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有个朋友跟我说,他收了不少我的签名书。看着他发给我的摆了一摞我的书的照片,说心里话,我的心里五味杂陈。 首先,朋友对我的书那么有心,我自然是感恩戴德。没有找我索要书,但是又想得到我的签名书,他求助于网络,没想到,网络还真的给力,他买了好多本。 其次,我自己感到很难过。因为对于我这样的小众作家,我的书几乎没有什么市场,网络上能见到的我的签名书,差不多都是当年,我送给号称是我朋友的人。或者是,我不得不给的领导,或者XXX。 我一直是有尊严的作家,从第一本书开始,我的书差不多都是朋友们捧场后,我送出去的,当然,我能送书的人,我都是当着朋友对待的,所以我才会签上我的名字。 当我看到我签上名,恭恭敬敬送出去的书,最后变成商品被我的朋友购得的时候,我真的不知道如何表达我的感情。 作为一个作家,我当然希望我发行到社会上的书能够大卖,可惜因为人微言轻,每一本含辛茹苦写出来的书,最后不过3、5000册,这点量相对于庞大的中国图书管理机构,就是不够撒的胡椒面。一本书出来,多则三年,少则一年,市面上就见不到了。 今天又有一个朋友给我报了一个“喜讯”,他说,在网上搜了我的几本书,说价格贵得吓人,他恭喜我,网络上书价很贵。 看到朋友“报喜”,我又给他泼了一盆冷水,看我这样子像是畅销书作家吗?网络上我的书被标了高价,只是说明,这家网站没有我的书,甚至不再打算进我的书,但是他又不想别人百度的时候轮不到他,于是,就整了这么一个歪招。 现代社会,物质高度发达,洛阳纸贵的时代应该是一去不复返了,假如我的书真的能够溢价,早有出版商给我打电话,让我跟他们签约了。 作家与出版商始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全体。作家想的是作品质量,出版商想的永远是市场。你写的哪怕是垃圾,只要出版商觉得能迎合市场需求,你就是他的上帝。假如你的书不被出版商看好(大多数情况都是这样的),出版商一般都是对你爱答不理的。 在中国社会,不是每个人出书都是那么难的。有些人书还没有写好,出版商就找到他了,甚至有出版商给一些所谓的热门人物预约出书,他们签订的出版合同也是非常的稀奇古怪,不仅要确定很高的版税比例,且约定发行量不能低于多少册,且每年还要出现上涨的势头,第一次结算时,作家要先提成几年的版税。 哪像我们这样的作家,写了书稿,在手里捂了多少年,成天到处求爷爷告奶奶,以求把自己的心血出出来。通常情况下,大出版社看不上,要求的出版社又不甘心,好不容易经人介绍找到个差不多的,最后不知道要陪多少笑脸,说多少好话,终于有了自己能接受的出书条件。书出来了,自己当成了心肝宝贝似的,到处看自己的书的销售信息,比较牛的网站上,自己的书的销售记录始终是零,到现在我都没有想清楚网站的讲究,估计是怕我们这些无名小辈沾了他们的光吧。 《理说宋朝(北宋篇)》标价660一本,还是二手的,我不知道这本书现在在哪个大佬手里,说心里话,我送过书的人中,还没有能让我的书增值30倍的人。也许有,我可能不知道。 我还是那个一有空闲时间,就喜欢坐下码字的人,我个人的写作能力逐年都在提升,但是,我知道自己离书籍溢价还差了很远,所以,面对这样的小刺激,我基本无动于衷,我还得通过量变实现质变。现在,我的量还没让我变质,我依然是那个热衷于码字的小作家。 我的书,还是买来送给朋友的,没指着版税能给我带来能够养活我的收入。 手头还有几十本库存,真有这个价格,我正好卖掉库存,把这本书再版一下。哈哈哈。 这本书我是真没有了。 这是我的处女作,手头没有存货了。 某次,我组织了一次公益募捐,这本书是我在募捐会上献爱心的,没想到,最后被人当成了商品。 这本书,我都是送给了单位的朋友或者XX。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