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人生到处似飞鸿

 泰荣林黑皮 2020-09-12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苏轼(字子瞻,一○三七─一一○一)与苏辙(字子由,一○三九─一一一二)兄弟同年登第,同为大文豪。苏氏文章擅天下,苏洵(一○○九─一○六六)与二子世称三苏,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而辙为小苏。轼、辙又常并称二苏或两苏,如谢逸(一○七七)的诗句:“儒林丈人称两苏。”

师友实兼

苏轼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比苏辙大三岁。两苏秉性不同:大苏豪迈,小苏“旷达,天资近道”,又“和而清”(苏轼语)。

两人自幼兄友弟恭。苏辙感旧诗云:“结发皆读书,明月入我扉。纵横万余卷,临纸但挥手。”

苏辙在兄长去世后写的祭文里说他们两人“手足之爱,平生一人”,“寒暑相从,逮壮而分”;又曾说:“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 祭亡嫂文中说:“辙幼学于兄,师友实兼。”也就是亦师亦友。

两苏幼时,父亲和母亲程氏对他们教导有方。苏洵曾对人说他的两个儿子很“野”,但是也因两人饱读书史,引以为傲。苏洵发愤读书, 游学于四方时,妻子就母兼父职,担起了教育两人的责任。

苏轼一生乐于游山玩水。两兄弟自幼读书之外,就喜欢游玩,享受大自然的乐趣。

苏轼曾写诗给晁美叔说当年在眉州没有可以谈得来的朋友,所以弟弟也就是最好的朋友:“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送晁美叔发运右司年兄赴阙》)苏辙则很谦逊地说:“自信老兄怜弱弟,岂关天下少良朋?”

嘉祐元年(一○五六),苏轼二十一岁时,和苏辙一同到汴京参加科举考试。两人于次年同榜登第,是一时佳话,所谓“衣冠盛事”。

欧阳修对人说:“苏氏昆仲,连名并中,自前未有,盛事,盛事!”在宋代,同榜登第的进士是“同年”,其间的关系特别深厚,在社会和政治方面都互相援引,而苏轼和苏辙间也就加上了这一层关系。

苏轼所作与苏辙的唱和诗共约一百二十首(有的诗疑非他的手笔),苏辙诗约二百六十首。从大量的诗歌里,颇能窥见两人友爱之一斑。

人生到处似飞鸿

苏轼和苏辙的仕宦生涯则使他们两人分道扬镳。嘉祐六年苏轼初次任官,赴凤翔,苏辙则在汴京侍奉父亲。此后两兄弟相聚的时间就比较少,只好以书信和诗篇往来。这些诗中充满了怀旧和思念,如东坡的《和子由渑池怀旧》的名句: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为了生活,亲人分离,不能相聚,所以东坡在过年的时候慨叹:

薄宦驱我西,远别不容惜。

方愁后会远,未暇忧岁夕。

强欢虽有酒,冷酌不成席。

连做梦也回到家乡:“三年无日不思归,梦里还家旋觉非。”聚少离多,诗人多感叹。熙宁二年(一○六九),《颍州初别子由》其一云:

征帆挂西风,别泪滴清颍。

流连知无益,惜此须臾景。

我生三度别,此别尤酸冷。

其二云:

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

人生无别离,谁知恩爱重。

元丰元年(一○七八)的《中秋月寄子由》三首之二曰:

六年逢此月,五年照离别。

歌君别时曲,满座为凄咽。

一有机会,两人就设法相聚。元丰三年, 苏轼赴黄州贬所途中,苏辙自归德来聚首三天。

苏轼诗有句:“奔驰二百里,径来宽我忧。”在黄州时,苏辙又来相见,同游寒溪西山。苏轼有句:“与君聚散若云雨,共惜此日相提携。”

东坡所写脍炙人口的《西江月》词,末两句:“中秋谁与共孤光?把酒凄然北望。”也是在黄州想念苏辙之作。

绍圣四年(一○九七),苏轼贬琼州。至梧州,闻苏辙贬雷州,尚在藤州。苏轼遂追遇其弟于藤州,同行至雷州。当时苏轼病痔叫苦,而苏辙也彻夜不眠,诵陶渊明诗,劝其兄戒酒。苏轼以原韵唱和,作为赠别。

时来与物逝,路穷非我止。

与子各意行,同落百蛮里。

萧然两别驾,各携一稚子。

子室有孟光,我室惟法喜。

相逢山谷间,一月同卧起。

茫茫海南北,粗亦足生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