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钓过鱼,主要是因为没有钓具。 其实,我也不是没有钓过鱼,好像有过那么一次钓鱼经历,但回想起来,那不是在钓鱼,简直是鱼疯了。 大概是我读四年级的时候,某天早晨,我在菜园篱笆的缝隙里,看见池塘里有好多鱼张着嘴在水面上呼吸,鱼儿一张一翕,水面上就多了一个水泡,我也不知道鱼在干什么,我找来一个树枝,上面绑上一根带鱼钩的线,钩子上串上从菜地里捡来的蚯蚓,扔进水里,很快就看见树枝上的线直了,树枝上有了拉力,我快速地往起一拽,一条半斤多的“混子”(也许是草鱼)就被我拉到了菜园里。 那天早晨我钓了五条这样的鱼,我到现在也不知道原因,后来我还在那个地方钓过,可惜我再也没有钓到。哥哥说,混子特别傻,咬钩子直接,不像鲫鱼,要吃吐2次以上才能上钩,要是拉快了,它就脱钩了。 我好像从来就没有钓到过鲫鱼,我钓不到鲫鱼不仅仅因为我没有技术,更为重要的是,我没有钓鱼的装备。 现在钓鱼的人,一般都会到渔具店买一套钓具。钓具好像也分很多种,基本的是一个钓鱼竿包,里面放着折成几折的钓竿,钓鱼者根据需要串成不同的节数,跟钓竿配套的有各种粗细的鱼线,还有各种鱼钩,一个鱼桶,鱼桶在钓鱼时既可以放鱼,又可以当做凳子。此外是否还有别的东西,我就不知道了。 当年,我不知道是否有这些东西卖?即使有,我也是不敢想象的,因为,我就一直没有置办齐一根钓竿。 从那次用树枝上绑线就可以钓鱼的经历之后,我就一直想置办一根钓竿,起码可以感受一下,鲫鱼上钩前,两吞两吐鱼钩的感觉。 一根钓竿差不多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一根鱼竿,一条线,一个鱼钩,一段漂浮。 当年想弄齐一套钓具是非常不易的,首先说鱼竿吧,至少得弄一根4米长的竹子,且竹子还得比例均衡、粗细匀称,乡下竹子很多,可适合做鱼竿的不多,毛竹太粗了,翠竹难以弄到整颗的,我们能得到的翠竹一般都是用来做搭架子的材料或者竹签子用的,都不适合做钓竿。就在我们为一颗竹竿发愁的时候,有喜欢钓鱼的人,他们的竹竿是两节或者三节的,不钓的时候,将竹竿收成几节,粗的里面套细的,这样的钓竿可以骑车的时候带着,可以去很远的地方钓鱼,而那种不能拆解的,只能在近处钓,且因为拿着比较招摇,很多地方都是禁止钓鱼的,还没去钓鱼就被人发现了。可我就连这样一根长长的钓竿也没有弄到过。 鱼线也是非常不好弄的,一般都是等货郎来了,找货郎买他们的“玻璃丝线”,一尺线要1分钱,买一根钓线至少需要1毛钱,这是很难凑齐钱的,听说,这样的线也不结实,很容易被水草扯断。每当有瓦匠给人盖房子的时候,我就盯上了瓦匠师傅用来吊线的绳子,大多数师傅用的是细棉线,很少有师傅用那种比较结实的“卡线”,其实,卡线下水后易浮起来且太粗,效果比不了“玻璃丝线”。当然,用卡线的瓦匠师傅都把自己的吊线看着像宝贝一样,线一直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想顺一节走,那也是不可能的事。 鱼线弄到,就得买鱼钩了。货郎处的鱼钩分成两种:一种是锡坨钩,这种钩子上用锡铸了一个圆头,钩子的钢火也不是很好,鱼容易脱钩。还有一种是铜头,这种钩子非常锋利。铜头钩子比锡坨钩要贵一倍,一个锡坨钩用用1个鸡肫皮,或者2个牙膏皮才能换到,铜头钩子要贵一倍。记得我买过一个锡坨钩,我小心地将它夹在我的地理书里(因为地理书基本不翻动)。 钓竿最好弄的物件就是漂浮,好的漂浮用的是鹅翅膀上最粗的毛上半部分的实心梗,因为鹅毛比较粗,梗比较粗大,不像鸡毛的梗不仅细且还有颜色。小时候,经常能遇到杀鸡的,但是,杀鹅的很少,得到鹅毛管子的机会更少。好在,鸡毛杆子代替,也能凑合。 钓鱼的饵料用的是蚯蚓,农村里这是取之不竭的。不过讲究的人一般不用那种黑蚯蚓,黑蚯蚓下水后只剩下一张皮在钩子上,鱼都不爱吃。爱钓鱼的用红蚯蚓,红蚯蚓只有码头的公办大酒馆后面的垃圾堆底下才有,它们比较肥,下水后还是厚实的一段。 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有个亲戚送了我一根4米长的钓竿,亲戚都已经将钓竿外面烫直了,我准备有空的时候,买根玻璃丝线将鱼竿置办起来,可惜学业已经不允许我再花时间去钓鱼了。我的锡坨钩在我的地理书里等了若干年。 关于钓鱼,我只有给来码头钓鱼的亲戚在大酒馆后面挖过蚯蚓。亲戚钓鱼非常讲究,边上不让待人,据说人说话会把鱼儿吓跑掉的,通常我只能远远地看着,权且当着一个念想吧。 钓鱼真的伤了我的心了! 就在此时,手机响了,妹妹说妹夫钓了好多野生的红尾翘嘴鱼,准备晒干后寄来给我尝尝。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