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释迦牟尼和老子的辩论,看谁更懂人性?

 三平斋 2020-09-12

释迦牟尼也被称作佛陀,就是佛的意思。

老子就不用说了,《道德经》历经几千年还能传遍世界,它显然不是皇帝的新衣,而是一本神作。

在释迦牟尼、耶稣、老子、孔子这四个顶尖牛人当中,老子是唯一一个亲笔写书的。

为什么牛人大都不自己写书?

因为真正的牛人已经达到说话成书的境界,他们活在自己的书里,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在写书,而且他们的思想过于深邃,真正的智慧都是反文字的,智慧写成文字容易误导后人。

牛人自己不写,只好由弟子记录下来。

当然写《道德经》并非老子所愿,老子是被逼无奈才写《道德经》的,后面会详说。

老子和佛陀谁的境界更高?

相信看完本文你会有自己的答案。

二人的理论有共同点,但也有明显的不同点,为了尽快让人理解二者的区别,我们先假想一个二人的对话。

假如佛陀和老子见面了,二人辩论起来,(当然俩人肯定辩论不起来,因为老子连辩论都懒得辩论。)应该是这样的:

佛祖在函谷关遇到骑牛的老子。

佛祖说:不要喝酒,不要性爱,那对一个人是无益的,因为一个人长大了,就应该丢掉小时候的玩具。

老子摇摇头。

佛祖说:难道我说的不对吗?

老子说:因为你找到了钻石,所以丢掉普通石头;因为你长大了,所以丢掉小时候的玩具。逻辑是这样的,而不是反过来。

佛祖说:早点丢掉玩具,能够帮助一个孩子尽快长大。

老子:孩子需要充分地玩玩具,等他长大后觉得腻了会自己丢掉。

老子说完滋溜一口酒。

佛祖说:所以你还未长大,还沉溺于这样低级的乐趣。

老子说:难道现在的状态不好吗?为什么要把乐趣分为低级和高级呢?

佛祖说:你如果执意要享受眼前的乐趣,那当你失去的时候,你就会痛苦。

老子说:因为你心中存在得到和失去这个概念,所以你才会为失去痛苦。

释迦牟尼和老子的辩论,看谁更懂人性?

这段对话,大致包含了两者的主要区别。

佛陀像一朵美丽的花,纯美无暇,它没有扎根在泥土里,它飘在天上。

佛陀像一团火焰,越升越高,人们仰望佛陀,无法触碰他。

老子像一棵树,他的根深深地扎根在泥土里,他的枝叶伸到天上。

老子不抗拒泥土,他污秽又圣洁,他平凡又非凡,他荒谬又理性。

佛陀是别人家的孩子,永远光辉灿烂。

老子是自己家的熊孩子,他不抗拒一切,生命原本是什么样,他就是什么样。

如果你认为生命是污秽的,他就是污秽的;生命是圣洁的,他就是圣洁的;生命是荒谬的,他就是荒谬的。

一、佛陀

佛陀出生就是一个王子,他享受过一切的荣华富贵,他有个妻子,有个儿子,他29岁离家修行。

佛陀也是苦行僧,他遭受过最痛苦的苦行,他比乞丐、奴隶还要痛苦,他因为苦行差点死在一个森林里,他走过地狱。

所以,佛陀是一个冒险家,他去过这个世界里的天堂,也亲自体验过地狱。

他说天堂并不快乐,地狱也不快乐。

所以佛陀来到了人间。

释迦牟尼和老子的辩论,看谁更懂人性?

佛陀体验人间的一切,他步行几百里路,不说话,也不抗拒;他在清澈的河水里沐浴,将衣服也仔细洗干净叠好;他饿的时候,就向人乞食,他乞食的同时将慈悲之心送给人类。

要知道他曾是一个王子,王子在向贫民乞食,这一幕何其荒诞。

佛陀乞食的目的并非自私,他要培养自己的慈悲心,他也在利用自己的乞食这种行为艺术,培养民众的慈悲心。

佛陀要人们不要喝酒、不要性爱、不要杀生,不要偷盗……

佛陀并不执拗于规则,他创造这些规则其实为了方便管理几千人的僧团,他本人是不在乎规则。

他经常因为僧侣的一个提议就改变了规则。

有僧侣提出更严苛的规则,佛陀不同意。

佛陀要僧侣住在房子里,而不是森林里,可以穿新衣,而不是旧衣服,有些情况下可以吃肉,他并不抗拒适当的享受,并不主张更严苛的教条。

佛陀一辈子讲了几百万字的课程,他发明了一套成佛的速成方法,因为如果按照他自己的经历就太痛苦了,他走了太多的弯路。

而且他本人的经历也是无法复制的。

佛陀就像一位优秀的运动员,走过很多弯路,然后当了教练,教育人们应该避免弯路,怎样走正道。

但错误的本身也是学习的一部分。

佛陀知道人们都站在河的此岸,遭受着痛苦。

河的彼岸是无痛苦的境界,佛陀为世人提供木筏,但他说,木筏并不是彼岸,当你到达彼岸之后,就要丢掉木筏。

一个到达彼岸的人,还到处背着木筏是愚蠢的。

所以佛陀的学说是一种过程,当达到的时候,就应该丢掉一切佛经。

所以古代有个丹霞禅师就把佛像砸了冬天烤火取暖,所以就有了这样的对话:

院主:“该死!怎么将佛像拿来烤火取暖呢?”

丹霞禅师:“我不是烤火,我是在烧取舍利子!”。

院主:“胡说!木刻的佛像哪里有舍利子?”

丹霞禅师:“既然是木头,没有舍利子,何妨多拿些来烤火!”

在本质上,佛陀的学说于老子是异曲同工的,但为了教育世人,佛陀才不得不设置了一些教条来约束,佛陀也知道这些教条的本身毫无意义。

二、老子

释迦牟尼和老子的辩论,看谁更懂人性?

我们今天能读到《道德经》还需要感谢一个人。

老子是被迫写《道德经》的,他想出函谷关,结果被守卫拦住了,这个守卫是他的信徒,名叫尹喜。

他请求外加强迫老子留下文字,如果不写就不让出关,因为他太崇拜老子了,当时老子已经90岁高龄,他认为老子如果不为后世留下点什么,就太可惜了。

老子没办法,只好留下来住几天,写下《道德经》。

因为老子心不甘情不愿,但不得不写,但老子又认为智慧无法用文字表达,只好开篇第一句就写: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凡是可以被说出来的真理,都不是真正的真理。

这句话等于把后面5000多字的内容全部否定了。

如果不明白开篇第一句,后面全会背也枉然。

我们先看人类的文明是基于什么的?

人类从语言和文字之后,才有了真正的人类文明。

文字记录世界,将整个世界都搬运到文字里面,文字再解释文字,一层层地堆起来,就成了今天的文明。

但问题是,文字经过这么多层的解释,文字就等同于世界吗?

文字是世界的本身吗?

人类的思想是世界本身吗?

老子的道就是真实世界的本来面目,他不相信文字,不相信一切名词,不相信一切教条,他只信自己的体验。

老子头脑中没有安装任何操作系统,他一直是用最底层的本能来运行的。

因为他知道精巧的文字都是骗人的,将人的头脑分裂,精神分裂。

有美就有丑,有洁净就有污浊,有神就有恶魔。

举个例子,为什么明星整容往往会最终毁容?

因为,他想要美,但他的眼睛都集中在丑上面。

迈克尔杰克逊即便整容使得鼻子已经很美了,但他的眼中永远觉得丑,整容永远无法停下来。

就像你要擦掉一张白纸上的墨点,你的眼睛只会盯着墨点,墨点就代表丑。

一个2岁的孩子会觉得自己丑吗?孩子会有干净和脏的概念吗?孩子有幸福和痛苦的概念吗?

孩子的头脑什么都没有,他是无意识去做的。一个孩子没有刻意去追求幸福,也没有刻意去逃避痛苦,头脑中没有幸福和痛苦的概念,所以他是幸福的。

老子的头脑抛弃一切概念,佛陀说不要偷盗,老子说我根本没想过偷盗这个概念。

就连人类的道德这个概念在老子头脑中并不存在。

一个人心惶惶地力求自己道德,心中越想不道德。

三、最后二人谁更厉害呢?

释迦牟尼和老子的辩论,看谁更懂人性?

真理无法通过语言传达给另一个人,但却可以通过日常相处传达。

就像一个蜡烛点燃另一个蜡烛,古代的师徒之间是每日相处在一起的,这种方式传道才是真理。

这也是为什么,当一个人谈恋爱的时候,人就像感冒了,就突然一下子变了,世界也明亮了起来,眼睛也明亮了起来,因为你被对方点燃了。

从二人智慧的本身来说,是殊途同归。

佛陀和老子都明白那些道理,但佛陀仍然活在世俗里,他需要去拯救大众,他想要阻止人类的暴行,他要去拯救人类。

所以他不得不发明一些教条来约束人类。

佛陀如果生病痛苦,他会调整呼吸,体会痛苦,忍受痛苦;如果有人快死了,佛陀就会劝他生死是自然的事,死并不可怕,要潜心修佛,超越生死。

而老子如果痛苦的时候,也许会哇哇叫,但这就是老子,他的智慧和伟大并不增减分毫。

佛陀是非凡的,如此耀眼。

老子是平凡的,极度的平凡,其实非凡。

如果以无拘无束和人性的角度来看,老子境界似乎更高一些。

佛陀很美好,我喜欢佛陀;但我知道自己慧根不够,所以只能力求去往老子走过的那条路上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