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成立后,在1914年推出《国币条例》,确立银本位货币制度,定国币为“壹圆”重七钱二分,含纯银八成九,即六钱四分八厘,大概(23.9024808克),约等同于银圆壹枚,又定十分之一元为一角,十分之一角为一分。国币的壹圆被铸成八成九银、一成一铜质的硬币,上有袁世凯头像,俗称“袁大头”;并推出以银铸造的辅币(不足值的货币)。袁大头出现后,逐渐取代大清朝的“龙洋”、“鹰洋”等旧有银圆,在全中国境内流通。1928年国民政 府定都南京后,亦曾颁布国币条例,继续使用银本位发行货币。国民政 府府壹圆含纯银为23.493448克,铸造成的银圆比“袁大头”略小。因为上有孙中山头像,被称为“孙小头”。 ![]() 看形制,据袁大头鉴定机构介绍真正的袁大头都是利用专 业机器冲压而成,只有假 币才会使用翻沙版。这是因为非法商家为了降低成本,不想购买也买不到专 业机器,只能用一般的形制。 看袁大头首先要看包浆,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包浆,包浆就是岁月的流通痕迹,薄薄的一层,不容易去掉。真品的袁大头包浆一般很均匀,不容易去掉。如果有的袁大头用手使劲擦就能擦去,肯定是假的。包浆一般不容易去除,真品袁大头包浆非常均匀也很平均,反之有些假袁大头或高仿袁大头的包浆,只在局部或者在一些字口或者花纹的凸处,分布很不均匀,这边包浆很厚而那边或许还有贼光。 ![]() “袁大头”的市场价格也不断攀升,从上世纪90年代的百元以内,到21世纪初的小几百元,到现在的千元左右,20多年的时间,市场价格翻了十几倍。 近代银币中流传最广、存世最多 袁世凯成为正式大总统后决定在全国统一币制。规定民国三年由天津造币总厂铸造的袁世凯头像银币为国币,随后,南京、广州、武昌等造币分厂也开始按规定的重量和成色仿铸这种银币。由于袁世凯头像银币形式统一,成色、重量有严格规定,很快受到社会认同和接受,成为民国时期主要流通货币之一。 ![]() 业界专家提示消费者,保藏袁大头应防止以下“四大误区”:其一,只保藏大钱。大型钱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但保藏门槛较高,专家建议,初涉袁大头保藏范畴,应多重视小型钱币;其二,只保藏名钱。在袁大头板块中,尽管有些钱币未能被列入“古泉五十名珍”,但因其存世量少,相同具有较高的保藏价值。其三,只保藏铜钱。在古代,首要流转的钱银即是铜钱,相对来说,铁钱和铅锡钱对比少,所以藏家建议,在保藏铜钱的一起,应多留意铁钱和铅锡钱;其四,只保藏好钱。袁大头的保藏也重视质量,但有的稀有古钱因时代久远有所残损,保藏价值却依旧很高。 用同年代同版别的普通版老袁大头铸制同年代的珍品币。如民国三年的袁大头签字版,制假者用4枚普通版老袁大头可熔成3个银饼(除去回炉损耗),4枚民国三年的袁大头普版最 高市场价也就3000元以内(如果买品相差的,价更低),3个银饼可铸造3枚签字版,除去制模等精工细作的各种费用分摊,(按限制铸量100枚作批次,各种费用分摊按毎枚1000元,3枚为3000元,再加耗用普版老袁大头3000元,合计6000元。)平均每枚成本也只有2000元,以民国三年袁大头签字版的市场价二成销出,所获利润都非常可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