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暴戾之问

 古磨盘州人 2020-09-11

前天发出《张扣扣,你叩击了很多人的心灵》,这两天有好多朋友跟我交流,有人问我对张扣扣宣判结果的意见,有人问我对张扣扣的认知,更多的人还是问我,张扣扣事件怎么引发社会上那么多的戾气。

朋友们的问题,有些我有答案,有些是没有答案的。

由张扣扣案,我想到了若干年前的马加爵,马加爵是广西人,就读于云南大学,马加爵与张扣扣差不多是同龄人,他因为大学四年一直被同学笑话,最后在毕业前爆发了,他先后干掉了四个同学。

以杀人的凶残程度来说,马加爵一点不逊色于张扣扣,因为,马加爵杀人是分三天完成的,这些人都是他日夜相处的大学同学。3月份案发,6月份马加爵被云南省法院执行了死刑。对于马加爵的结局,当时社会上一片惋惜之声。

一个好学上进的好前年,原本希望通过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结果,他发现,自己越努力好像离目标越远,越奋斗自己得到的奚落越多。因一次牌局,最终爆发了这么惨烈的校园凶杀案。

很多人将马加爵的罪归咎于社会的不包容,就像张扣扣案,很多人可能会想着这是社会对张扣扣的不公,我也试着去接受这个观点,可最终我还是放弃了。

假如上面的前提成立的话,我们就不是生在一个文明社会,而是一个丛林社会,谁将来遇到一点心不顺的事,都可以找出若干条危害社会的理由。比如我们看到有坏人在学校伤害学生,这样的新闻事件下,一定有这样的评论:你不问问他为什么会伤害学生?狗急了还要跳墙,人不能被逼急了,等等。此类评论的潜台词其实不用翻译都知道他的意思。

对于马加爵和张扣扣,我为马加爵感到可惜,我只会觉得张扣扣比较可悲。我不敢用可怜这个词,因为,还有比他更可怜的,在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他拿着刀杀死了一家父子三人,并烧毁了被害人家的一辆小汽车,被他伤害的人家实在是太惨了。这样的惨剧比当年张扣扣母亲死更甚。张扣扣母亲是双方争执而意外死亡的(法院有侦查意见),事隔22年后,张扣扣采取这么极端的措施,假如张扣扣不是心理有问题,我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禽兽。很多人对他的同情,更多地是因为,13岁的他目睹了母亲惨死在自己的怀里,现场经历了母亲被人当众解剖。假如18岁的他,或者23岁(十年)的他将“仇人”杀害,我都能理解他的行为,这样的行为解释为报仇还可以说得通,毕竟年幼时他没有报仇的能力。而事实不是这样的,他成人后很多年没有报仇,期间也没有再与仇人有其他瓜葛,他的仇恨怎么不减反增?我理解为,他的仇恨里被添加了其他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跟仇恨无关,只能个人的品行有关和性格有关。

针对张扣扣事件,我想做两个假设,假如他过好了,假如邻家过得没有他家好,也许结局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从他杀人后,又返回烧掉被害人的车,这已经不仅仅是报仇的问题,而是仇恨的问题,仇恨自己穷,仇恨对方有。并将这种悬殊的差距归因于母亲被杀,他的心理已经膨胀了戾气。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说都进步了,可有些人面对进步不仅没有高兴或者兴奋,反而,心里的失落感增加了,幸福指数降低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社会的贫富差距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贫富差距而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想当年,都是光脚的,没有人在意穿鞋的;现在都穿着鞋,为什么我穿的是草鞋,可你穿的是皮鞋;我骑的是电瓶车,你开了小轿车。其实,当年也不是没有贫富差距,只不过,那时候的人根本都不知道什么叫差距,你在家挨饿的时候,你知道大院的食堂里在供应什么吗?你以为干部跟你一样受苦受罪的时候,你知道人家如何享受特权吗?就像封建王朝,官家明火执仗,老百姓不准点灯。那不是社会很公平,而是你都不懂什么叫不公平。下雪天,你躲在草垛下放羊,冻的瑟瑟发抖,你以为皇帝在围着火炉吃烤地瓜,那是因为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

张扣扣制造的罪行,不该得到法律的宽宥。张扣扣既是受害者,更是害人者,法庭可以结合张扣扣的悲剧,对过往的判罚做一个澄清,请专家对张扣扣成为杀人犯的心理成因做一个符合人情的分析,还社会一个全部的真相,这是我们都期盼的。

张扣扣以暴戾制造了血案,这样的暴戾不能再延续下去。如果这个案子不能让社会释怀,社会上的戾气只会越来越重,谁也不知道下一个张扣扣何时出现。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专著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涉及《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