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本文约3500字,图片较多,建议在 WiFi 环境下阅读。 小时候,觉得时间过得很慢,身边的事儿仿佛总不会改变。父母天天要去上班,家对面的商店里卖着零食就是那么几种。 后来,这个世界就癫狂了,什么都在变,庄严耸立的倒下,闪亮的流星在天上穿梭。就如街上老商场,几代人在那儿扯料子称糖果,却仿佛一夜间人去楼空。现在有多少人知道九江第一百货商场在什么地方?一菜场的旧址现在经营什么?甚至市政府都搬走了。 然而,这个世界也有些不变的,某些店铺依然牢牢地扎在那儿,如同地标般,住在这城里的人都知道它,依然相信它将永远存在。 在每个城市中,稳如磐石的代表是新华书店。 几乎所有城市的新华书店都位于市中心的商业区,九江新华书店(总店)也是如此,它所在的浔阳路是九江市最重要的街道。 新华书店的历史也算不得很长。1937年,中共中央在延安成立了党报发行机构,采用了新华书店这一名称,一年后创刊《新华日报》也延续了这个名称。解放战争时期,新华书店被划归宣传部领导,成为中共最重要的宣传阵地。解放大军一路南下,打下哪个城市,新华书店就开在哪个城市的中心。 图片取自谷歌地图 九江新华书店也是如此。据《九江市志》记载,1949年5月17日九江和平解放,同年7月,九江新华书店成立。 1949年开设的新华书店坐落在市区何处,我没有查到相应的文献资料。现在的新华书店最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建成。 九江的老城区靠近西门口,有个占地九千多平米的文庙,始建于南宋年间。1960年九江开辟浔阳路,文庙被拆除,在它的原址上建起了新华书店和对面的朝阳小学。这么说来,九江新华书店也能染上些历史的文运。 现在的新华书店是在六十年代老店的位置上重建的大楼,挺气派。门头上还赫然题写着“九江书城”四个大字。不知为何,各地都将新华书店再取了个“XX书城”的名字,或许是总店的标志?笔者觉得多此一举,再套件马甲有什么意义?小时候处处都能看到毛泽东的题字,最常见的是“为人民服务”,现在咱们也不提这个了。“新华书店”这四个红字就成了街市上少有的毛体。且不论其书法艺术如何,毕竟在这漫天遍地电脑字的环境中显得有个性,看着也亲切些。 一年前新华书店做过装修,店面的格调和档次在九江算得上不错。 一楼不卖书,都是出租柜台,出售些儿童学习电脑、笔记本电脑、苹果手机之类的。店员永远都比顾客多。看得出这是模仿大型百货商场一楼卖化妆品、手表的模式,将高利润销量少的商品放在入门处。我很怀疑书店里的这种柜台能有什么利润,都是些淘宝货而已。 一楼数码产品柜台 与书店比较搭的是靠里的文具店。更配的是文具店旁的眼镜店。多读书要么近视要么老花,于是就要配眼镜,这逻辑很对。若是再搞点购书千元配送眼镜一副的活动就更好了。 新华书店的共有三层,二楼和三楼才是卖书的。 书店的二楼可以称为“成人区”,类别涵盖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工程、艺术、旅游、养生、烹饪等等。这些类别是一家书店内核之所在,这其中,有的是利润来源的畅销书,有的是价格高昂的大部头,也有些或许很久无人问津。这也是一家书店的品位层次之所在,书的种类有多少,有多少库存,更是实力的表现。与普通的民营书店相比,以全面、综合相较,新华书店有其强势的地方。 这些书的读者群主要是成年人,因此二楼总是不乏购书者和看书的人。书店提供的座位很少,人们就只能坐在地上。好在地面干净,既然来读书,也不会介意更多。这也是书店特有的景色。 二层最靠里是个装修成书斋模样的两间房,墙上挂着书画,有画案,有笔墨纸砚,有茶桌,有杯壶,是个文人雅士们吟诗作画、烹茶款客的场所,隔着厚厚的玻璃窗,外面就是喧闹浔阳路。这雅斋里空无一人,一个胖胖的店员坐在门口,百无聊赖地看着手机。新华书店的面积有那么大,若只是卖书就像个超市了,因此总要弄些风花雪月的调调,虽然未必创造直接效益,也是文化品位的象征。 个人觉得,走这种中式传统路线只是徒具形式。不仅在于这些价格高企的书画早已超出顾客的文化消费能力,也在于人文类的购书者多应当偏向现代及欧美文化,若是艺术摄影、现代手绘、抽象画等印刷品或许更贴近普通读者。 在这一层,我更感兴趣的是顾客。 一个僧人出现了,大步流星,很快地在二楼转了一圈,如同检阅般在每个书架前快速扫视,抽出本翻翻,夹在怀里,不一会就扛着一堆书去结账。 收款台前的僧人 一位胳膊上纹绣的瘦瘦的姑娘,背着双肩包,一直在旅游书籍前里翻阅,看她正在仔细阅读的页面介绍的是井冈山。是位游客? 另一次来书店,见这里坐着一位老者,也是在极认真地查阅中国地图,他还能出去旅游么? 右手两根指头上缠着厚厚纱布的民工,身上还带着尘土。纱布很洁净,或者他是刚受了伤,或者刚在医院换过药。我猜他未必买书,他想来查找什么?凑过去看,是本养生的书。 手指受伤的读者 一位壮汉几乎半躺在地上,光脚穿拖鞋,阅读得极为认真,一只手时不时挠挠腿,脚趾头还在一翘一翘的。 连续两次看到一位中年男子(下图中带帽者),坐在法律和时政类的书架下,或者翻书沉思,或与两三人在轻声聊着着什么,表情严肃而认真,就像个被咨询的律师,他的身边是《锦涛文选》。 一位身材修长的少妇,染着黄发,做了美甲。她坐在地上,如一只柔软的小猫,看那手上的书,像是四大名著。 总觉得在哪里见过她 书店里也有些奇怪的人。一位老人在看着一份挺旧的参考消息,应当是自己带进来的。看报纸到书店来干什么? 一位丰满的姑娘,靠在圈椅上,身旁摆着一本公务员考试用书,上面放着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却始终未见她看书,眼睛从未离开手机,且在不停地改变姿势,到后来就躺了下来,这样舒服么? 一位中年妇女,手上拿着本黑皮面的圣经,看得出是自己带进来的。她总是凑到某个中年读者身边,小声说着什么,即使别人对她不予理睬,她依然是满面微笑,不依不饶的样子。这是传教的。 读者与传教的妇人 书店的二楼,无论是看书还是玩手机,所有的顾客都很专注。 不时将宁静打破的总是那些店员们。去了数次新华书店,只见过一位年轻的女店员在看书,其余的,若不是在玩手机、打瞌睡,就是在用着本地话大声聊天。这里当然是她们的天下。国营企业永远是这样。 谁都知道新华书店的书不便宜,折扣不如民营的,比起网上更是贵了很多。但在这里不用担心买到盗版书,这也是国营的好处。 书店里喧闹的地方在三楼,那儿可以被称为“未成年区”,只有两大类书籍:中小学的教材教辅和儿童读物,读者对象都在18岁以下。 或许是因为不在开学季,几次到书店,教材教辅这一大片区域总是空荡荡的。我一直认为,这种东西算不得书。 什么是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图书是不包括封面和封底在内,至少含49页的非期刊类印刷品,并应公开发行,具有版权保护。 我认为,书总应当是有保存、传阅价值的读物。多少年后你会记得它,它放在书架上,即使你不看,也是种收藏。爱书的人看着它们,就像是爱美的女子看着一堆鞋子。如此说来,教材是书,那些《五年中考三年模拟》之类的,也就是人们攀高时的垫脚石,学子们不得不需要,踩过去也不当它一回事儿。就像是宾馆里的一次性拖鞋,用完也就丢了。这些大多是彼此抄袭的货色也没什么版权可言。 在教辅区看书的小女生 涂着极红的唇膏 这些书对于新华书店却有重要意义。曾经很好奇,在网络的冲击下,实体书店多已纷纷凋落,新华书店依靠什么存活?就算是国营书店早已占据了极好的商业位置且不需要考虑房租问题。每天就这么些顾客,能有多少流水?如何养活这么多员工?九江新华书店还有个九江学院分店(主校区内),那儿更是门可罗雀。 曾与一位书店的老员工聊过。他告诉我,无需担心,因为国家有红头文件,大中小学教材、教辅的采购必须优先保证从新华书店走货。从上市公司“新华文轩”(港股00811)招股说明书的财务资料中也可以得到证实,教材类发行业务总占比超过80%。新华书店的利润并不依靠零售。下图是网络公开资料。 新华文轩香港上市招股说明书 财务部分 这也不难理解。作为中国最大的国有连锁书店,又担负着文化宣传的任务,养活它,总会有办法。 三楼的另一侧是童书卖场,这儿被装修得色彩艳丽,甚至还有游乐场模样的内室和低矮的桌椅,对孩子们而言显得平易亲和。 周末,这里聚集了最多读者,还有陪伴孩子们的母亲、老人。孩子们在一起,总会有些喧闹。也好在他们彼此并怎么打扰,都是各读各的,很是专心致志。 女孩子们总是很安静。男孩更好动,见到一位,钻在桌子底下,每隔几秒就要换个姿势,眼睛却依然牢牢地盯着书,甚是有趣。 陪着孩子们的家长,多在阅读。也有些玩手机、打瞌睡的。我总是觉得,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若不能做出表率,也别指望自己的子女能有素质上的飞跃。 我本人很久没进书店了,对儿童读物更是少有接触。这回注意看看,挺奇怪的,有那么多应是成人阅读的书籍,被贴上了儿童读物的标签。足本的《三言两拍》适合未成年人阅读么? 三楼的一端有片区域被布置成适合讲座的场地,应当是开读者见面会用的。周末,这里大人小孩很多,能有这么个读书空间,挺好的。 三楼的中央有张长桌,能围坐六七个人,像是为座谈设计的。这里总有两三位老人,趴在桌上抄书。老人们的穿着很普通。我想他们也未必是买不起书,抄书也是件消磨时间的事儿。下图这位老人抄的是菜谱。 抄菜谱的老人 一次到书店在周二上午,童书区只有位十一二岁的男孩在晃悠,不知为何不上学。不一会儿,那男孩不见了,三楼更显得空荡荡。上回见过的一位老人还坐在那桌前,他戴着老花镜,用着蘸水的钢笔,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在挺大的本子上誊写着什么。我过去瞄了一眼,看到水银、雄黄之类的文字,是《千金方》还是《神农本草》? 抄医书的老人 旁边坐着位中年妇人,和那老人说两句,老人也不理她,她就百无聊赖地东张西望。我很奇怪这看上去不像是读者的妇人为何滞留在书店里,再看她面前桌上放的书就明白了。书皮是黑色的,书口被染成了红色,和我家里的那本一样,是《圣经》。 新华书店,是个有意思的地方。 几十年前,庐山区十里大楼旁也有间新华书店。店面很小,里面的书也不多。因为离家近,我隔个月会去转转。再后来,这分店被撤销了,租给一家西饼屋。那建筑的外观经过多次装修,但结构未曾改变。门挺宽的,两侧是斜角玻璃橱窗。以前这橱窗里放的是书,现在是漂亮的蛋糕。每次经过,看着那门面和橱窗,心中偶尔会有点儿惆怅。 家人经常去那儿买西点,说是味道挺好的。 我从不吃,不喜欢甜食。 后记: 本文与《浔城纪实 · 公交101》的照片同期拍摄,最早在三个月前。文字早就写了大部分,却迟迟没法收束,总觉哪儿不对。浮光掠影的纪实比游记难写,在于很难找到一根线,比如人物线或者时间线。无论怎样,也就到这儿吧。在书店里拍摄,难度挺高。我很喜欢书店那种氛围,喜欢在那里读书的普通人。专心致志的读书人,很美。 我很喜欢的一张照片 因为加班,最近没法集中精力写东西,加之《九江历史上的今天》耗时太大。准备下一篇换个题材,更有挑战性。可能要用挺长时间。 关注普通人、普通事儿,总不会错,累点也值得。 感谢您的阅读与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