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红楼梦》中的“三生石”

 方远图书馆 2020-09-12

        一提起这个话题,人们第一反应:又来了一个牛皮,竟然拿神话中灵河畔的三生石炒作起来;就连那些红学制假专家也会惊呼:世上已绝无仅有的”曹雪芹”,还会有更会炮制的专家?

        各位别担心:”百年红学,成了百年笑话”,这都是读不懂书的专家演的一场闹剧,是教育界上演的闹剧,是與论界上演的闹剧,是权贵们上演的闹剧,是脱离文学基本原理,不懂文学欣赏闹出来的笑话,是物欲制造出来的,是对艺术欣赏的一种浮躁的表现,是社会中人们对艺术欣赏水平的退化。对于红楼梦的阅读尤其如此:胡牵乱扯,胡说八道,无端地用考证索隐,没有时间背景,没有主题来掲秘文学作品的神秘性。对作品的艺术成就更不要提了,提了,也不懂:不懂大观园的形象用语,不懂木石前盟金玉良缘的内涵,不懂”曹雪芹”三字的意义。他们就用千古之迷,假考证,有瑕疵的跨越时空的言情小说来定论,来搪塞,来遮羞,来垄断。他们根本说不出:曹雪芹为什么是作者?就这么胡编乱造,哄骗世人。他们的”愚蠢”二字不知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石上?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看:肉食者无谋,强权下无艺术。

        红楼梦中每用一典一故,都是一真一假,是有考与无考的关系,是贯穿全书的风格:”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也就有“真事隐费神、假语衬胡诌”的写作方法。冯渊被打死有考,英莲被拐贩有考,薛蟠在“一带芦苇”被打有考,井边祭奠金钏有考,天齐庙还愿有考,晴雯病补雀金裘有考,四美钓游鱼有考,紫檀堡有考,”好了歌”有考,铁槛寺有考,怡红院有考,潇湘馆有考,秉正看门有考,散花寺有考,石牌有考,清虚观有考,太虚幻境有考,蜂腰桥有考,宝灵宫拜佛有考,林黛玉的家有考,刘姥姥有考,李、赵嬷嬷、石呆子有考等等,都有考,只是你读不懂书,跟在假专家后面,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捕风捉影,而不能从读懂书的实际出发,用艺术的手段进行实地调查,甘当一个无心肝的复读机。所以,才落得今天这种弄虚作假成风的地步;才落得腐儒俗眼的称号;才落得“嬷嬷丫鬟好生看待猫狗打架”的水平;才会把不着《红楼梦》主题的影视剧拿来沾沾自喜,津津乐道。最典型的书标,拙劣的语文水平,一副摆葩的形象:《中国出了个曹雪芹》,充分体现没有艺术独立性,只有”权势”二字的学术。这样的老师,能出好的作品,好的学生,好的学风,好的学德吗?

        前面不是讲不可以考吗?这是要在读懂书的前提下,懂得书中交待的时间背景,故事发生的地点,才有考。”曹雪芹是作者”,是历史上哪一位作者?贾雨村出生在末世,是哪个末世?是清朝末世。那么,反映什么主题?书中讲“怀金悼玉”,你解读不出来,你也无从考出作者是谁。当你读懂“怀金悼玉”的主题,是谈的一个政权的演变问题:要珍惜当下,勿忘历史的核心。也就有了“女娲炼石补天”、“金陵十二钗”、“红楼梦”、“石头记”的认识。那么什么“通灵宝玉”、宝玉的大辫子就是清朝兴衰史,宝玉摔玉说什么人配有玉、玉石上九个治国策略、李嬷嬷说”宝玉性子又恶”、林黛玉的“银样蜡枪头”、痴傻呆玉玺的特征、喜吃胭脂的个性等玉玺样也就成立了。可谓形象生动地把一个国家的政权拟人化的、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获得一个最高境界的艺术享受,对国家政权也有了一个直面的认识和理解,也才知道:什么叫红楼梦的主题?作者是谁?

        那么,三生石呢?有多层含义:一是国家的前生今生来生,呼应了“金陵十二钗”的末世;二是谶语石,记载着人世间前世和未来;三,记载着清王朝的前世今生来生。三生石是人的命运,又不是;三生石是政权,又不是政权;三生石是三个石头,记满了许多文字,又没人能识破。

        各位看官,是不是觉得有些岔题,没有。

      《红楼梦》这部小说,是传体小说,是现实主义的报告文学,同时又是梦幻为形式的童话长篇小说。“因为传他并可传我”,这就决定了地点是从哪里写来的真实性。书中交待:地陷东南,姑苏金陵,大荒山无稽崖上的青埂峰。此前文章已交待:常熟虞山,作者的家乡,青埂峰是虞山,虞山是金陵,实际上是作者写的书为金陵,标题叫金陵十二钗。有诗句为证:致使香魂(女性)返故乡(北京皇宫)。一虚一实,艺术的创作,灵感的升华。

       书中第一回和最后一回都是描写的常熟虞山。作者把常熟写得很美。常熟人懂经济,不懂艺术,也不识自己的家乡和自己祖先的伟大。虞山叫天仙福地,林黛玉的家就住在山上。山上的屋宇有翁同龢的签名题词。山下有三块石头,常和林黛玉见面,非常眼熟,因为,他们都是金陵仁体院里的人,是政权的象征。这三块石头分别代表三个儿皇帝:一个是前生情痴顺治;一个是今生蠢物同治;一个是来生(寄口之人)可巧光绪。信不信?不信,你们带着书,到常熟虞山公园去考证,用事实说话,用艺术的眼界说话。到了那里,你们还会见到渺渺茫茫两位大师的恭候,还会听到林黛玉思念故国,一年四季不停流泪的情感——“玉带林中挂”。当然,也包含帝师翁同龢,教出了两个傀儡皇帝的无限感慨和俯瞰长江的大好河山,就毁灭在“江宁府(俯)江宁县(掀)”的垂帘下。

        这就是梦,政治梦。从衔玉而诞,到回归大荒山下的金陵,是一部完美的回环红楼政治梦。当下,读不懂书,没有艺术才干,是编导不出富于政治传奇色彩,有梦幻般神韵的作品。按照作者的欣赏眼光:你们读的不过是猫狗打架的故事和认识水平,是中国人的基本文化特征,没有批评,没有文学创意,更没有”三生石”的味道。

2020.9.9.

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出严厉批评,并指出有毁灭民族文化,不懂装懂,故弄玄虚的犯罪行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