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斗危急时刻,他与敌人同归于尽,为部队打开胜利通道!

 史说新域 2020-09-12

1979年2月20日,解放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九十一团三营向驻守在木桑地区23号高地的敌人发起了进攻。

23号高地地形起伏,有绝壁一般的陡坡,也有低洼的山谷,有荆棘灌木密密麻麻,连野兽都无法钻过去的丛林地段,也有杂草不长、光秃秃的开阔地。

敌人利用荆棘刺丛挡住我军前进,又在山脊上和开阔地突出部构筑了交通壕、地堡和掩蔽部,以重火器构成交错的火力网,步步败退,节节抗击。

为彻底歼灭木桑地区之敌,指挥所命令二连、八连、九连对23号高地进行围攻。

九连插得最快、攻得最猛,突然钻进敌人防御的纵深。战士们像撵山的猎人,边搜索边前进。

突然,遇到了一个山洼,敌人依仗着林深坡陡,防御工事系统的有利条件,在制高点上,疯狂地阻止九连前进。

就在这个危急时刻,七班副班长陶少文(云南马关县人)把手一挥,带着几名战士从侧翼猛插过去,把敌入交叉火力网分割开了。

陶少文从后侧面,瞄准敌前沿战壕里一挺正在向二排射击的机枪,一梭子撂倒了一个射手,另一个拖着机枪慌忙逃窜。

陶少文不慌不忙,跪姿举枪,准星对准敌人的脊背,一个单发。

只见敌人挺立起腰,挣扎了一下,手中的机枪松落下地,身子向前一扑,倒向堑壕沟底。

九连乘胜前进,离23号高地顶峰只有200米左右了。二连、八连也同时从两翼围攻了上来,残余之敌惊恐万状。

眼看胜利在望,旗手兴致勃勃准备把红旗插上去,司号员也准备吹响冲锋号。

但当九连八班和一班追击到一段80来米宽的开阔地时,却再次出现敌情——敌人的一个盖沟式的掩蔽部,像一条断了身子的巨蟒,射孔里喷射着火舌,使八班在这里受到了阻击。

这是敌人的最后一个地堡,非拿下不可,突击队员们勇敢地向地堡扑去。

一名战士冲了几步,身子一歪,倒下了……

另一个战士接着冲,向前一扑,也倒下了……

连续三人牺牲,战士们只好卧倒。但敌人的子弹雨点似地打在他们前头,溅起的尘土沾满他们全身。

八班长杨春礼立即命令:“火箭筒,上!”

四发火箭弹带着燃烧着的火尾猛钻过去,但是地堡盖土很厚,并且中间是拐弯的,只擦伤了地堡的一层“皮”。

“喷火器,上!”

愤怒的火龙飞腾着窜了上去,然而只有一瓶油了,火力不足,没有烧死敌人。

地堡的射孔里仍在发疯似地吼叫,大家心急火燎。

一班长朱文平把军帽猛一扯,牙齿咬得格格响。

八班长眉头紧皱,双拳紧握,灵机一动:“朱正平,上去把地堡顶挖通!”

在机枪的掩护下,朱正平绕道上去了。随后,他在地堡顶上猛挖,挖得尘土飞溅,可是再往下挖却挖不动了。每挖一锄,都发出劈柴似的声音,有时十字镐还拔不出来。

朱正平急得满头大汗,丢下十字镐,用手去抠。糟了,是交错的圆木,他手指抠出了血也无济于事,只好重新抓起十字镐继续挖……

八班长双眼圆睁,呆住了。

一班长气得猛抓起一把沙土,把细沙石捏得粉碎。

机枪手李小德焦躁地掉过枪口,朝着地堡的射孔方向,同敌人猛烈地对打。

就在这个危急时刻,陶少文挺身而出,只见他翻身跃起,选择了敌人射击的死角,一会儿卧倒,一会儿匍匐,一会儿跃进。

他接近地堡后,窜到地堡一侧,拉燃导火索,猛力将爆破筒插进敌人的射孔里去。

导火索喷射火花,冒着白烟……

李小德帮助他剪的导火索,大约有15厘米长,看上去陶少文完全可以掌握住爆炸时间脱险。

李小德捏着一把汗,呼喊道:“陶少文,快离开!”

可是,一秒、三秒、五秒过去了,爆破筒嗤嗤地越烧越烈,陶少文反倒更靠拢爆破筒,冒出的火花和白烟直熏到他的脸上……

一班长恨不得冲上去,一把将陶少文拉回来,可是又看见敌人接住爆破筒,拼命向外推,爆破筒的三分之二露出在地堡外面。

陶少文奋不顾身,左手紧紧握住爆破筒,再用肩膀死死压住,竭尽全力往里顶!

爆破筒短了,又短了……陶少文仍然没有动!只见他右手一挥,示意战友们前进!

毫无疑问,陶少文在这个危急时刻,决定与敌人同归于尽,为部队打开胜利通道!

一团火焰拔地而起,烟尘冲上九霄,“轰隆”一声巨响,震天动地,敌人的地堡炸飞了,年仅23岁的英雄战士陶少文也壮烈牺牲!

战士们悲愤万分,含泪高呼“为陶少文同志报仇”的口号,一齐攻上了23号高地顶峰,夺取了木桑战斗的最后胜利。

战斗结束后,解放军领导机关为陶少文烈士追记一等功,并授予他“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