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庙,在我家乡是一个地名。 由于农民大多不识字,很多人仅仅说这个地名,其实他们不知道地名代表的意思。因为,与我同年代出生的人,估计都没有见过关帝庙。 关帝庙能成为一个永久的地名,一定是以前那里有座纪念三国时汉寿亭侯关羽的庙。在一个弘扬“忠孝礼义廉耻”的国度,作为义气、忠勇的代表人物关羽,几乎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图腾。 最早见到关羽崇拜的,不是在庙里,因为家乡的关帝庙都拆得差不多了,叫关帝庙的地方都没有庙了,别的地方更是没有。很多广东的饭店、酒楼供奉着关羽,在大厅入口对面的墙前或者入口处,都供着关羽提刀的立像,或者是手持《春秋》的坐像,关羽像前面摆着香案,香案前摆着瓜果。 生意人供着关羽,一者是为了说明自己做生意讲究信义,再者也是希望关二爷保护店里生意兴隆,不受乱七八糟的人欺负。后来我知道,供奉关羽其实还有一个目的,关羽是道家的武财神。做生意的一定希望自己的生意兴隆,有关二爷保佑,发财是必须的。 第一次接触关帝庙是在洛阳,洛阳有个景点叫“关林”。接触这个名字,我还觉得它是降低了关羽的级别,后来才知道我自己知识浅薄了。 “关林”的名字解释可以参照曲阜的“孔林”,“林”其实是“陵”的谐音,只有皇帝的坟墓才能叫“陵”。“林”其实是比照皇帝的规制。河南还有一座叫“林”的墓园,那是袁世凯的,叫“袁林”。“关林庙”是非常有规模的一座墓园,可见洛阳人对关羽的敬重。 “关林”在洛阳是个大景点,景点内苍松翠柏、古木参天,据说这是关羽的衣冠冢,由于忌讳,我们没有进去凭吊。后来山西的朋友告诉我,关羽是山西人,关羽的墓在山西运城,山西运城的关羽墓建造的特别漂亮。我也只是风过耳,因为,很难找到时间去看一座陵墓。 再后来,在佛教寺庙里面也看到关羽了,稍具规模的寺庙里,天王殿后面东边配殿就是“伽蓝殿”,殿里通常供奉的都是汉伽蓝关羽,关羽立着或者坐在中间,南边是关平捧印,北面是周仓提刀。伽蓝神在佛教中,说是寺庙的守护神,有关公守着寺庙,寺庙一定会平平安安。 见到最大的关帝庙是安徽亳州的花戏楼,这座花戏楼原名是山陕会馆,即山西、陕西商人在亳州的联络处。过去,山西和陕西的商人沿着淮河、黄河古道运输货物,在这条南北沿线的各个站点都建有会馆,会馆是这些商人在驻地的办事处,商人讲究诚信,他们供奉关羽,为关羽建庙,在祭拜结束他们也需要娱乐,因此会在关帝庙边建一座戏楼,这就是亳州花戏楼。沿着古道北上,现在的山东聊城也有一座山陕会馆,这也是一座关帝庙,这座庙里的花戏楼比不了亳州,但是祭拜关羽的场所比亳州多。假如驱车路过,这两座关帝庙非常值得观瞻。 前几天,我无意之间又经过一座庙宇,掩映在两条平行公路之间的树丛中,高高的旗幡和飞翘的屋檐让我知道这是一处古迹。于是,我移步到了古迹的台基下。 这是一座关帝庙,是西北旺村2001年复建的,现在是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庙立在一个大土墩上,关帝庙的山门后面是一座两进的院落。山门采取仿古的歇山式,山门里面的墙壁上绘着哼哈二将。 山门正对的就是正殿,殿里供奉着关羽的坐像,左边关平捧印,右边周仓提刀,侧面还有一个兵士牵着赤兔马,正殿的门头上挂着“古今一人”的匾额,门口立着一排兵器架,上面摆着十八般兵器。正殿东西面各有一个亭子,东边亭子里吊着一口大钟,西边亭子里架着一面大鼓,在古代,也许这里有“暮鼓晨钟”的声音。 后殿的门头上有块牌匾是“普度众生”,里面供奉着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三座佛像的旁边还有十八罗汉像。听庙里的老人说,初一十五村里有人会来上香。 正殿前面立了几块碑,记录着关帝庙重修的历史及赞助人名单,从碑边上的老槐树的树龄可以看出,这座关帝庙的年代也算久远,起码存在时间在百年以上。 参观时有老人在西边偏殿里娱乐,东边的偏殿里传来诵经的音乐。几个老人在此自得其乐,这也是非常好的所在。 其实,在以前的乡间,像这样的关帝庙有很多。 关帝庙的主要用途还是弘扬关羽代表的“忠义仁勇”的精神,关羽的故事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故事之一,关帝庙不仅是弘扬传统的人文精神,更是当地人信仰的一个凭证。有关老爷立在哪儿,平时还有谁敢在当地为非作歹呢? 关帝庙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存在,但愿,关羽代表的精神永存世间。 高高的台阶,总显得巍峨。哪怕上面只是一座小庙。 这个角度看,小庙的结构还是非常完整的。 再换个角度看看外观。 庙门前都是有旗杆的。 香炉都是很有特色的。 确实是古今一人享受了这么高的待遇。 正殿门口摆放了十八般兵器。 暮鼓 晨钟 古时的香炉,已经毁损了。 古老的槐树诉说着小庙的沧桑。 真的是老年活动中心了。 后殿是观音殿,摆放了观音、普贤和文殊三位菩萨,初一十五有人上香。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专著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