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经验 | 陈达灿治疗病毒性皮肤病经验举隅

 369蓝田书院 2020-09-12

文献来源(内容选摘)黄楚君,孟威威,林颖,等. 陈达灿治疗病毒性皮肤病经验举隅.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5(2):342-344.

      陈达灿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教授、广东省名中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医大师朱良春、禤国维教授弟子。陈达灿教授从事皮肤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 30 余载,医术精湛,临证遣方用药灵活多变。病毒感染性皮肤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 包括跖疣、带状疱疹、生殖器疱疹等。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良多,现将陈达灿教授对病毒感染性皮肤病的临证思路辨治重点介绍如下。

01

治疗跖疣重视中药熏洗

      跖疣,中医称“跖瘊”,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足底赘生物,好发于足底、趾间等部位。中医认为本病是因长途跋涉或鞋靴紧小, 使足部摩擦或过度受压而致气滞血瘀,卫外不固, 外染邪毒,聚结而成。症见灰褐色或污灰色角化性丘疹,表面粗糙,中央稍凹,外周有略带黄色高起的角质环,压痛明显。临床上多采用 CO2 激光、高频电离子、液氮冷冻等治疗,但均存在损伤面积大、创面难愈合、易留瘢痕且复发率高等不足,导致本病易诊难治。

      陈教授临证常用中药熏洗治疗跖疣,疗效显著。常用中药熏洗方组方为:板蓝根、大青叶、山豆根、木贼各 30 g,蜂房 10 g 等,水煎至 2 000 mL, 浸泡双足,每天 1 次,每次 20 min,连续 1 个月左右,疣体可明显变小,大部分患者用药 2 ~ 3 个月,可基本消退。方中大青叶、板蓝根、山豆根均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凉血之效,其有效成分均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对多种病毒、细菌均有抑制和杀灭作用[1,2]。同时,大青叶可促进 T 淋巴细胞分化增殖[3],山豆根中的非生物碱可增强细胞和体液免疫调节[4],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与抗病毒能力。木贼味甘苦性平,具有疏散风热之效,《玉楸药解》谓其“平疮疡肿硬,吐风狂痰涎,治痈疽瘰疬、疔毒、疖肿、汗斑、粉渣诸证”。研究发现木贼所含的硅酸盐和鞣质有收敛作用,而所含咖啡酸具有较强抗病毒作用,故而木贼具有发挥消炎、止血作用[5]。蜂房味甘性平,有攻毒杀虫、祛风止痛之效,《本草纲目》指出其为“阳药也,外科牙科及他病用之者,亦皆以其毒攻毒、兼杀虫之功耳”;研究表明其提取物有抗菌、祛腐生肌、消炎收敛等功效,对炎症、慢性疼痛有效[6]。上述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 毒、消肿散结之效,临床应用后疗效甚佳。

2

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善用虫类药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见于老年或体弱之人,由于感染部位的神经被病毒破坏,常在带状疱疹消退后出现迁延不愈的疼痛,治疗较为棘手。目前治疗多以长期应用止痛药为主,存在一定副作用,且效果常不理想。

      陈教授认为该症的基本病机为正虚邪恋、余毒未清、瘀热互结、滞留经络、不通则痛,治疗重点应以正虚邪恋为主要病机,以扶正祛邪为总治则, 以益气养血、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法。

      此外,陈教授曾跟师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学习虫类药应用经验,临证处方喜用全蝎、全蝎粉或蜈蚣等,取其走窜通络、攻毒止痛之效,用于该症屡屡奏效。全蝎味辛性平,有小毒,入肝经,具有熄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常用剂量为全蝎2 ~ 5 g 或全蝎粉1.5 ~ 3 g;研究表明全蝎具有一定的修复受损神经作用,且其镇痛作用强于吗啡,可抑制急慢性疼痛[7]。蜈蚣辛温,有毒,入肝经,有熄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现代药理表明蜈蚣有增强机体吞噬细胞的活性、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同时有中枢镇静、抗惊厥作用,常用剂量为 3 ~ 5 g[8]。

      此外,陈教授常在内服中药基础上配合梅花针、刺络拔罐治疗该症。操作如下:先以梅花针扣刺至局部皮损潮红和点刺状出血,再拔火罐,出血约2 mL 后取罐,隔日1 次,7 次为1 个疗程,能活血通络,祛瘀生新,促进神经恢复,止痛效果明显。

3

分期辨治复发性生殖器疱疹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中医称“阴疱疮”,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以外阴生殖器部位群集的小水疱为特征的性传播疾病。陈教授认为本病多由房事不洁,外感湿热毒邪,困阻下焦及外阴所致;反复发作者,多耗气伤阴,导致肝肾阴虚、脾虚湿困、正虚邪恋,遇劳遇热则发。治疗上,提倡分期治疗,发作期以祛邪为主,缓解期以标本兼治为主。

发作期

      发作期以下焦肝经湿热为主,多见阴部簇集性红色丘疱疹或小水疱,破溃后形成点状糜烂面,可伴灼热、疼痛、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治疗上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处方常以龙胆泻肝汤加减,选用经现代药理证明有抗病毒作用的清热、解毒、利湿中药进行加减,如板蓝根、虎杖、连翘、大青叶、蒲公英、紫草、生薏苡仁、淫羊藿等。邪实盛者药物用量应加大;疼痛明显者常加用郁金、三七以行气化瘀止痛。

缓解期

      缓解期本虚标实,应标本兼治。本虚者,一是因肺脾气虚,卫表不固,运化失职,湿邪留恋;治宜益气健脾,辅以清热利湿,方拟玉屏风散合四君子汤加减。玉屏风散能补益正气,调节机体免疫力,从而减少复发。二是因肝肾不足,阴虚火旺;治宜补益肝肾,辅以清热利湿,方拟二至丸、知柏地黄丸加减,并酌加生薏苡仁、白术、苍术、茯苓等健脾利湿之品,灵芝、芡实等补益肝肾之品。陈教授强调在缓解期虽以正虚为主,但补益之品不宜过于滋腻,以防碍脾,影响功效的发挥,且缓解期常虚实互见,可在补虚之时佐以祛邪之品,如板蓝根、生薏苡仁、大青叶、连翘、虎杖等。

4

验案举隅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案例

      田某,女,59 岁,2015 年6 月2 日初诊。患者自诉半年前右侧胸胁背部起散在红斑、簇状水疱,局部破损糜烂, 痛甚,于外院诊治后疱疹消退,但局部遗留针刺样剧烈疼痛,影响睡眠,先后服用多种止痛药未缓解。现神疲,少气,纳可,大便干结,小便调,舌淡暗,苔黄腻,脉弦细。中医诊断:痹症(脾虚湿盛,瘀热互结)。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早期)。处方:黄芩、绵茵陈、玄参、桃仁、瓜蒌皮、赤芍、白芍各 15 g, 生薏苡仁 30 g,龙骨30 g(先煎),柴胡10 g,红花5 g,三七末3 g (冲服),甘草5g ,每日1 剂,共7 剂。另予梅花针刺络拔罐治疗,隔日1 次,共3次。

      复诊:患者疼痛稍减轻,睡眠改善,胃纳可,大便好转,舌淡暗,苔微黄腻,脉弦细。上方去绵茵陈、玄参,加全蝎粉3 g 以加强入络搜风止痛之效,续服7 剂,并予梅花针刺络拔罐治疗3 次。

      三诊,患者舌淡苔白,无口干,疼痛明显减轻,眠安,考虑余邪渐去,上方再去黄芩,加茯苓健脾渗湿固本、黄芪以益气扶正,提高机体免疫力。后续以上方加减治疗1 个月余,局部疼痛消失。

按:患者为老年女性,年过七七,天癸已绝,尤以脾肾不足为甚。正虚则邪毒袭表,与脾虚湿邪相博,阻碍气机,久则成痰化瘀,痰瘀互结,不通则痛,则疱疹愈后遗留局部神经痛。结合患者临证所见及舌脉,均为脾虚湿盛、瘀热互结之象。因此,处方时谨守正虚邪恋的主要病机,初诊时先清解余毒,治宜清热利湿、通络止痛,而后逐步转向扶正祛邪,后期则佐以健脾益气扶正为法。初诊处方中黄芩、绵茵陈、玄参均为清热利湿解毒之品, 配合桃仁、瓜蒌皮、红花、三七活血通络化痰,赤芍、白芍活血柔经止痛,薏苡仁淡渗利湿,龙骨重镇安神,柴胡引药入肝经。陈教授认为三七具有散血定痛之效,与他药共用,兼可清解余毒,故祛邪活血时常用之。后期余毒渐去,则去绵茵陈、玄参以免过伤脾阳,兼顾正气,加全蝎粉以解毒散结、入络搜风止痛。三诊时痰热之象已不明显,则及时调方以健脾益气扶正,围绕“正虚”进行固本,防止复发。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配合梅花针及刺络拔罐治疗,祛瘀生新,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内外合治, 疼痛因而逐渐控制。

参考文献: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