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乌读史:科举制度下进士、同进士、状元、榜眼、探花是如何划分

 思明居士 2020-09-12

科举制度起源很早,真正的开始施行的是在隋朝,隋朝开科举制度,自此盛行千年。

科举制度是朝廷选拔人才的手段,最早国家选择人才都是通过举荐,比如举孝廉等。由各州县的官员考核呈报朝廷,这种制度下,通过州县官员提拔的人才,大多都是显贵子弟,贫寒子弟很难出人头地,这就促使了科举制度的产生。

青乌读史:科举制度下进士、同进士、状元、榜眼、探花是如何划分

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只有通过院试的童生,才有资格,这些通过院试的人就叫做秀才。所以看电视剧会发现,很多赶考的都是秀才,为啥?因为普通人没有资格。

但是院试只能算是学前班,压根排不到科举考试之列。

青乌读史:科举制度下进士、同进士、状元、榜眼、探花是如何划分

最初时候,通过院试的秀才,需要经过各州县举行的乡试,乡试中通过的人才称为举人。这里的乡试可不是我们现在说的乡镇,而是一个省的人才去比拼。

青乌读史:科举制度下进士、同进士、状元、榜眼、探花是如何划分

之后举人便进京赶考,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这是全国性的考试,应该说比我们现在的高考还要残酷。会试通过的学子,就成了进士,成为进士的这些人,可以直接做官,人生直接走向巅峰。

最初只有这两次考试,不过后来由于选拔人才的需要,宋太祖开宝六年增设了殿试。

青乌读史:科举制度下进士、同进士、状元、榜眼、探花是如何划分

殿试由皇帝作为考官,评定通过会试的人才。把人才分为三等,分别是一甲称进士及第,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赐同进士出身。由于这些进士名此是由皇帝钦点,所以这些人也叫作“天子门生”。

青乌读史:科举制度下进士、同进士、状元、榜眼、探花是如何划分

通常一甲三名,分别是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若干人,三甲若干人,这就是科举考试最后剩余的精英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