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季节养生之秋季养“收”,养阴润肺帮你度过“多事之秋”

 我爱你文摘 2020-09-13

从秋季的气候特点来看,是由热转寒,即“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而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着“夏长”到“秋收”而相应发生改变。因此,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秋季养生一定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正如《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所谓秋冬养阴,就是指在秋冬收养藏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打基础,不应耗精而伤阴气。总而言之,秋季养肺,重在养阴。

季节养生之秋季养“收”,养阴润肺帮你度过“多事之秋”

✧秋季养生重养肺

那么,如何养肺、养阴呢?养肺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之气。通俗地说,心平气和是养肺的最好方法。再者,秋季养生,起居也要与其配合作出调整。立秋之后便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即早睡早起,有益于“秋收”。立秋是秋季的开始,但炎炎的暑热仍然存在,虽然时常有凉风,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睡觉要护住胸背,因为五脏的俞穴都汇合在背上,如果邪风侵入,容易中风。初秋时节,不少地方仍然是湿热天气,导致人体脾胃内虚,抵抗力下降。这时如果可以吃些性温的食物,尤其是粳米或糯米,均对健脾胃、补中气有极好的功效。

◆秋燥养生先润肺

秋季总的气候特点是干燥,中医讲肺主呼吸,外合皮毛,与大肠相表里。当空气中湿度下降时,肺、皮毛、大肠最易受累发病,出现皮肤黏膜紧绷、起皮、脱屑、皲裂、毛发枯而无光泽、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咽冒火、大便干结等症状。所以饮食上应以养阴润燥为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养:

一是多喝开水、淡茶、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流质食物,以养阴润燥,弥补阴津的损伤。

二是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因为,多数蔬果性质寒凉,有生津润燥、清热通便之功。蔬果中含有大量水分,能补充人体的津液,如梨和萝卜等都是很好的生津润燥食品。还可以吃些野蜜、百合、莲子、芝麻、木耳、银耳、冰糖等清补润燥之品。少吃辛辣煎炸热性食物,如韭菜、大蒜、葱、姜、八角、茴香、辣椒、炸鸡等。

季节养生之秋季养“收”,养阴润肺帮你度过“多事之秋”

三是经常食粥。米粥能补胃健脾、润养肺燥,若在粥中加入梨、胡萝卜、芝麻、百合等润肺之药食,则益肺润燥效果更佳。喝粥是秋季最佳的食物,食热粥可以御秋凉;粥可生津,能防秋燥;如用糯米做粥时,多糖类物质可以溶在粥中,对抗癌保健也有一定的作用。秋季养生除了喝单纯性米粥外,莲子粥可以养神固精;扁豆粥可以和中补脏;姜粥可以御寒止呕;胡桃粥可以润肌防燥;芝麻粥可以润肺养肝;菊花粥可以明目清热;茶粥可以化痰消食;燕窝粥可以养肺止嗽;山药粥可以固肠涩精;梨粥可以润肺止渴。

四是药膳调养。如含有麦冬、天冬、沙参等中药的药膳,有滋阴润燥、生津补液、防止干咳等作用。

防凉御燥,还可采取其他养生的方法:

一是咀嚼鼓漱。即早晨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上下腭运动100次,然后闭嘴,舌抵上腭,鼓漱100次。使津液满口,再徐徐咽下。咀嚼时,可使头部血流加速,促进血液循环,以抵御秋季凉气。

二是压揉承浆穴。承浆穴在唇下凹处,以示指用力压揉,口腔内会涌出分泌液,糖尿病病人用力压揉此处10余次,口渴即可消失,而不必反复饮水。这种分泌液不仅可以预防秋燥,而且含有可使人延缓衰老的腮腺素,能够使老年人面色红润。

三是适当秋冻。秋冻是顺应自然收敛的养生需要,应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以增强对寒冷的耐受力,这对某些冬季易发的疾病可以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四是适当运动。体育锻炼也是预防秋燥的一种有效手段。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体育锻炼项目,如爬山、登高、冷水浴、跑步、散步、做体操、打球等。这些都能够提高肺脏的生理功能及机体的耐受能力,有效地抵御秋燥的侵犯。

季节养生之秋季养“收”,养阴润肺帮你度过“多事之秋”

指导专家

季节养生之秋季养“收”,养阴润肺帮你度过“多事之秋”

职称/学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任职单位: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文献信息研究所副所长

湖南省高血压与卒中专业管理委员会副会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