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能说的专题之四 ​——年轻就得实干加苦干

 古磨盘州人 2020-09-11

出名要趁早。这样的话在互联网时代显得尤其重要。

看看网上的新闻,一天一个甚至几个新贵,瞬间就在网络上诞生了。比尔·盖茨大学肄业创办了微软,脸书的创始人扎克伯格从哈佛辍学,20来岁名扬天下。丁磊20多岁创办网易,张朝阳30岁创立搜狐。最牛的还是小黄车的创始人戴维,巅峰的时候他拥有数亿的身家。

王健林鼓励年轻人创业前也树立一个小目标——赚他一个亿,他的儿子王思聪有段时间整天就在玩创业,他比电影明星还有名,网络上甚至称呼他为“国民老公”。听到这个称呼,作为男人,这时候必须要咽口唾沫,来上一句“奶奶的。”

江山代有人才出,看到年轻人如雨后春笋般地往出冒,作为曾经也年轻过的人,必须也来说几句。

年轻人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没有理想的支撑,人活不出方向和精神气。但是,年轻人必须要将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兼顾起来,这样才是一种比较现实的活法。

记得郭德纲说过一个段子,段子里有个成功的公式:成功等于九分能力,外加一分机遇。此外,还要九十分关系(背景)。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资料,你可能听到的都是比尔·盖茨如何辍学创业,可你不知道他有一个当议员的母亲,他的第一单生意就是他母亲给他联系IBM而成交的。你知道巴菲特是股神,但你不知道他9岁去证交所的时候,是证交所总经理亲自给他讲解证券知识,因为他父亲是议员。

在国内,这样的例子就更多了。记得有个叫柳青的年轻女人,说自己创业的时候,她将计划书递交给银行,银行凭着对她的信任,给她进行了信用贷款。她不知道自己的信用基础是什么,她的父亲叫柳传志。

再说娱乐圈的事吧,著名导演冯小刚拍了《老炮》,才将自己从“冯裤子”变成“六爷”,据圈内人士说,冯导拍《老炮》的根本目的不是电影,而是冯小刚要翻身。因为,在此之前,他一直是马爷、王硕之类大院出生的先贵起来一簇人的跟帮,只是因为他生在“大杂院”。在《老炮》放映之前,冯小刚在这些大院爷的眼里,始终是“皮包下的小”,电影中,六爷披着将校呢,手挥日本军刀,那是爷的范。冯导要这个范,就是因为他心里对大院怀着最骨子里的崇敬。谁有资格在大院里长大?这些大院孩子基本上都得是军队校级以上军官的子女。

说了这么多阴暗的,估计对年轻人的心理建设非常不好,现在开始说光明的。这就是我建议年轻人要实干加苦干的真实用意。假如你不努力,机遇和关系几乎占据了超过九成以上的机会,留给你的还有什么呢?估计答案是清晰明了的。实干加苦干不一定有机会,假如你连这个都不做,那就是绝对没机会。

不要沉湎于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社会是朝着公平的方向发展的,比如互联网世界,就给了很多出生底层的人以机会。比如京东的刘强东,微信的张小龙,快手的创始人等,都是青年创业成功的典范。

头几年,有句比较流行的话是,只要坐在风口上,哪怕是只猪都可以飞起来。互联网确实给了很多人以机会。假如将这些成功的人与芸芸众生比起来,他们还是属于人群中的极少数。大多数年轻人还得像我及他的父辈们一样,凭着一个专业,过着朝九晚五(含996)的日子。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可一个部队中,元帅有几个,士兵有多少?年轻人进入岗位后,埋着头把自己的专业做起来,也许整天做的是杂事,也许经年累月的都是重复、重复、再重复,可专家和匠人就是这么培养出来的。前几年流行“一万小时定律”,就是说,要想把一件事做精,就得付出一万小时甚至以上的辛苦。

很多沉湎于杂事的年轻人,可能觉得自己整天做的暗无天日,工作毫无乐趣和价值,殊不知,价值就是在这样看似无谓的累积中,以量变换取质的变化。将军都是从士兵干起来的,银行家也是从柜员开始的。从基层开始做杂事,这是职业经验积累必经的阶段,很少有人不经基层实践而在职业上获得成功的。

以前大型国有企业,财务部门有几十人之多,有些人一辈子做不了几个业务,他们整天就是跟几个会计分录打交道,就处理证账表里非常少的几个业务,比如成本会计,但是一辈子下来,他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会计师,而那些在大学里教会计的老师,一辈子将全部证账表研究了个透,但,真的让他做会计实务,他立即就败给了在会计岗位上做了几年的学生。因为老师没有做过会计这些看似简单的、机械的、重复的劳动,所以,他对会计没有骨子里的理解。

年轻就得苦干加实干,这不是鸡汤,这是过来人对比分析了很多成功人士而得出的经验。年轻就是做事的年纪,不要想着做什么事,而是尽力将职场上的事做好,厚积薄发是迟早的事。假如没有原始积累,真的到了机会面前,我们只有遗憾和伤悲的份了。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