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人喜欢追名逐利,七岁的黄庭坚告诉我们,多少长安客不如小牧童

 美诗美文的世界 2020-09-12

根据《桐江诗话》记载,公元1051年(皇祐三年),黄庭坚的父亲黄庶邀请几位好友在家中做客,酒席间彼此赋诗助兴,这也是古代文人最有趣的一个地方,经常是坐下来诗词唱和,正是在这种深厚的文化氛围之下,诞生了很多的名家,有很多经典的作品流传于世。当时年仅七岁的黄庭坚也在场,当大人们赋过诗后,其中有一位说:“久闻令郎少年聪慧,何不让他也来吟一首 !”,黄庭坚只是稍稍思考了一下,立马写下了《牧童诗》。

那这首诗也是千古名篇,尽管当时黄庭坚只有七岁,可是非常的老练,在这首诗中他用一种大人的口吻讽刺了许多追名逐利的小人,认为他们太过于虚伪,只追求利益,根本没有半点同情之心,所以这首诗一出,黄庭坚便是名满天下,成为了人人称赞的“神童”,而这首诗所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反思。

《牧童诗》

宋代: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把名利放在首位,为了金钱可以不择手段,为了权力同样如此,没有几个人有同情之心,只要自己过好了,无论是国家的苦难,还别人的悲痛,那都可以置之不理,人性残酷在有一些人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人,以为口袋里有几个臭钱,便可以为所欲为,没有丝毫的悲天悯人的情怀,那种残酷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七岁的黄庭坚其实比一位七十岁的老人还要看得透彻,有人怀疑这首诗不是黄庭坚的作品,毕竟一个七岁的小孩,怎么可能写出如此老练而又讽刺的作品?其实我的观点恰恰相反,古人讲究仁义礼智信,从小开始接触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黄庭坚能够在七岁写这样的作品,一点都不奇怪,他可能并不是站在现实的制高点来描写,只是从道德的高处来俯视芸芸众生,所以写这样的作品就不奇怪了。

黄庭坚这首诗写得很深刻,同时也非常的巧妙,对于大人的世界,他更多的是一种讽刺,无数人为了追名逐利,早已忘记了最初的初心,只想着要赚钱,想要去到长安成就一番事业,其实这也没有错,可是有一些人却是用尽各种手段,这样就显得很卑鄙了。其实这也当下很多的商人是一样,只要能够赚钱,不要说是出卖家人,连自己的灵魂都可以出卖。

我们作为后辈应该要多学习黄庭坚身上的高尚的品格,不为名利所动,只做最好的自己,他在这首诗中,也是讽刺了那些人,觉得他们还不如小牧童活得安逸,所以在开篇他就做了很长的铺垫,然后再细致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第一二句便写了牧童的生活,他们活得潇洒自在,骑着一只老黄牛从村口缓缓地经过,坐在牛背上的牧童天真无邪,还吹着笛子,那悠扬的歌声让人沉醉其中。

第三四句则是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写得很是有趣,同时那种讽刺意味,也是呼之欲出,让这首诗显得别具一格,有了一种深刻的讽刺,“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现在有多少的长安名利客,他们为了至理名言,为了可以实现自己所谓的人生理想,可以说是用尽了各种手段,可是在我看来,那些人是很可悲,活得还不如一个小小的牧童。

一个人还是要坚持自我,要明白事理,不要为了金钱和名利去不择手段,这样只会让人更加看不起,而黄庭坚在这首诗中,也是很明确地阐述了这样的观点,所以他写得很是有趣,用牧童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一种写法,也是比较独特,从而让这首诗有了一种深刻的讽刺,读来让人也是拍案叫绝。

黄庭坚写这首诗时尽管只有七岁,可是他的看法,还有对于现实的感知,其实比一个老年人还要深刻,正是他看到大人,为了名利早已变成了卑鄙的小人,这才会有“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的感慨,可见他对于那些大人们追名逐利,也是非常的不屑。那我们从这么一首小诗中,也应该学会更多的东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