瓢,让人总感觉这样的替代有点怪。这个怪估计永远也没有答案了。因为现在的农村人也开始用上自来水,基本上没有人再用瓢了,偶尔需要舀水的时候,随便找个容器就能接自来水解决。

现在人,你要是往水里往下一只葫芦,最后起来的,还是一直葫芦,因为瓢被淘汰了。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专著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涉及《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