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国投降之前,还有400万军队分散各地,如果回防能否坚守柏林

 汗青正浩 2020-09-13

二战前期,欧洲的德国凭借着闪电战术,拿下了欧洲众多国家,其中不乏法国这样的老牌强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被拉进了战争的沼泽中,集结兵力攻打苏联,原本预想的闪击战变成了拉锯持久战,德军甚至还在苏联手底下吃了瘪,这也是后期德国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过在德国宣布投降之前,其实还拥有400军力,其中还有一些前线精锐部队,既然如此为什么德国没有选择把兵力调回柏林,进行最后的防守呢?

四百万德军分散各地,回援难度较大

在德国陷入劣势,盟军开始对柏林发起进攻的时候,剩余的四百万德军分散在各处,其中还有德国仰赖的精英装甲部队。

表面上看四百万德军如果能够一起回援柏林,坚守阵地和盟军打持久战,还是有机会逆转局势的。但是按照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德军回援的难度是非常大的,要知道柏林是德国的首都,大后方都遭到了盟军的进攻,更何况远在各地的德国部队呢?

1945年的时候,德国的军队就已经被盟军分割成了小块儿,西线方向和身在意大利的德军,只是勉强能够抵挡住盟军的进攻,自身都难以保障,更别说去回援柏林了。

当时的德国已经失去了制空权和一些交通要道,想要撤回柏林是非常不方便的。如果强行撤退,很有可能会被盟军包围,毫无意义地被歼灭。一旦轻易地撤军,很有可能造成多线溃败的局面,到那时候德国只会更快地迎来失败。

过度膨胀的希特勒,妄图扭转颓势翻盘

其实早在英美联军对德国发动进攻的时候,古德里安就曾劝说过希特勒,建议他放弃希特勒战略,放弃掉德国境外的领地,把所有德军全部撤回德国境内,构筑起防御战线,来抵挡盟军的进攻。

如果希特勒听取了古德里安的建议,德国或许还能够继续坚持,但是当时的希特勒自信心膨胀,即便是面对溃败之势,依旧认为自己能够率领德军获得胜利,在这样自大狂妄的态度下,他做出了一系列错误的决定。

在柏林战役爆发之前,捷克和匈牙利分别驻扎着德军的队伍,当时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高层,认为盟军向柏林开拔是佯攻,真正的主攻点是匈牙利和捷克,于是两地的守军被硬生生地按在了德国境外。

库尔兰半岛是希特勒不愿放弃的前沿阵地,30万兵力在此驻守。原本希特勒打算在这里分散苏联的兵力,谁曾苏联直接放弃进攻库尔兰半岛,集结大军直奔柏林。

19454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去世之后,又给了希特勒一线希望,他认为罗斯福的去世,会导致盟军的关系土崩瓦解,毕竟盟军之间也存在利益的冲突。

一旦盟军之间起了内部冲突,德军就能得到喘息的机会。可惜的是他的希望落空了。此时再想要调动德军回援,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

德军的士气溃散,基本已经失去了抵抗力

当时的德国已经面临着溃败的局势,这样的局势也影响到了外围的德军。400万德军中虽然有精锐部队,但是大部分还是二线德军,论战斗力远远比不上精锐部队。

在面临盟军进攻的时候,很多德军都已经放弃了抵抗,甚至有的军团已经脱离了希特勒的掌控。巴顿率领的第三坦克集团,仅仅花费了三天时间就进军了60英里,沿途都没有遭到顽强的抵抗,这种情况在当时已是常态。

虽然希特勒已经抱有玉石俱焚的心态,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像他一样疯狂。在德军意识到德国的失败只是时间早晚问题的时候,很多人已经开始在为自己考虑后路,大部分人都是在盼着盟军能够早点攻入柏林,德国能够早些投降。

当时,很多人都已经在思考如何从战犯过渡成平民了,士气溃散之后德国外围的军队变成了一盘散沙,毫无战斗力可言。

从整体上来看,当时德国不管是否能够向柏林调动外围的部队,都很难改变失败的结局。即便是进一步地顽强抵抗,也只会给德国带来更多的伤亡和损失,根本没有任何的意义,反倒是会把德国拉进深渊,当时有很多德国人也深深地明白这一点。毕竟从一开始,德国发动的就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抱着侵略他国领土目的发动的战争,又怎么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