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提名字,说老赵,估计很多人都知道,因为他曾经很有名。 其实,老赵现在也很有名,不然他的新闻一出来,立即能引起热议? 起因是这样的,有新闻报道说,老赵等几个所谓的明星现在开始明码标价了。只要出7000元,老赵可以给你题幅字并合影留念。这则新闻原本也没什么,关键他还有后续,后续是,有人私下跟老赵还价,据说费用可以打折,也就是说,4000块钱一次就可以。 这还不算完,针对网络上的议论,老赵还非常淡定,回应网络批评也比较坦然,他回应“我写固我在”。有几个朋友问我,称呼老赵“死猪不怕开水烫”?还是“要钱不要脸”?哪个更贴切。 按理来说,市场经济社会,一个愿买,一个愿卖,这原本跟别人没有关系,但你说老赵自愿买卖行为跟别人没有关系,好像也说不过去。毕竟老赵不是一般人。 我少年时很少看电视,以至于青年时看见老赵出的书一点感觉都没有,那本书是一个中年女士买的,她视若珍宝。也难怪,据说老赵曾是那代女性的精神偶像。后来某年的春晚上,有个小品好像证实了“偶像”说。 先前我仅仅知道老赵的名,但是看完那本书之后,我知道了老赵的人,这是一个说瞎话不要脸的人。记得那本书里说了两件事让我印象深刻。一是跟随小平同志出访美国,他说是小平同志点将,说派他去的好处是,他一个人可以兼主持人和记者多个角色,可以节省出访费用;二是他说华罗庚教授教他运筹学了。 说他不要脸是基于常识判断的,一是小平同志出访美国,中国政府会考虑节省一个央视记者的费用?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的事,这是当时最高级别的出访,什么钱都会省,难道还会省一个记者的钱?我不知道谁会信,我们姑且不论小平同志是否会亲自点他的将;二是华罗庚是当时最有名的数学家,他哪有时间会去教一个央视主持人运筹学?他那篇文章的内容完全抄袭我们中学的一篇课文叫“运筹学原理”,就是说,把这篇文章一抄就变成华罗庚教授教他运筹学了。 大事见风格,小事见人品。看了这本书,这个人的人品已经知道八九不离十了。几年后,老赵爆出丑闻,跟一个女保健医生传出狗血故事。男人嘛,不管是谁,管不住裤腰带也情有可原,但是,裤腰带松了后,将自己的人品搞得跟裤腰带一样的松松垮垮,老赵是独一份。 老赵出名,据说是《动物世界》主持的好。 在电视盛行的时代,让一只狗在央视当主持人,它也会成为知名狗,道理特别简单,平台太大了,央视的垄断地位无可替代。 见老赵一面要4000块,到底是他的面子值钱,还是他的字值钱,其实答案是非常清楚的。在一个明星效应盛行的时代,有几个人看字,基本都是看脸。 老赵卖字,司马昭之心。 其实,老赵真的不该卖字。原因有三:一是他家据说收藏的古董都值几个亿,他不缺钱,不该为了三瓜两枣毁了名节;二是买他字的人,一定不是冲着书法去的,后面有多少见不得光的东西,估计都能想象出来,他不该给吹牛的、骗子提供机会;三是他的老脸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仅属于他个人。老赵出名,那是因为他是央视主持人,他的脸上挂着央视,他赚到钱了,央视在给他背锅。假如将老赵身上央视主持人的光环给去掉,看看他还剩了什么?假如什么都不剩,他可以卖自己试试。 在市场经济社会,公民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还是该有道德约束的。不犯法,缺德也是不行的。 假如理解不了道理上的辩白,我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吧。 卖淫嫖娼,表面上看各取所需,一方愿买,一方愿卖,好像跟其他人没有关系,为什么法律会禁止?因为它违背了伦理道德,倡导了不良的社会风气,甚至可能引发其他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老赵卖字或者卖脸,倒没有伦理道德问题,但是在不良社会风气营造,以及引发其他危害社会行为方面,跟卖淫嫖娼有很多相似性。 老赵,你就不要为老不尊,还是不要再卖了。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