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了诗词的三重境界,那仅仅是指学习和欣赏诗词层面,假如海宁先生谈诗词创作,那不知道要写出几重境界。 写作真的有好多重境界。第一重是记述境界,或者叫依样画葫芦境界,即按照基础的句读知识,将自己所经历的如实地记录出来。别看是记录,这也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假设没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逻辑归纳能力,想把自己经历的事说清楚,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应该早就脱离了记述境界,以前写回忆文章,虽然是以过往记录为主,但是我在里面已经加入了一些文学的元素,让读者看到的不仅仅是干巴巴的故事,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作品,以前读的故事是平面的、直接的,类似流水账的,而我写的故事,有叙述节奏,一定是能与读者的心灵产生碰撞的。假如这要算一重境界,那我就叫它修剪境界,或者叫油盐酱醋一锅烩阶段。仿佛自己放到锅里的菜与佐料,这是需要进行相互配比的,假如配比不好,再好的食材或者调料,最后可能都变成难以下咽的东西。 目前,我正探索着进入第三重境界,即精确搭配阶段,或者叫“色香味俱全”境界。就像一名大厨,他对自己的要求一定是取自于食材,高于食材,就像我们创作,要来自于生活且要高于生活,最终出来的作品不仅要有故事、有情感,还得有语言、有逻辑,只有将这四个内涵揉到一篇文章里,才能让文章“活色生香”,让读者喜欢读、热爱读、反复读。 这些技巧都是平时反复训练基础上才得以提升的,假如不具备这样的技巧,你可能就是读起来觉得比较舒服,但是,究竟哪儿给你带来舒服,你是说不出来的。这就像你出席一个高档的宴席,你觉得自己吃得特别好,但是这个好与自己家里平时做的饭菜比,你要是能说出好在哪里,这就说明你是真的懂了。假如你说,宴席的食材比家里好,这好比写作时,你一直在强调别人遇到一个好故事,你没有遇到,这样的解释也不能说不对,但一定不全对。 比如我们普通人,给我们一堆上等的食材,我们第一个遇到的难题可能是不会做,比如给我一批海参、鲍鱼,我们只能看着这些美味发愣,因为不会收拾;即使会收拾,我们也不一定能做好,大厨会将海参鲍鱼煎炸烹炒炖,我们一般人能会两种做法就不得了。 写作在第三重境界之上是否还有第四重、第五重,我也不知道了,我也没有这样的见识,假如我能到了这个层次,我也就可以总结得出来。 说到这儿不仅读者有点蒙了,我自己都被自己绕蒙了。 为了便于说理,我将我的《挖泥鳅》给大家做个剖析。我们南方乡下的孩子,估计都有挖泥鳅的经历,假如是回忆,我就不用那么多的铺垫了,直接就描写挖泥鳅需要的工具,如何找泥鳅洞,挖出来是什么样子的,最后取得什么战果。这是记述式写法。假如第一个层面,能到这样的水平就可以了,因为就是写经过,能把经过写出来就可以了。 假如再艺术一些,将记述变得有详有略,有动有静。抓泥鳅的过程详细写,准备动作简略写;见到泥鳅时写动态,之前劳作写静态,这就是第二个层面,算是懂得油盐酱醋一锅烩的诀窍了。 我这篇文章先前做了很多跟挖泥鳅有关的情境准备,如家人不吃泥鳅,因为泥鳅不受人喜欢。我尽管非常害怕穿行在田地间,可我依然一往无前,那是因为心中有爱,爱促使我奋勇向前去帮助哥哥。 哥哥那年参加的高考是寒假考试,深秋时正是备考最紧张的时候,哥哥为了给父亲治病,也是竭尽所能。结尾处,其实没有人知道吃泥鳅与治胃病之间的关联性,但是,文章给了读者一个悬念,其实也是增加了文章的耐读性和回味。 我感觉自己的这篇文字在写作上达到了第三重境界,这也是一般的散文和随笔要达到的境界,即一篇文章让读者阅读之后,读者不仅知道了一些知识或者回忆,而且还能跟着你的回忆而留下一些东西,这就是文学创作与记录的区别。 我不知道说清楚没有,我本意,真的不是为了讲故事而去编写故事。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