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访鞑子梁

 石榴花文艺 2020-09-13


寻访鞑子梁
文/罗锦高

与驴友到达鞑子梁,是自然清新宁静的荒村接纳了我们。

鞑子梁位于陕西省洛南县石坡乡李家河村背后的山梁上,高约四五百米,算不上高峻,却与大秦岭连绵起伏的山峦连成一体。山坡上树木稀疏,多以石片石块垒就的梯田呈现,并码在坡地上。我们登到高处抬头回望,俯瞰李家河川道逶迤而去,河水泛着粼粼波光,清晰可见两岸村落人家及大片农田和对面山峦梯田村寨。

据搬下山的村民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人最旺时多达一千多人,五六十户人家,由乔、刘、张三姓居民组成,其中刘姓人居多。我们沿着满是石块碎片散落的羊肠小道到达山梁上的土台,台口有棵老柿子树树荫如冠,供我们歇脚乘凉。有石碾子窝在土坑里,分明是过去的小碾麦场。有个驴友信步走动,在毛草道往里探头一看,以杨槐核桃为主的杂木林里,竟然是石屋错落的古村落。踩踏着石路、石坡,赫然亮出一院院早已坍塌的石墙、石屋、石门、石窗、石炕,还有石瓦石檐。这儿无处不是石块石片构筑的境地,连鸡棚狗窝也是由石片垒就的。许多石屋墙,外表看似被一层黄泥涂抹的土墙,实为涂抹石缝以防风保暖。我们的目光与这残破的石屋碰撞,仿佛与古老岁月碰撞,叩出一连串的问号。这里曾是烟火味浓郁、世俗人情十足、鸡鸣狗吠、人声吆喝不绝于耳的村子,犹如“养在深闺人未识”,是谁发现了它的存在呢?

据当地村民讲:三年前,有个日本画家和他老婆,在这里待了三个月,在石屋废墟上支了顶帐篷,每天沉迷于石墙石屋作画。因没有水源,他花钱雇人从山下背水,背一桶清水给五十块钱人民币,以简单饮食维持生计。他笔下石屋石村的异样风情,传到网上,引起许多驴友的兴趣,于是常有三五成群的人,来这里感受原汁原味的荒村野趣,这与画家吴冠中发现张家界的美景何其相似。五六十年前,吴冠中来到湘西张家界,画了很多黄石寨等自然奇观,引起世人震惊,张家界很快成为人们聚焦的热点。

那么鞑子梁的先民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选择如此偏僻石多土少的贫瘠之地,是逃离战乱求安,还是躲避匪患侵扰?

山下的村民说:传说古代山梁上有过驻军,便留下“鞑子梁”“东鞍组”等村组地名。单从字面上分析,这与草原游牧兵革文化有关。那么他们的祖先是元朝屯兵的后人,还是清朝驻军的后裔?笔者曾找到《洛南县志》,试图从中查找到相关依据,但一无所获。后来一想,近数十年来在秦岭连绵起伏的大山深处,乃至全国好多深山老林里的原著居民,由政府组织或自行搬迁到没有地质灾害的安全地带,从而遗留下来的无人村不计其数。荒废村落不一定在地方史志中有记载,但在近几年的《乡村记忆》中应该能找到蛛丝马迹。

看到眼前荒草丛生,坍塌残破,林荫覆盖的石屋石村景象,笔者并不感到可惜和遗憾,而是感到欣慰。过去一味开荒造田,伐木垦地,破坏生态,而今很多山民退耕还林,弃村还山,给自然让路,让山林恢复原状,这恰是生态文明的进步。


(作者简介:罗锦高,笔名罗星。出生于1956年底,祖籍福建上杭,客家人。当过农民、教师、记者、编辑,业余喜欢读书写作,系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30多年间在《西安日报·晚报》《陕西工人报》《山西文学》《散文选刊》等报刊发表散文、小说等作品200多篇,出版个人散文专集《星河》一书。1986--2019年,先后参与编纂《临潼县志》《临潼区志》《临潼年鉴》等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