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极与太极

 swliner 2020-09-13

初,天地混沌未分,无物无象,只浑然元气一团,瞑涬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有一巨人名曰盘古,盘古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是混沌开矣。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万物生灵皆因此生。

天地出生之始,世间无极生太极。《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写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字本为“·”,后人引长作“一”,其根本只一点,以象太极。《说文》云:“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〇为无极图,天地之间自一起,上下皆同源,道源于一,万物皆源于一。太极者,肇造天地人物之真宰也。世间万物皆起于阴阳,有此一象,天地始离,阴阳方分。

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此为两仪。有此两仪,天地万物皆自此以生。《内经 ·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二象乃华夏之智慧,天地、日月、水火、寒热、升降等皆法于阴阳,万事万物间的发展规律皆不离阴阳法门。

人亦如此,阴阳之气和,则人不易受邪气侵扰。阴阳二气运动,乃宇宙万物之根。《内经 ·阴阳应象大论》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人体内的阴精和阳气互为根源,彼此促进方能支撑人体动力。倘若阴阳失于互根互用而分离,会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生命便由此终结。谨按人身,由一阴一阳生出三阴三阳,三阴又分手足六经,和于坤之六爻;三阳亦分手足六经,和于乾之六爻。由阴阳之间,对立而制约,互根以互用,交感且互藏,消长中平衡。一阴一阳中,为万物之根本,存生克制化之道。《内经·生气通天论》曰:“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人通于天地,因天而生,因地而成。天地人三才此皆相通也,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四时更替,节气变化,其根源道理至深,医学意义甚广,笔者在此不多阐述,之后文章会慢慢讲解。

阳育阴,阴含阳,二气之间互相感召,合而生四象,为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在天为东宫苍龙,南宫朱雀,西宫白虎,北宫玄武。以四象为基础,天宫四又乘七,生二十八星宿: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中说:“一、经星,北极为之长;二、舍星,大火为之长;三、行星,辰星为之长。”其中舍星就是二十八星宿。《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古人观天,察日月之行,观天地之道,将二十八星宿作为日月运行的轨道,用以指导日月运行。《素问·岁露论》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意在指出天人相应之道,日月的运行,星辰的变化,在古人的观察下,形成了浩瀚的天文体系,在天的天体动向,星辰布道,指导在地的农业水利,军事兵法,指导在人的朝夕劳动,日常作息,此皆四象衍生之理。

既有四象,再生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乾、兑、离、震为阳之所生,巽、坎、艮、坤为阴之所生,乾、兑生于太阳,离、震生于少阴,巽坎生于少阳,艮坤生于太阴。八卦于医学中富有意义,手诊、眼诊中皆含八卦之理,八卦之方位内含人身之道。《丹溪心法》云:“欲知其内者,当以关乎外;诊于外者,司以治其内。盖有诸内者,必行诸外。”内在的邪气会显现于体表,配以传统的阴阳八卦学说,对医学诊疗有深远意义。八卦两两相重,组合排列而成六十四卦,相传文王拘囚室而推演《周易》,此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设教之书。此并非为筮书,而是集于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医学历法、建筑军事等传统智慧相通自然宇宙哲学的一部著作。现有诸多书籍被看作封建糟粕,然其书中本意并非为俗人所谈。正如《系辞上传》所说:“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王之道鲜矣。”不同人对事物的见解理所不同,不应不解其意不知自愚,反更不可将其诋毁,此亦为做人之道。

《道德经》开篇讲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其义广深,古人观天象,言道乃星宿运动之轨迹,天道之运转是可推算出的,季节的更替,节气的应用,皆从古人观察和感知而来。由此,道成为一种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万物生存之道,世间处世之道,个人修身之道,战争兵法之道,帝王治国之道皆不离其中。道之理可言述,但其真意根于一个悟字,于传统言传身教,习者多领会的是气,此气无物却有其象,象为广义,人心中之意可推之为象。古人先有象而后有其名,名为万物之母,从无到有,先有天地四时,而后有万物乾坤,事物间生存之道为一个恒字。何为恒?上弦月渐趋盈满称之为恒,月亮弦望有常,有其变化规律。恒为永久之意,事物的发展有其所归。非恒道即天道的运转不是恒定不变的,万物变化皆含此理,万物称谓之意亦在其中。《象》曰:“雷风恒,君子以立而不易方。”雷风相合,君子立身处世,不应改变自己的正道,道难悟、路亦难行,君子不应困于眼前之迷雾。雾散罢,心之所向矣,然则雾不散,心须静矣。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医学与易学二者殊不可类,且为同源。明代医学家张景岳也提出:“易为阴阳动静之妙,医为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周易》重在讲天道,《内经》重在讲人道,天道涵盖人道,人道体现天道。开此公号,初心且源于此,无极至太极之过程,是从无到有,医学之理论亦如此,千年传承,可有歧路,邪路阻碍,不与纷争,立足当下,莫毁于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