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传身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节师门专场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碧溪书舍 2020-09-12

大师专场

“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导学关系为载体,实现导学思政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互支撑,增强研究生党建、班集体建设等工作,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等工作;引导学生把个人生涯发展同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引导、职业辅导,拓展渠道、改善结构、提高质量,持续把研究生优秀毕业生输送到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摘自“提高认识 深入研讨 推进改革  

清华大学学习贯彻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

9月10日上午,在第36届教师节来临之际,清华大学研究生会和清华大学化学系研究生分会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亚栋参与教师节专场“师门论坛”。

本场论坛同样有幸邀请到清华大学王训教授、彭卿教授、王定胜副教授、陈晨副教授、北京大学陈兴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孙晓明教授、汪乐余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张加涛教授以及西安交通大学王鹏鹏教授等师门嘉宾,清华大学冯琳副教授作为主持嘉宾出席。近200人到场和在线参与本次论坛。

长者论“道”

会议开始,来自各地的学生们围坐在李亚栋老师的周围,和谐的氛围仿佛让观众们看到了当年课题组内讨论的景况。李老师首先引用了韩愈的《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李老师一直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自己的目标。李老师认为所谓“道“,不仅是科学大道,也是做人的道理,做学问的道理,更是为师的根本。“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他经常教导学生们如何为人:常怀感恩之心,常怀敬畏之心;如何做科研:青年人应勤奋学习、相互学习、学会迎难而上、有狼性、血性、不服输的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大学校训也始终是李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和期盼。

此外,李亚栋老师也分享了自己对于国家化学化工以及未来催化化学发展的思考,他提到在当今国际形势下,科研工作者应当勇于挑起时代的大梁,去解决国家的卡脖子关键技术。“催化化学目前是我国较为薄弱的一个学科,我为能培养这么多学生可以传承师门投身于催化领域,投身于化学化工事业的发展、致力于国家民族振兴而感到骄傲。”透过李老师充满激情的分享,大家看到了李院士的学生们为何能在化学界拥有广泛的赞誉——背后是李老师拳拳的家国情怀,千锤百炼的为国育人理念,和不忘初心、日复一日对“大科学”的求索。

师门对话

之后的师门对话环节,到场的各位老师深情回忆了当年跟随李老师的求学经过。温馨的回忆中,虽然已经毕业多年,过去的点点滴滴仍历历在目。

彭卿 教授

陈兴 教授

王训 教授

清华大学化学系系主任王训教授谈到,李老师说过学术网络的全面化建立需要更多的锻炼和传承。学生都自觉的坚持把勤奋的科学研究当作习惯,自己作为老师也不能服输——“我晚上睡觉时会把手机和本子放在床头,突然有思路或者灵感就抓紧记录下来。”老师自身对学术是什么样的看法和坚持,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自己的学生。

孙晓明 教授

孙晓明教授谈到,工作以后李老师也常关心他的科研进展,每次总会问“为什么做这个方向?有什么研究前景和应用价值?这个方向为什么需要交给你来做,你的优势是什么?”,三个问题使他更透彻地思考所做课题,也是他未来审视自己科学研究意义的必要“三板斧”,并感谢李老师不仅教给他化学合成方法,还教会他要有“天下为公”的胸怀。

王定胜 副教授

王定胜老师说李老师始终要求研究生要把“勤奋当成习惯”,广泛的尝试让他找到了自己独特的纳米合成体系,“没有李老师的严格和对我始终如一的坚持和鼓励,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可以把科学研究当作自己人生目标的今天。”

汪乐余 教授

陈晨 副教授

陈晨老师回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发给李老师后,李老师逐句帮他修改了很多遍,正是李老师这样耐心地一步步教导才使自己有了坚实的科研基础。

张加涛 教授

张加涛老师说李老师是自己纳米科学的启蒙老师,虽然在科研和工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挫折和坎坷,但每次李老师的鼓励都能使自己能够不忘初心,在从教后坚持做好自己的研究方向,努力为纳米科学作出贡献……

王鹏鹏 教授

美国社会学家朱克曼认为精英科学家大多是由其它精英科学家培养出来的,“优势积累”始终是李亚栋院士培养纳米科学家,催化化学家的坚持。只有这样的良性互补才能真正的让团队为科学界多做一些贡献。

师门感悟

最后,李老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几点感想:一是对待同学应信任和真诚;二是作为学生要传承手艺和思想;三是应勤奋、有执行力、自信和自律;四是无论做任何事,热爱就要付出努力。李老师还与大家讲到自己的梦想是成为科学家、教育家、高科技产业企业家,表达了继续在科研领域钻研,为国家继续培养更多人才以及回报母校的愿望。

与君共勉

在这个丹桂飘香的金秋,在钟灵毓秀的清华园,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三代师门的温馨交谈,让观众回味无穷。轻松的话语中,我们看到了并肩科研、为国为民的不倦身影;心系国家未来、为国培养英才的拳拳之心;尊师重道、一脉相承的深厚师生情谊;以及师门同行,追寻学术高峰的奋斗历程。

师门精神,薪火相传,科研探索,接力向前!

图片 | 张嘉奇  张泽栋

编辑 | 周柯汀

文稿 | 张欢 刘子睿     

审核 | 肖奎 张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