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倒流壶:无盖的神秘“魔壶”!

 Bao5685 2020-09-12

1968年,陕西省彬县城关镇的一个农民无意中挖出了一个瓷壶,觉得很精致,就摆在家里。1982年,他的一位在大学当老师的亲戚高立勋回家探亲时,见到了这款青釉提梁刻花倒流壶,觉得大有来历,就将其送到了陕西省博物馆。

青釉提梁刻花倒流壶

经专家鉴定,这是一件的宋代的耀州刻花瓷,除去它精美的外表,更奇妙的是,它揭开了古代倒流壶的神秘面纱。拿到这个壶之后,人们百思不得其解,这个壶看上去好像有壶盖,可其实根本就没有,翻过来看过去,可在壶的周身都没有找到注水口。古人莫不成把水或酒从壶嘴里倒进去,再倒出来?这怎么可能呢?最终,人们在壶底发现了一个梅花形的小孔,就把壶倒过来,试着往里面加水,直到壶嘴儿往外流水了,就表示灌满了。神奇的是,人们把壶灌满后,壶身正过来的时候,水或酒却丝毫不会从下面的孔流出来。


这底部不是有只梅花小孔吗?为什么水却漏不出来,这其中有何玄机?而倒水的时候只需要把壶嘴稍稍下倾,水就从壶嘴中流出来了。这只小小的壶身,里面到底藏着什么“暗道机关”秘密?

为了弄清壶中的设计秘密,人们为这只壶拍了一次文物“X”片,对其进行了X光“透视”。通过倒流壶的剖面图,专家看到壶里面有两个导管。

内部示意图

以此可以判断出,倒流壶是一种可以把液体从壶底注入,并从壶嘴正常倒出的壶,这正是物理学中的“连通器液面等高”的原理的典型体现。

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设计巧夺天工,真是一件八九百年前的体现科技之光的“魔壶”,这也反映了宋代制瓷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


倒流壶创烧于唐朝,流行于宋、辽时期,也是清代受追捧的壶式之一,是我国陶瓷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据《元代瓷器目录》记载:

'倒流'壶的制作工艺比较奇特,烧制需经过3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较复杂。将这3道工序烧制好后,然后依次连接起来才组成了构造精巧的元代'倒流'壶。由于该壶逆反了传统的壶顶注水法,而是把壶倒过来,将水从底部注进壶里,放正后倒出,因此被称为'倒流壶'。

古人的物理学的是不是很赞?实践出真知,可见,古人在科学实践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素材。由于倒流壶没有可以打开的盖,所以比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壶密封得更加严密,里面的液体也不容易挥发,灰尘、虫子之类的也不能落入壶内,因此,如果用来装耐贮存的酒之类的会更加卫生。倒流壶奇特的构造,巧妙的内部设计,充分体现了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创造力。除此之外,这件文物中,还隐藏了一个“物极必反”的哲理:底就是顶,顶就是底,底的终点极限就是开始,顶的重点极限就是底部,就是任何事情,都要留有余地,不可用尽,不能走到极限。

这把青釉提梁刻花倒流壶属于耀州窑的产品,那耀州窑有何特色呢?陕西铜川旧称同官,宋代归耀州管辖,故其境内陶瓷窑被称作耀州窑,是我国古代六大名窑之一,耀州窑历经唐、五代、宋、元各个时期,耀州瓷被誉为“青瓷刻花之冠”。古代的能工巧匠,不仅能将花鸟虫鱼雕刻在木头上、石头上,还能用刀具在瓷坯的表面刻出花纹线条的装饰,形成刻花瓷器。我们熟知的古代几大名窑,大都主要生产素色瓷器,只有定窑和耀州窑为印花刻花装饰。在宋代,皇帝为了表扬耀州瓷的刻花工艺,将耀州窑窑神敕封为德应侯,北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一位名叫张隆的文人负责撰写《德应侯碑》,他在文中赞赏耀州窑刻花工艺是“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兴盛时期的耀州窑牡丹纹饰品种多样,工艺精湛, 除了刻花,印花工艺之外,还有划花、剔花、贴花、戳花、 捏塑、镂空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