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官就得有官样

 古磨盘州人 2020-09-11

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好像可以为人类贡献的东西不多。很多人可能想不到,中国可以向世界贡献的是文官制度。在近2000年的封建社会,中国的文官体制其实像一个精密仪器一样,他们通过一种内在的规则维护着王朝的运转。

如果你不知道文官制度有多厉害,你就想想明朝的两个皇帝就可以了。

嘉靖皇帝在位45年,他有20多年没有上朝。嘉靖一直躲在背后,玩弄大臣于股掌之间。大臣们虽然在明处,他们跟皇帝玩着斗智斗勇的游戏。杨廷和走了,张璁退休了,夏言被杀了,严嵩老死郊野,这一点不影响戚继光抗倭的胜利,不影响王朝的长治久安。

嘉靖孙子万历皇帝更有意思,因为皇位继承人问题,他与群臣争得不可开交,结果,万历输了。输了的万历皇帝采取了一个非常极端的做法,20多年不上朝,以至于六部侍郎(副部长)出缺,因为皇帝不批,最后竟然就一直没人顶替,内阁次辅没见过皇帝,还有六部郎官挂上官印说回家就回家了。万历皇帝在位48年,大明王朝就这么往前推进了48年,要是没有一套严格的文官制度,这样无政府的状态是无法想象它的运作机制。

满清垮台之后,封建社会被推翻了,但是,几千年官僚体制养育的官文化一直存在着。

官员出门,虽然不要鸣锣开道、回避肃静了,但是,依然免不了前呼后拥,久而久之,官员就生出了官威。以至于无论公事或者私事,官员要是不表现得跟别人不一样,好像都白瞎了他的官威。哪怕是与官最远的文学作品讨论会都是如此。

比如作家的作品讨论会,作家或者组织者无疑要请几位官员出席,因为无官不成席,没有对应级别的官员出来镇场子,活动始终不显档次。在北京举办作品研讨会,你要是不请几个作协主席,你都不用打广告的。我终于知道某领导出本摄影集子,结果,作协主席、副主席、摄协主席、副主席,以及文联的主席或者副主席都出席研讨会,原因是,作者的档次够了。

记得有次参加一个作家的作品研讨会,因为有人赞助,那次会议的参与人员级别很高。开始的时候,自然是官员发话了,官员们一定说的是片汤话,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时间,也不屑于看一般作家的作品,只从作者给他说的素材里,给他们准备几句。倒是官员发言之后的专家发言,有几个专家还是认认真真地解构了作品,可惜,这时候官员们都在谈天说地,甚至作者本人都是心不在焉的。

这样的话,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官员级别越高的,一般都是最后一个到,他们知道主持人一定会等他们,只要他们来了,会议就立即开始,他们不来,你的会就开不了。

还有一个惯例是,官员一定是提前走,不然,体现不出官员的“日理万机”。我一直比较纳闷,这些官员说完片汤话走了,他们是时间宝贵,真的是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参加这个研讨会,还是因为,他们担心后面的人说的比他好,他会颜面扫地,抑或是,官员根本不屑于听比他级别低的人说话,哪怕别人说的都是真理呢?

组织研讨会的人,其实他们不在乎官员说什么,只在乎官员去没去?官员去了,不管官员说什么,最后想往自己作品上加的好话,都可以借官员之口说出来,官员们自然也不敢不认账,因为,有“规则”约束,他们不敢不守规矩,毕竟,作者借他的口说的都是“好话”,尽管这些话大多是浮夸的,其实也无关大雅。

好在文学圈里不都是势利官员,还是有个别特立独行的。我见过铁凝主席,她跟谁合影都是那么的笑容可掬,我们金融作协的阎主席,哪个金融圈里人找他写序或者是作品发布会,他都是那么的乐此不疲。我觉得这两个官是学到了文学的情怀,是掌握了官的精髓。

说到这儿,估计读者知道我想表达的意思了。每个官有每个官的做法,尽管大多数官都是传统的那个样子,但是也有官跟传统不一样。究竟官该是什么样子,还是看官员们自己的价值选择。

你非要把官当的那么俗套,别人也不好说你什么。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专著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涉及《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