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移动支付风行之后,我们就对数额失去概念了。 据专家调查和分析,人在忽略概念的时候,消费也就大了,这也许是线上支付发展如此迅速的原因之一。 看不见的钱,花出去的就是个数字,没有一点具象的概念。假如手里攥的是真金白银,往出掏的时候一定没有那么痛快。 突然之间发现,以前角分的币种基本用不上了,三四线城市的公交车直接投币的话,一次都得要2块,1块钱好像都没有什么用了。 在北京的一些地方,我竟然发现了一块钱的用处。地坛的进园门票是2块钱,我还没好意思说出口太便宜,很快我发现月坛的门票只要1块钱。 那天去月坛的时候,售票处的同志让我买票,我问她是否可以微信,她说只收现金,我没带零钱,兜里只有一张百元的票子。站在瑟瑟的寒风中,售票员找给我99块钱,当时的敬佩之情真的发自肺腑,换作我,一定会说,找不开,进去吧。 月坛公园这样的公共场所,进去的人差不多都是月票,能掏钱买票的,一天也等不到几个。看到蜡光纸彩印的1块钱门票,我不知道一块钱够不够门票的印刷成本,关键是,门口设有一个售票的,一个验票的,月坛公园有2个门,每个门的值班员估计至少得有2个班次,那就是说,至少有8个人负责卖票和验票。地坛公园是4个门,至少有16个人负责门票业务,这点钱除了印刷费,还管什么用呢?我实在想不清。 我也思考过,也许他们收门票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充分就业。我觉得有这个因素,毕竟就业压力对于北京人还是比较大的,售票和验票几乎不用什么技能,这里解决就业还比较容易。 假如真是这样,我觉得这就有点抱残守缺的意思了。就业的形式有很多种,同样是这些人,可以变换他们的身份,100多亩的园子,维护和养护的工作量很大的,他们通过变换服务方式实现就业,现在免费的公园越来越多,奥林匹克公园就是免费的,跟月坛并列的日坛也是免费的。我觉得北京市政府应该有能力养活月坛公园,月坛公园在政府的指导下,也可以进行功能转型,靠门票的收费一定养不活他们自己。 以前月坛有招聘市场,有邮币市场,甚至还有月老市场,这样的商业行为一定会给月坛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政府之所以将这些机构迁出去,一定是希望月坛这样的传统文化场所恢复它应有的功能。 也许月坛保留收费体制,那是为了将来月坛让外单位腾挪出去后,恢复当年月坛的旧貌,那样的话,月坛一定是要售票的,毕竟那么多古物维护的成本应该不低。 我觉得月坛真的不该收那一块钱的门票,现在对于很多年轻人,一块钱掉到地上都懒得弯腰,何必花那么多人力去管理这么一个原本该还给大众的一个公共空间呢,毕竟月坛周围住着的都是非富即贵的人,假如给他们生活或者工作的身边环境维护好了,他们贡献给月坛的价值远远高于那一块钱的门票。 一块钱仅以购买力来说,它真的什么都做不了,现在几乎很难见到一块钱的商品。一块钱从社会功用的角度来说,它的价值又很大,有些人舍弃那一块钱,它带来的社会效益是倍增的,看看奥林匹克公园就知道了,那里不知道养活了多少企业,也不知道诞生了多少行业,成就了多少运动品牌。北京有很多人将周末就定在奥体公园里面了,这是一种新的业态,假如把心思花在开拓上,我感觉比收一块钱的价值大多了。 一块钱能做什么? 一块钱我们要让它失去价值后,它还能做什么,这是一块钱真正的价值所在。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