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溯源 17 老子的函谷关

 _冯晓晖_ 2020-09-12

说明:本文约4500字,图片约30张,又臭又长。请谨慎阅读。


  说出来未必人人相信,本次出行前的计划都是媳妇做的,我只是在中国地图上画了个圈。男人么,抓点大事就行了。

  这么做的另一个可能性是,不喜欢做出详尽的旅行安排。出来玩就要有新鲜感,有些随性,如果在一个月前就计划好了某日几点到哪里,几点集合,那不就是我的课表么?  

  当然,仅仅画个圈也不成,总要在某些要点做出指示。比如特区的选址,比如到某个省要去哪儿看看。对于河南,我有一个要求,去趟函谷关。

  是因为老子。

  从石器到青铜,再进入到铁器时代,文明的水平逐步提高。在这一进程中,通过对普遍的和基本的问题的思索,诞生了人类思想上最高级别的学科——哲学。

  注:这里的哲学亦包括神学,即学科化的体系与研究,并非萨满教之类的低级崇拜。

  纵观世界历史,具备一流哲学体系的民族才有更强大的文化传播(侵略)能力,也更具备民族的凝聚力和生存力,得以长期屹立于文明之林。例如,古希腊发展出的西方哲学、古印度的释迦牟尼、西亚的犹太教一神论等。

  在中国,哲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排名第一的是老子。并非道家的哲学水平最高,而是一般认为老子的年代最早,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哲学家。

老子骑牛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史传,老子见周朝衰落,为避祸而西出函谷关。过关之时,留下五千字《老子》,即《道德经》,华夏文明的第一部最具影响力的哲学作品自此诞生。至今,《老子》是《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函谷关在三门峡灵宝市,距离市区约15公里。灵宝是个县级市,位于陕西、山西与河南的交界处,历史上这里就没有消停过。

  因为没有做攻略,到了景区也懵懵懂懂的。看景区介绍,里面的景点一个接一个,一时糊涂,没坐电瓶车就走进去了。

景区图

  这地方真挺好的,既有江南之锦绣,又有北方的气派,团花簇锦,大桥流水。在黄土高坡中一路走来,真难想象有这等风景。

团花簇锦的函谷关景区

  风景也能够独享。今天最高气温大约39度,下午两点,天清气爽。走在这新建的景区里,路旁的树木全是移植的,太矮,没法遮阴。十分钟后就陷入深深的绝望。没遇到一个工作人员,没一辆车,没一个游客。所有服务部都关着门。若不是带了两瓶水进来,不用多久就成了木乃伊。

  在煎熬中前行,眼前竟然出现了一尊巨大的金像,足有七八层楼高。这金像着布衣,持竹简,半秃,长髯。基本可以肯定是老子。没想到,这位周王室的图书管理员竟有如此待遇。在我印象中,北大的图书管理员之前也没这么高大雄伟的塑像吧?

老子塑像

  塑像的一侧有堵长数十米,高八九米的石墙,刻满了巨大的篆字,幸亏笔者也曾背过些经典,能勉强猜得出蝌蚪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五千言的《道德经》。

  我是来看个关口,怎么是这种情形?超乎我的想象。

雄伟的老子塑像

  或许是因为还停留在年少的记忆中。对于函谷关,最初的印象来自于鲁迅《故事新编》中的《出关》。总是木头般枯坐的老子,呆头呆脑。他笨拙地试图爬过城墙,却被官兵“请”到关中。雁过拔毛,不得不讲了几堂课,被迫留下一本讲义。就是这《道德经》。

  鲁迅先生的这部小说虽是戏谑、嘲讽之作,却营造的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氛围。总觉得,那才是我想象的函谷关:早已看破世事却不肯言说的老人,孤独地骑着老牛,淹没在黄尘滚滚中。在他的身后,是官兵们无情地嬉笑。

  还有另一个故事。有一天,函谷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东来(就是这成语的来历),就宣称百日之内有圣人光临,立即吩咐手下人清扫房舍,夹道焚香。多日后,见一矍铄老人,鹤发半秃,脑袋顶上冒着仙气,骑着只牛儿,扭着屁股向着关口而来,“得儿得儿得儿……”为什么扭屁股呢,因为老子是倒骑牛,为什么是倒骑牛呢?因为是圣人吧。已经沐浴净身,N多天没碰过女人的尹喜,见此情形双目放光,嗷地一声扑上前去:“师父!”

  两个故事,哪个是真的?

现代绘画  老子出关

  过了老子的金像,总算是到了主景区的门口。其实游览从这里开始就行了,前面那么长的路就是白走。到处都是这样,你可以认为这么做是为了保护景区,也可以认为就是要宰你一刀内部交通费。

主景区

  走进这主景区发现,这不是函谷关,而是“太初圣宫”。一个道观,看建筑年代也挺有历史的,搞不好有三十年吧。

太初宫正门

  之前在外旅游,也进过不少道观,大多很小,也没多大气派。和佛教相比,道教着实衰落得厉害。这太初宫,寓意着道教的诞生地,规模真挺大的。进了山门,左右分别是三皇殿和三清殿。三皇殿供奉的是天皇(伏羲)、地皇(黄帝)、人皇(神农)。三清殿供奉的则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看过《封神演义》的对这些名字应当熟悉。

  有意思的是右侧还有个偏殿,是“送子观音殿”,里面有张破旧的供桌,排着八九尊神佛,有的造型甚是可爱。国人宗教信仰的实用主义可见一斑。

送子观音殿

  院子中间的大殿就是太初宫了。当然供奉着老子,对道教不甚了解,看不懂左右两位使者是谁,我猜测右面那个可能是函谷关令尹喜。

太初宫内

  注意到一旁有个大圆筒甚是古怪,像是蒸馒头的笼屉。仔细端详才明白居然是个签筒,可以旋转。殿内两个道士模样的过来劝我抽个签,要知道这可是两千多年的古签呢,相当灵验。

签筒

  我当然会的。走哪儿遇到都会抽签的,很好玩的事儿。推着这签筒转几圈,抽出一支竹签,按照上面的编号找到对应的小抽屉打开,里面是一摞子签。这技术真先进。

签筒盒

  我可不会让他们解签。再怎么说也研读过几天《周易》,大学时也做过给女生掐指算命的事儿,这签上的打油诗真难不住我。

太初古签

  是个中上签。求财,虚,功名,轻。别说还挺准的。

  媳妇儿凑过来看,欣喜地道:“看到了吧,你就是生女儿的命!”

  真是没文化,那上面写的是“六甲”,若是怀孕了抽到这签才有指导意义。不给我生儿子还找理由!

  出了这圣殿,本以为就看完了。不成想后面竟然还有殿,重檐的,更是阔大,也更新。但见那牌子上写着:函谷关大道场。

函谷关大道场

  走进去看,当前的三尊,左边是释迦摩尼,中间是老子,右边是孔子。这是什么意思?三教合一?和谐社会?后排,有燃灯古佛,有玉皇大帝。左右还有好几尊神像,长春子丘处机,还有……诸葛孔明?诸葛亮怎么冒出来了?他也是神?

  大殿的两侧还有些塑像,十八罗汉的样子,但见四个眼睛的仓颉、赵公明、蚕神等等,居然最后还有个夸父?绕到大殿的背后,果然,观音菩萨。这是三教九流开大会么?政协?

  长见识,道教真热闹。

三教合一

  从《老子》一书,产生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道家。也是以这本书,诞生了影响力最大的本土宗教——道教。两者的关系,且留在下一篇评述。

  圣殿后墙上有段文字,介绍老子的生平,是《史记》中的一段。其实这段文字后面还有不少,只是不太适合公之于众。因为司马迁也说不清老子是谁。

史记节录

  司马迁写的老子的列传靠谱么?当然不,稍有常识的人会相信老子活了160甚至200岁?胡适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将老子列在第一。然而那一篇的第一句就是:老子的事迹,已不可考。

  老子是不是姓老?他生在孔子之前还是之后?史学界从未有过结论,冯友兰先生认为,《老子》一书,诞生在战国末年而不是春秋,且非一人一时之作。可能根本就没有老子这个人。

  回到前面那个问题:老子出关,是鲁迅先生描写更真实,还是传说更真实?

  都是假的。以严谨的哲学、科学语言描述:老子骑牛出了函谷关不可证实。真,需要确切的证据。对于老子,并没有可靠的证据,历史上对老子生平的描述都是相互矛盾的。

  来这函谷关之前当然知道,但我还是要来看看。

  老子是否从这儿出关真的很重要么?《老子》是不是一个人的著作很重要么?其实并没有关系。

  我们只要知道,是我们的先人写出了这部著作,《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重要代表,它所包含的思想其实早已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中,《老子》是华夏民族走向高级文明的标志。来这里看看,因为函谷关是个符号,这儿是中国哲学之源。

《道德经》英文版

  转完了道观,竟然还没找到函谷关。却总听到鸡叫。这也真是奇怪了,大夏天的,下午三四点钟,哪只公鸡发了疯?寻路的时候看景区介绍才恍然大悟,这里是“鸡鸣狗盗”成语的发生地。

  昔日,齐国贵族孟尝君从秦国逃窜,到了这函谷关,靠着手下门客学鸡叫,才骗得守卫提早开门,逃出关卡。

  春秋时期,秦国修建函谷关,用以守卫关中,防御六国。这里发生过太多太多的故事,“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说的就是这儿。

  从太初宫侧门出去,绕了半圈,总算是找到了函谷关。然而,眼前的情形与我的想象差距更大。来之前,曾经在洛阳博物馆看到一幅彩色照片,标明是汉代函谷关。照片里的关口虽然残破,依然有着雄壮的气势。

汉代函谷关

  现在怎么是这个模样?太大了,形制也不对。难道灵宝人会将一个旧城门全拆掉,换个模样建个更大更新的?

  偌大一个4A级景区,收80元门票,依托的是古文化,居然找不到对于老子、道家和函谷关历史介绍的展厅,更不用说博物馆,却砸那么多钱挖个完全不搭的人工湖,真是没法理解。

现在的函谷关

  总算是在城门洞里找到三五张旧照片,裱在相框里。这其中有汉墓砖拓的函谷关,现在这个所谓的函谷关就是依照图片复建的。

秦函谷关图

  然而,旁边还有两张照片,都标明的是函谷关,分别是1923年和1935年,其中一张还说明了是魏函谷关。图片中的建筑与洛阳博物馆的那一张明显不同。

  我真的被弄糊涂了。

1923年函谷关照片

  离开这景区后,上网查资料才知道,函谷关其实有三个。一个是秦函谷关。当年那段历史或许有人还记得,刘邦项羽等人相约“先占关中为王”,结果项羽打硬仗,与秦军主力对决,狡猾的刘邦却绕过函谷关,率先进入陕西(即关中,关就是函谷关)。于是项羽攻下函谷关后一怒之下放火毁了这关口。很可能之后再也没重建。

1935年魏函谷关

  到了西汉,函谷关则建在洛阳的新安县,距离洛阳城不远,到这儿竟有150公里。我在洛阳博物馆看到的函谷关照片,就汉函谷关。现在,旧城门尚存。

  第三个是魏函谷关,也在灵宝县,是三国曹操和马超打仗时,因为旧函谷关太窄,不便于粮草运输,在黄河边劈山开道所建设的新关,抗战时毁于著名的函谷之战。这也是函谷关2000多年历史上最后一场大战。上世纪50年代,三门峡水库蓄水,魏函谷关被淹没。

  原来,千里迢迢跑来看的是一座2000多年前就没了的所谓的“第一关”,追寻的是一件早就被认为瞎编的出关故事。这里没有一砖一瓦是历史的残留。 

函谷关变迁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又有什么关系呢?追寻远古的历史这几乎就是必然。来到函谷关,更需要理解的是它的地理价值。

  年少时读书,总是不注重地理。脑子里装了一堆地名,多是只知道所在的省份,具体在地图上哪一点,大多也是模糊的。后来才理解到,地理决定论的意义所在。不理解地理,也没法搞懂历史。

  比如,之前只知道老子出关去了西域,一直就认为,这关应当是在甘肃西部,出去就到了新疆。后来才注意到,函谷关居然是在陕西、河南交界处。到那时候才理解,其实春秋的时候,中原就只有这么大,那时候的秦国,就相当于现在的新疆。

函谷关航拍图 左上为道观 右上为古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站在这新建的雄伟的函谷关大楼上,眺望前方,但见两边是黄土塬,并不算高,中间一条道路,蜿蜒向前,颇有些狭窄。函谷的名称即来自于对这地形的描述。还是有些形象的,若两边的山都是尖尖,也就不像“函”了。路的中间,立着块牌子,隐约可见“函关古道”四个字。远处还有个关楼模样的建筑。更远处是座公路高架桥。本想去古道里走走,但在这一瓶水都买不到的景区里,酷暑中让我实在鼓不起勇气。

函关古道

  然而我仍然没法理解,就这么几十米的山丘,昔日六国伐秦,居然“伏尸百万”?函谷关是秦人修的,为什么关口却朝着陕西?这明摆着是为了防止秦人进攻么。

  关口的对面有座高山,应当是崤山,算得上险要,山前那条河却是又窄又浅,这儿真算得上天险么?

  出去总算是找到了电瓶车。坐在车上,司机解答了我的疑问。他说,以前这一片并非如此,比如眼前这条小河,据老人们说,几十年前必须坐渡船,只是因为上世纪60年代,动员全县男劳力在上游修建了水库,才变成现在的模样。千百年来,就是这条道,是陕西、河南唯一的通道。

  不能以现在的眼光看待过去。历史在发展,既有地理的变迁,也要考虑科技交通,甚至气候的变化。看看下面这张地图,红心所在是函谷关,上面是黄河、中条山,下面是崤山、秦岭,黄河在这条狭缝中穿流而过,再考虑到2000年前的气温更高,黄河及支流的水量更加充沛,或许现在看起来低矮的黄土塬以前更加高峻,这一段真就是咽喉要道。

函谷关周边地形图

  离开景区,踏上回程。走了不多久,心有所悟,急叫妻子停车,正是在一座桥上。走到栏杆旁看,下面就是函关古道,远处是那新建的关楼,更远就是崤山。原来在这条被称为灵函路的县道上,就足可以看懂函谷关,若想体验古道,绕个圈下去就行,那80块钱的门票,真不太值。

俯瞰古道

  溯源之旅到了灵宝,也到了河南的尽头。若还想体会关隘,向前几十公里进入陕西,就是比函谷关更有名的潼关。由于政治经济的变化,函谷关在汉代以后就逐步被废弃,潼关成为了“三秦镇钥”,更多影响历史进程的战争发生在潼关。

  然而,同样是因为三门峡水库,古潼关已经沉没在黄河中。

  那就只有离开河南,跨过黄河,进入山西。

  河南之旅,比原计划提前三天结束。是因为太热了,在景区里顶着烈日孤零零逛,可不是所有人都能受得了。山西更凉快么。

  出行第7天,行程约1500公里。溯源河南之旅阶段性结束,河南,我还会回来的。

  感谢您的欣赏。

溯源第一阶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