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雁门关,半部华夏史,是诸多关隘中为人共识的翘楚 文 /王文海 中国的关隘大约形成于西周时期,至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相互争霸,纷纷在各自的国土周围设置关隘,使得关隘从形制、规模、数量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北部边防大规模修筑长城,设关立卡,首次将长城横向连贯起来,凸显出长城的地位。汉代时,出入关隘都要出示木刻的通行证;唐代时,随着疆域的延展拓深,屯垦戍边日渐重要,一座座新关隘相继出现;明朝时,为抵御鞑靼、瓦剌人的侵扰,耗时100余年,大规模整合并重建了部分长城,将长城关隘的地位推向最高峰。 中国有三分之二的地形是高原和丘陵,在历时漫长的军事争斗中,依托地形地势修建了许多关隘,有史料记载的关隘有200多座,保存至今的已寥寥无几。在这些关隘中,有的特别出名,并有多个被称为“天下第一关”,如函谷关、潼关、剑门关、武胜关、雁门关、居庸关、山海关、嘉峪关等。另有一些关隘虽然未称“天下第一关”,但在历史上也是声名显赫,如紫荆关、张家口、杀虎口、井陉关、大散关、仙霞关、友谊关等。 究竟谁称得起“天下第一关”?笔者认为应该从关隘的历史悠久度、战略地位、军事地位、文化积淀、以及改变历史进程的意义等诸多方面综合研判,论及谁是“天下第一关”方为客观。比如: 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北,素有“万古为要枢,自古一战场”之称,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从《考古通论》记载推测,函谷关在殷商时期就已经是一处要塞。战国时期,魏占函谷关而锁秦,秦占函谷关而出山东。六国合纵攻秦也全是以函谷关为战场。这是一座从殷商时期到汉代以前,对中国历史影响巨大的关隘。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古潼关声名显赫,雄视中天障帝京,谓之“人间路止潼关险”,因而获得了“畿内首险,三秦镇钥,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潼关作为关中的东大门,经历过数十次大小战役。从汉代到明代,自关中到中原的要道上,潼关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谓是一座“无冕之王”的关隘。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代县城北的勾注山上。关隘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雁门关有中原北方最大、最科学、最完整的“双关十八隘”军防体系,是一座古、险、要三绝的关隘。古书《舆图志》载:“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长期以来被称之为“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雁门关是历史上著名的古战场,中华历史有文字记载的5000多次战争,有近半数发生在雁门关附近。即是说,叩开了雁门关,也就同时打开了半部华夏史册。雁门关从建成之日起,直到明朝前期,在近2000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原政权抵御北部少数民族最主要的关隘,因其特殊的战略地位,素来享誉着“天下第一关”的独尊。 武胜关,位于河南省信阳市鸡公山豫鄂两省交界处,自古被称为“青分豫楚、气压嵩衡,襟扼三江”的一块风水宝地,也是中国南北方的分水岭。关南湖北,关北河南,中原两省,以关为界。自古以来,武胜关即为兵家必争之地。只要中原逐鹿,准汉兵争,夺关则武胜,失关则军败,屡试不爽。被冠以“关中之关”的称号。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南,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主宰,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明代长城上有两座关隘曾挂过“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一处是嘉峪关,另一处是居庸关。嘉峪关距今已有647年的历史,比山海关早建了9年。嘉峪关附近的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关隘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嘉峪关经过168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同时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只因地处西陲,相对战事较少。 居庸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军事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居庸关所处的八达岭险峻异常,是关山最高处。明朝时期,北京成为都城,居庸关作为京畿第一险要关隘的地位日趋巩固。明朝中期以后,军事防御转移到山海关一带,居庸关的军事地位日渐弱化。而自清朝统一中国以后,居庸关的战略地位更是日益下降。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因处于山海之间而得此名。它是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冲,也是万里长城起点的第一道雄关。明朝《山海关志》记载:“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正是因为有山海关,辽西走廊才得以平静多年。皇太极在位时,对关内相继发动过5次大规模的入侵,没有一次能从山海关进入。当时,山海关是清王朝一道无法逾越的难关。1644年,吴三桂决定降清,山海关关口豁然敞开在清朝铁骑面前,中华民族的历史被意外改写。 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城北30公里处。它居于大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直入云霄,故称“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亦有“天下第一关”之称。杜甫在《剑门》诗中写道:“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剑阁峥嵘而崔嵬。”素有“打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北有山海关,南有剑门关”之说。历史上剑门关曾发生过一百多次战争,有十多位帝王莅临于此。
综上所述,在各朝历代更迭中,这些关隘都发挥过独特的作用。函谷关是从殷商时期到东汉在中原腹地最重要的关口,可称得上当时的天下第一关;潼关是继函谷关之后,从东汉到明朝在中原地区东西走向影响最大的关口;雁门关是从战国时期到明朝前期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关隘,长期被世人视为“天下第一关”;居庸关是明朝京畿第一关;嘉峪关是明朝以后万里长城修建规模第一的雄关;山海关是明朝中期以后最重要的关隘;武胜关是中原腹地南北走向最关键的关隘;剑门关可称得上天下第一险关。 梳理各关隘,解析影响中华历史的进程,雁门关当是中国古代战事最频繁的关隘,它的创建、防御的艺术、著名的战役、出名的守将、流传的故事、赞颂的诗词数不胜数,赵国大将李牧驻守雁门关、秦朝蒙恬出雁门关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李广驻守雁门关、王昭君出雁门关和亲、唐朝薛仁贵镇守雁门关、李克用任雁门节度使、北宋杨家将以雁门关为中心抗衡契丹大辽,杨六郎、佘太君、穆桂英等人的故事更是深入人心。这座形成于战国时期天下闻名的关隘,军防体系设计堪称万里长城的典范,从建筑学、美学、艺术学上讲,都是无双经典。西汉张衡在2000年前就写下著名的诗篇:“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唐朝李贺所写《雁门太守行》中的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更为著名。 一部雁门关,半部华夏史。经过漫长烽火岁月的浸淫,雁门关已是诸多关隘中为人共识的翘楚,最有资格被称为“天下第一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