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腾讯公益

 昵称70015504 2020-09-11

他们是活着的纪念碑,

他们是最生动的抗战历史教科书,

他们是即将逝去的抗战胜利见证者,

他们的记忆正随着时间被逐渐掩埋,

他们的人生正在逐渐被遗忘中走向终点……

那群以勇气与鲜血守护这片土地的老兵平均超过96岁了!

如果不去传承他们的记忆,就不会有人知道:

千万中国军人曾抱定“我生则国死,我死则国生”的必死信念踏上那个真正决定中华民族国运的战场;

如果不去传承他们的记忆,就不会有人知道:

亿万中国军民曾拼死抵抗,舍家舍命舍青春,以广阔的空间换取时间,付出了几千万生命的代价;

如果不去传承他们的记忆,就不会有人知道:

这胜利——于我们只是坐享,而于他们则是无数次的向死而生……

记忆|对抗遗忘

1919年,他出生于山东台儿庄,1938年,台儿庄大捷后,再也按捺不住报国之心的他跪别母亲,离家从军,这一别就是几十年。退休以后,为了记录那些在血火硝烟里抗战的日子,他开始写起了回忆录,从出生到从军,从败退到胜利,一天一天,一页一页,直到他生命的尽头……

十数年间,他每天伏案七八个小时以上,奋笔疾书,有超过12万字的诗词、文章被印刷成册,还有更多更多的回忆塞满了抽屉,字里行间,有往事之总结,有对长官、战友之怀念,有对时事之新见,言之切切,都是对国家民族之情怀,对中华未来之期冀。

他是第54军50师排长尤广才,他说,我觉得我这一生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社会,无愧于国家!

1919年,他出生于重庆,七七事变后《救亡进行曲》的歌声激励着他投身抗日救亡,从考进战地救护训练班到毕业去广西前线救护伤兵,这段抗战的经历被他埋在心底几十年。老人一生喜欢写东西,92岁时,他写了一些自己过去的经历,但重点在解放后,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在子女的再三劝说下,他终于把他的抗战经历加写进自己的回忆录中。

后来,听他儿子说起那本回忆录后,在一次探访时我们冒昧地提出复印的请求,他觉得以前写的太潦草,竟拖着脊椎压缩性骨折的身体重新誊抄了一份给我们,从他手里拿到回忆录的那天,我们泪流满面。

他是广西柳江县伤病兵招待所中尉所长赵明寰,在回忆录里,他曾写道:(抗战八年)我做了一个中国人应该做的事。

记录|方可传承

1920年,他出生于沈阳,东北沦陷后他跑到北京读中学,七七事变后不愿在鬼子统治下升学的他和三四个同学辗转出海,借道香港、绕行海防,直到两年后才到达昆明考入西南联大。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教育部下令大四学生可提前毕业从军,他和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去了。分到空军气象站的他没机会上场杀敌,他很遗憾——我一枪一炮也没打过小日本,他很自豪——可是我们打败了它!

他是中国最牛大学的高材生张文仲,因为他这段从军抗战的经历,他也不得不离开新中国的空军训练部去往山西清徐县中学教高中数学课,直到60岁退休才孤身一人返回北京。

但他从不后悔,他哭着跟我们说:我们读书就是为了四个字——抗日救国!

1923年,他出生于四川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原本希望他读书明理,能平淡一生,1944年他实在忍不住那颗报国杀敌的心,响应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报名参军,在印缅战场守卫史迪威公路,保障前线的物资运输。

抗战胜利后,他回到祖国,继续学业,工作后他毫不隐瞒自己从军抗战的经历,单位里关于他的档案有厚厚的一摞,直到这份档案流散出去被他的孙辈在网上看到买了回来,大家才知道原来这个和和气气的老头曾有过那么热血的人生。

他是中国驻印军宪兵独立3营士兵甘跃廷,他说:这辈子没觉得有多自豪和光荣,组织上把我的历史搞清楚了,我就不后悔什么了。

守护|只为铭记

他1926年出生于河北,1943年加入晋察冀边区冀中十分区霸县大队独立营,从抗战中期开始在部队里呆了14年,他的生活还不错,那枚抗战胜利纪念章被他视若珍宝,和我们聊天时,那份从军抗战的骄傲一直挂在他的脸上。

他是八路军冀中十分区卫生处手术队卫生员高保文,他不太记得自己从军抗战的经历,只有他保留下来的当年转业的证明,告诉我们他曾经的艰难和不屈。

他出身于安徽首富家族,却投笔从戎报考黄埔陆军机械化学校,1942年分发到第5军200师。从番号来看,他一定曾从滇缅公路走出国门,在缅甸痛击日寇,甚至可能跟随戴安澜师长兵败野人山,走过那片暗无天日的原始森林。

当我们发现他时,他已经终日躺在床上,听不见我们的声音,也说不出话来,还好有黄埔会员证为他证明。

他是第5军200师排长胡庆辉,他的记忆,永远地遗失了!

守过新墙河,血战收复桂林,却从此再没有向人提过他的抗战,直到我们找到他。两个多小时,滔滔不绝,把他的整个人生一吐为快。离别时,他送我们出门,一边走一边手舞足蹈地说:“谢谢你们来看我,谢谢你们承认我打过日本鬼子”。

后来,他住院了,他想要一枚我们做的抗战胜利65周年纪念章,可医生说他不能激动,那枚纪念章我在手机捏了几个月也没给他,2014年9月22日,他走了,我欠他一枚纪念章……

他是20军133师士兵李绍君,他曾竭尽最后的气力,讲他的记忆给我们听。

唯有铭记|不负胜利

抗战胜利75年,

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抗战老兵离去的脚步越来越快,

他们走了,他们那段关于抗战、关于不屈、关于牺牲的民族记忆也就消失了……

守护老兵记忆,留存老兵影像和我们过去十年做的关爱老兵一样,是一件跟时间赛跑的工作, 

我们收集、我们记录、我们推广老兵记忆,不过只是想把原本就属于他们的,与日月同辉的荣耀,交还与他们!

唯有铭记,才不辜负那数百万牺牲的中国军人;

唯有铭记,才不辜负更多付出汗水与鲜血的抗战老兵;

唯有铭记,才不辜负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