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诺兰的《信条》 - 量子伦理与好莱坞

 王廷强GDT 2020-09-12

    信条是时间系的电影,时间系的科幻电影需要很强的逻辑贯通,如果编剧逻辑成功,那么很耐看,比如《终结者》这种穿越剧,穿越剧必定在逻辑上自洽,但这种瑕疵如果安排妥当,就有神秘感,高智商的观众就很喜欢,《终结者》因此拍了很多续集,但是到了第四部漏洞越补越多,于是导演说不再续拍了,后面的就不是一个导演,都不如前四部成功。
     诺兰的上一部时间系的佳作是《盗梦空间》,题材和逻辑演绎到了顶峰,非常成功。
     诺兰最新的《信条》的逻辑题材不是很新颖,很多好莱坞电影已经有拍摄过,内容主要是这样安排,开头就是结果,导演和编剧发挥他们的“妖才”,将开头和结果天衣无缝的关联起来。这种创作手法就是我们小学生作文写作技巧的“前后照应”一个意思,只不过照样了一个点,而高级的照样法是将所有前面一半的事件都在后面一半照应,但整个故事看起来确是连贯的,不允许加入“回忆”过程。
     《信条》对于照应的运用算是中等,不算亮点,可能因为这个原因,诺兰用真的飞机碰撞这个效果来补充剧情的吸引性。
       《信条》另外一个看点是量子理论的反粒子猜测,反电子已经被证明存在,电荷为正的,提出这个理论的人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预测这个宇宙中正电子和负电子一样多,只不过我们的星球上负电子偶尔很多,但是也少量存在,这个结论是由爱因斯坦反对的“上帝不投色子决定宇宙”的概率论的量子理论的基础得出来的,后来宇宙观测中发现这个宇宙几乎都是负电子组成,成了量子理论的一个尴尬之谜。不管怎么说,科学家继而预测有反粒子的存在,质量是负的,时空也是负的。正粒子做成的球,扔出去需要力量,但是反粒子做成的球,扔出去不需要力量,更像是正粒子的球被接住的状态。我们传统的哲学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就是客观世界决定主观世界。但是量子理论中的薛定谔证实了其实在量子维度中,意识决定物质,就是著名的“薛定谔的猫”。因为人们对于“薛定谔猫”的结论非常惊愕,引起了广泛的量子理论的兴趣,这里当然包含好莱坞的编剧们,他们据此推出一个平行空间的理论,50%的活猫塌缩到一个世界,50%的死猫塌缩到另一个世界,其实这个结论在量子科学家看来是不屑一顾的,但是架不住理论知识不高的观众爱看,蝙蝠侠黑化、反转闪电侠等等剧情长久不衰。但是量子理论的意识决定物质是后现代哲学先贤笛卡尔提出的,已经被否定很久了,这或许就是哲学的乐趣,伟大的思想永不过时。
         《信条》就是这样的一个安排,反粒子武器、反粒子汽车、甚至反粒子人,非常直观的展示了这个抽象的世界运行。试想一下,我们生产一个反粒子汽车零件,重量是负的,而且越磨越新!就是想一想,汽车企业都要做梦笑醒,但是也有可能是我们不是坐在汽车上,而是汽车坐在我们身上。
       感谢这些电影人,将这个梦幻抽象的世界展现出来,即使些许瑕疵,也是伟大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