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小龙传》:传奇如何铸就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0-09-12

不知是什么时候开始认识李小龙的。

最早的记忆好像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的儿子李国豪拍电影《乌鸦》的时候,因为道具枪的问题,不幸中弹身亡。记得当时媒体争相报道,连带把李小龙在1973年的离奇死亡重新炒了一遍。

那时候虽然听闻一些李小龙参演的电影,但看到它们并不容易,更别提相关的书籍了。他过世后由后来人根据他的教学内容、手稿和笔记整理出的武学专著《截拳道之道》、《李小龙技击法》的英文版,虽然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出版,但国内中文版的引进还只是几年前的事儿。

两年前,中信出版社搞了个知中系列,其中有一本专门介绍李小龙的《再认识李小龙》,用杂志专刊的形式,勾勒出了一个比较清晰完整的李小龙的武影人生轮廓。按图索骥,可以大致建立起这位功夫传奇人物的真实形象;不过,那本杂志书还不能算是可以堂而皇之摆上书架的人物传记。

对像他那样贯通中西,具有全球影响力,被公认为是现代综合格斗术之父的天才来说,一本严肃的人物传记其实早就应该被写出来了。一直没出的原因,我想是因为写李小龙的传记太有挑战性,需要一个东西融通,懂功夫的作者才能较好地实现。

刚看完的这本《李小龙传》可说是填补了这个空白。马修.波利(Matthew Polly)对国内读者来说不算是陌生的名字。好几年前,他根据自己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少林寺习武求学经历写的《少林很忙》(American Shaolin)一书,因为揭开少林寺运作的一些内幕,再加上自己的外国人身份,曾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

波利既是一名传统武术和现代综合格斗术兼修的武者,也是普林斯顿大学汉学专业的高材生(年轻时为去少林寺学武还中途辍学),可说是文武兼修,拳脚和笔头功夫都十分了得。他对李小龙的喜爱,按他在传记后记中的说法,是他在12岁时看过《龙争虎斗》的录像带后被激发出来的。

李小龙一生的精彩故事,也许就在等像波利这么一位后来人为他来写就,因为看起来也只有他这样文武兼修之人,才足以担当起这个任务。为撰写这本李小龙传,波利可说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长,几乎穷尽了包括新闻报道、书籍、电影、身前记录的各种笔记在内的所有有关李小龙的文字影像资料,还亲自采访了李小龙的家人、朋友、学生、同事、同学等上百号人,做了超过百万字的文字记录,前后花了6年时间才完成写作项目。最终的成书洋洋洒洒将近500页,注释和参考文献近100页。对一个生命在33岁就突然终结的传奇人物来说,这是一本非常翔实、极具分量的作品。

它打破了不少环绕在李小龙身上的光环。对崇拜李小龙的粉丝来说,有些内容可能读来并不太令人感到舒服。你会看到他青少年时期的种种叛逆表现如何影响了他成年以后的人生道路,也会看到他在成名之前的种种艰辛和挣扎,还会看到他所推崇的武道理念和他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具体行为和刚愎自负性格是多么格格不入。

让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有两点:一是他非常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东西方的哲学书籍;二是他对哲学形而上的思考,并未让他看淡对名利的追求。

按波利的说法,李小龙的私人藏书有2500多本,有很大部分是哲学类,涉猎广泛,柏拉图、笛卡尔、休莫、斯宾诺莎、老子、庄子、克里希那穆提等等。对从小因为精力充沛而被母亲称为“坐不住”的李小龙来说,阅读哲学书籍是唯一能让他定坐几个小时的活动。

据说要不是因为后来一门心思专研武学,他还想过经营旧书店。日积月累阅读培养出来的深厚哲学素养,让他在表达自己的武学思想时得心应手。据波利记载,在美国运营武馆的时候,李小龙特别喜欢在练习后的放松时间,利用吃饭聊天的机会,和小伙伴们谈论武道哲学问题。这种偏好,也让那些不爱读书的练武伙伴头痛不已。

1969年的某一天,他用优美工整的花体字写下了自己人生的主要目标:“我,李小龙,将成为美国第一个获得最高报酬的东方超级巨星。作为一名演员,我将会展现自己最精彩的表演。从1970年开始,我将获得世界声誉,到80年末,我将拥有千万美元资产。我会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获得内心的和谐与幸福”。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李小龙的手写笔迹,着实让我惊讶,太漂亮了!据波利的描述,这是李小龙受到积极心理学的启发后写下的,而据他的妻子琳达回忆,为了鼓舞自己,李小龙每天都会大声地朗读这个人生目标好几遍。

从李小龙的人生经历来看,写下那个人生目标的时候,正是李小龙感到比较迷茫的时候。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无论是创立截拳道,还是克服种种偏见和歧视立足好莱坞,他都经历了难以想像的曲折和痛苦,但未来似乎被他言中了。进入70年代,他的人生终于出现了决定性的转折。73年华纳公司制作完成的《龙争虎斗》(Enter the Dragon),为他带来世界性的声誉和影响,可惜他却未能亲眼见到自己为之奋斗的人生荣耀时刻。 

也许是第一次,李小龙迷一般的死,被波利如此完整翔实地描述出来。除了李小龙死前一段生活工作的详细实录,他还生动还原了李小龙去世后,港英当局为平息事态,专门请苏格兰场首席验尸官Robert Donald Teare到香港参与调查取证,最后法庭公开判定为对阿司匹林药物超级敏感而导致的罕见性非正常死亡的前前后后。

虽然各种离奇传言和阴谋论不攻自破,但波利看来对这个结论并不太接受。根据此前李小龙一次类似的濒死经历诊断,结合后来对运动员在中暑情况下引发急性脑水肿死亡的研究,波利指出李小龙很可能是因为中暑引发急性脑水肿而死的,这和他此前因为《龙争虎斗》的紧张拍摄导致身心俱疲密切相关。

整本传记读下来,感觉波利的行文非常克制,但在随处可见的种种细节中,其用心程度自然会显现。李小龙作为亚裔美国人,为实现在好莱坞和白人明星平起平坐所做的种种坚韧不拔的努力,透过细密铺陈的文字被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读来让人感叹不已。 

今天来看,可以说李小龙依托自己的血肉之躯,改变了世界对黄种人男性审美的看法。他的两部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代表作《猛龙过江》(the Way of Dragon)和《龙争虎斗》(Enter the Dragon),虽然故事情节现在看起来很老套,但其中的格斗场面依然经典耐看,是研究李小龙功夫的重要资料,原因是所有格斗动作都是他亲自设计,并邀请实力相当的对手一起演出,真实而可靠。

位于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莫斯塔尔市Zrinjevac城市公园里的李小龙雕塑,立于2005年11月,是世界上第一座李小龙雕塑,也是弥合当地种族之间纷争的象征。

他通过功夫展现出来的线条轮廓分明的东方男性身体之美,以电影为媒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超越了古希腊雕塑的西方传统审美范式,成为各国年轻人崇拜模仿的偶像。

33岁在登上人生巅峰之际,生命就嘎然而止。李小龙的传奇一生,可说是一曲绚丽而悲情的咏叹调。如今在波利的笔下,这首生命的咏叹又再次令人动容地响了起来。

灵山絮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