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山海经风水 昆仑山是华夏龙脉祖庭

 齐一摄现美 2020-09-13

看山海经风水  昆仑山是华夏龙脉祖庭

第一个注释《山海经》的人是晋代郭璞,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阴阳学家,而且还是风水堪舆学界的鼻祖,其所撰《葬经》,首开中国风水文化源流。

但作为一代风水宗师的郭璞先生,在给《山海经》作注的文字里,却没有留下任何与风水堪舆有关的文字,这实在令人困惑!《山海经》所涉及风水之大,非一家之宅;非一族之宅;非一国之宅;而是一种古老文化之宅——华夏。

作者不是风水学家,也不懂风水,但在研究《山海经》的几十年中,亲眼看到《山海经》书中风水之大,非今日风水之书所能比拟,因此按奈不住,就讲一讲——《山海经》书中的华夏风水。

风水的核心思想,是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既是行为人如何秉承自然之“生气”,旺运于家国,旺财于天下,是古今建筑学的基础学科,不可不学,不可不察。

风水堪舆,有点类似现代的自然灾害评估,或是地灾评估,但其区别是:自然灾害与地灾评估,是在盲目择址之后的外在预判;而风水堪舆,却是在择址之前,就开始观天俯地,预测吉凶了。

风水之术,历来分为两种:一是相阳宅,二是相阴宅。相阳宅,为庙堂馆舍;相阴宅,为冥府地宫。相阳宅,经典首用唐代杨筠松《八宅明镜》;相阴宅,经典首用晋代郭璞的《葬经》。

《山海经》因其记载的是华夏大风水,合乎上古阴阳理论,于是《山海经》一书的作者少典氏史官,将帝王阴宅,明记于书,将帝王阳宅,暗藏为象。

第一篇  《山海经》中帝王——阴宅风水

一、颛顼陵风水:两山夹上谷

《海外北经》说:“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一曰爰有熊、罴、文虎、离朱、丘久、视肉。平丘在三桑东。爰有遗玉、青鸟、视肉、杨柳、甘楂、甘华,百果所生。有两山夹上谷,二大丘居中,名曰平丘。”

《海外北经》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白话文就是:“务隅山,帝颛顼埋葬在山的南面,九位嫔妃埋葬在山的北面。也有史官说:颛顼墓葬里所陪葬的陶偶有:黑熊、棕熊、花纹虎、朱雀、鸲鹠、视肉。平丘在三桑国的东面,是颛顼与九嫔的陵墓。那里的陪葬陶偶有:遗玉、青鸟、视肉。陵园里种满了杨柳树、甘楂树、甘华树,到了秋季果实累累。在两座大山之间,有一道缓缓抬升的上好谷地,谷地中座落着两座高大的坟丘,这就是颛顼与九嫔的墓葬,陵墓的名字叫作平丘。”

“平丘”,是颛顼与九嫔的陵墓,文中已经清楚的暗示了“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说明颛顼与九嫔分葬两陵,后文又讲“有两山夹上谷,二大丘居中”这句话,就是《山海经》的作者对颛顼陵与九嫔陵墓风水的记载。

二、帝尧陵风水:两山夹丘

《海外东经》说:“嗟丘,爰有遗玉、青马、视肉、杨柳、甘华。甘果所生。在东海,两山夹丘,上有树木。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尧葬东。”

《海外东经》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白话文就是:嗟丘是帝尧陵。在那里陪葬的陶偶有:遗玉、青鸟、视肉。陵园里种满了杨柳树、甘楂树、甘华树,到了秋季果实累累。在东面湖泊岸边,嗟丘坐落于两座山脉之间,丘上林木苍翠。也有史官说:“嗟丘”可以叫作“嗟丘”。还有史官说:帝尧的陵园就在花果繁茂那处,在帝尧的墓冢东面。

从帝颛顼与帝尧的陵墓风水来看:上古帝王的陵墓选址,基本上是“两山夹丘”或“两山夹上谷”。

那么“两山夹丘”或“两山夹上谷”风水地势如何呢?现在已经找不到颛顼和帝尧的陵墓,那就参考一下伏羲嫡系子孙之中的最后一位帝王——秦始皇陵的陵墓风水。

秦始皇陵,坐落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唯一以帝王身份入葬的帝陵,因此陵墓封土高大。

《礼记·檀弓上》说:“土之高者曰坟,葬而无坟谓之墓。”

对于陵墓上面的封土是何时产生,《礼记》上记载说:是孔子为了便于识别父亲的坟墓,才垒土为坟。于是孔子说:“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当今学界也一致认为:垒坟封土始自于孔子,其实不对。只要是认真读过《山海经》的人,都知道:《山海经》中黄帝陵叫“轩辕丘”;颛顼陵叫“平丘”;帝尧陵叫“嗟丘”,“丘”,便是封土。可见上古帝王的陵墓上面是有封土的。那么为何商朝和周朝的诸王陵墓,就“不封不树”?这是因为他们的等级,还达不到“帝”的位置,不敢设置封土。

根据已经破译的印度河古文字,可知上古华夏帝爵等级为“帝、储、王、公、侯、伯、子、男”,也就是说,商朝和周朝的统治者,距离“帝”的距离还远,至少还隔着“储君”,按华夏礼仪,这些“王”的陵墓,无权设置“封土”。

而秦始皇就不同了。他灭六国,统一中国,自认为有三皇五帝的功德,因此自称为中原地区的始皇帝,是“帝”的身份,他的陵墓就要与黄帝陵“轩辕丘”;颛顼陵“平丘”;帝尧陵“嗟丘”一样,设置高大的封土,也就是“丘”,以此彰显帝王的身份。

既然秦始皇陵参照了上古帝王陵墓,那我们就要看看秦始皇陵的风水,是否也是“两山夹丘”,或“两山夹上谷”。

郭璞《葬经》说:“葬山之法,势为难,形次之,方又次之。”

相阴宅风水,首先要相山势,要看山峦的龙脉来势,这在相阴宅风水中,是最难的环节。因为相山势,定龙脉,是一个宏观气场,在古代没有精确地图的条件下,完全是靠风水师的双脚与双眼进行现场堪舆,用时最巨;

其次是相山形,即为定龙穴。龙脉为动,龙穴为静,动为远方的来势,静为近处的地气聚止。能在动中取静,点定龙穴,也只有风水大师,才能拿捏准确;

最后是相方,也就是相砂水。砂水就是指龙穴周围的丘陵、树木、建筑、巨石等非山主体,以及龙穴周围的江河湖泊等水系或水源。要结合这些自然及人文环境,统筹推算墓葬的位置、方位、大小、深浅、墓室、封土、陵园规划。以此趋避吉凶。

我们先来看看秦始皇陵的山势——龙脉

按《山海经》,上古帝王陵墓龙脉须得“两山夹丘”,或“两山夹上谷”,今日风水术语叫作“两龙夹护”。

 

1  秦始皇陵两山夹上谷地势图

秦始皇陵,见图1。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西安市东面临潼区境内的秦始皇陵,南靠秦岭(中龙),北望阴山(北龙),确实是一块“两龙夹护”,得风受水之地。

“上谷”,即是上好的谷地平原。关中平原,又称“渭河盆地”,是由渭河,及其支流——泾河、洛河等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西窄东宽,号称“秦川八百里”。这里自古灌溉发达,盛产小麦、棉花,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那么请诸位看官说说,此地算不算是“上谷”呢?

我们再来看看秦始皇陵的山形——龙穴

作为秦始皇,那肯定是“万乘之尊”啊!

《葬经》万乘篇说:“上地之山,若伏若连,其原自天。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其来若奔,其止若尸。若怀万宝而燕息,若具万膳而洁齐,若橐之鼓,若器之贮,若龙若莺,或腾或盘,禽伏兽蹲,若万乘之尊也。”

秦始皇陵背靠秦岭,秦岭北低南高,立于秦始皇陵前,向南望去,秦岭若伏若连,仿佛从天而下,其原自天,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其来若奔,戛然而止于骊山宛如雕像(其止若尸,此处的“尸”字,是偶像、雕像之意),见图2。

2   秦始皇陵的山形

再往近看:见图3。秦始皇陵后面的骊山,山形好像怀中藏匿着宝物而不声不响,如同举办盛大的宴席,但不见杯盘狼藉之状,地气充沛如充满气的皮袋,地气聚集如密封的容器,这些都是龙穴之状。山形祥和美丽,如神龙在云中腾飞,如黄莺在天空盘旋,或卧或蹲,万乘之尊。

               图3  秦始皇陵后面的骊山

何为风水?《葬经》说:“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粟芽于室,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也就是说地气,或称“生气”顺着地势运行,能形成龙脉;地气(生气)汇集到一起形成龙穴。那么地气又是如何汇集到一起的呢?“行之使有止”,就是在龙脉延伸的路径上,被自然物或者建筑物所阻断,地气沸腾,便是风水龙穴。

在图4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起于东南方秦岭的龙脉,抵达骊山,再向西北,便被渭河阻断,地气升腾,形成龙穴,秦始皇陵,便修建在龙穴之上。

4  秦始皇陵龙脉被渭河阻断

最后再看看秦始皇陵的方——砂水

“砂”为地面之物;“水”为江河湖泊。在这里,作者重点说说秦始皇陵的“水”,因为《葬经》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那么秦始皇陵是如何“得水”的呢?看图5:

5   八水绕长安

秦始皇陵的所在地西安,古长安坐落在关中平原之上,有渭河、泾河、洛河、灞河、沣河、浐河、洨河、灵诏河等八条河流,环绕着西安古都,史称“八水绕长安”。八条河水,发源于秦岭的有六条,这是由于秦岭地气(生气)充沛而致。《葬经》说:“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因此秦始皇陵选在水系交错的秦岭一侧,而不选择靠近阴山一侧的原因。

看过秦始皇陵的势(龙脉)、形(龙穴)、方(砂水),回顾一下《山海经》记载的颛顼陵“两山夹上谷”;帝尧陵“两山夹丘”,其陵墓风水势(龙脉)、形(龙穴)、方(砂水),颇似秦始皇陵。

第二篇  昆仑山是华夏龙脉祖庭

由于中国人是伏羲的嫡系子孙,直接承接了华夏文化,因此中国龙脉,自然也是华夏龙脉。

中国的龙脉祖庭位于哪里?至今尚有争议,但据作者多年研究,得出的结论,与康熙大帝钦定的古昆仑山为今西藏冈底斯山脉的冈仁波齐峰一致:

第一、冈仁波齐峰位于北纬31度,合乎《周礼》“日至之影,尺有五寸”;

第二、冈仁波齐峰在上古被认为是青藏高原最高山,连接天地,“天地之所合也”;燧人氏女皇在此建灵台,立华表,定北极,勘正日月历度,分出春夏秋冬四季,“四时之所交也”。

第三、冈仁波齐峰作为华夏昆仑——龙脉祖庭,它是亚洲的印度河(《山海经》称“河”)、萨拉斯瓦蒂河(《山海经》称“弱水”)、恒河(炎帝时代称“洋水”,颛顼时代称“黑水”)、雅鲁藏布江(《山海经》称“青水”)发源地(见图6),这四条河流均发源于北纬30度,也就是“地中”之地,承天接地,“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加上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长江、塔里木河、阿姆河,众多河流,共同哺育着华夏子孙,是华夏民族之根,被华夏先民称为“神山”、“宝山”。明代著名学者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中》说:“宝山在大雪山北,上有阿耨达池,东从牛口流出殑伽河,入东南海;南从象口流出信度河,入西南海;西从马口出缚刍河,入西北海;北从狮子口出从多河,入东北海,潜流地下出积石,为中国河源

6  山海经记载昆仑山地理河流图

第四、昆仑山(冈仁波齐峰)不仅是华夏民族的生命之本,而且还是华夏的民族之魂。这座神山不仅是道家教的文化圣地,同时也是印度教、佛教、耆那教、西藏雍仲本,乃至亚洲一切宗教的文化圣地。“佛之须弥,道之昆仑”,皆是此地。道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西藏雍仲本的产生,其实质都是:华夏子孙下昆仑,在亚洲各地传播燧皇教义,年深日久产生了一些教义差异而已。

第五、昆仑山(冈仁波齐峰)的龙脉风水,作者总结如下:

势如神龙吐水,众河齐发;

形如八宝莲台,连天接地;

方如琼楼宝殿,云霓绝高;

煌煌华夏文明,舍此无他。

华夏龙脉,雄踞于世界屋脊。昆仑以西,龙卧三皇五帝哈拉帕;昆仑以东,凤鸣少昊、商周两片天。因此,昆仑山(冈仁波齐峰)被古人称为“山祖”、“天柱”,正所谓“天体始于北极之野,地形起于昆仑之虚。”

对于昆仑山(冈仁波齐峰)的风水,还是《撼龙经》写的详细,看官请看:

《撼龙经》上卷  统论

须猕山是天地骨,中镇天地为巨物。

如人背脊与项梁。生出四肢龙突兀。

四肢分出四世界,南北西东为四派。

西北崆峒数万程,东入三帏为杳冥。

惟有南龙入中国,胎宗孕祖来奇特。

黄河九曲为大肠,川江屈曲为膀胱。

分枝劈脉纵横去,气血钩连逢水住。

大为都邑帝王州,小为郡县居公侯。

……

第三篇  《山海经》中帝王都城——阳宅风水

《山海经》中记载的著名华夏都城有两处,一处是炎帝都城昆仑虚,正史称“冀都”,今巴基斯坦哈拉帕古城;另一处是黄帝都城空桑,或称“穷桑”,所谓“空桑”就是八卦正中空缺之地,今印度拉吉加西古城。哈拉帕古城是昆仑虚拉吉加西古城是空桑的详细论证,请看官参考《左祖右社与阳城》一书。

祖山龙脉,素来是相阴阳宅的大风水。对于帝王阳宅都城的风水堪舆,《吕氏春秋·慎势》说:“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周公旦堪舆雒邑(今洛阳)的时候,就按照《周礼》规制,“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日至之影,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

这是上古帝王都城堪舆的大致要求:就是夏至这天,用日表量日影,日影长度一尺五寸(古代长度单位),这类地方,相当于现代北纬30度附近,古代称为“地中”。之所以如此堪舆,是因为“地中”是天地、四时、风雨、阴阳的交会之处,也就是世界阴阳冲和中心。说白了,“地中”就是位于北纬30°附近,气候环境适于动物生存,植物生长,农业耕种的宜居地带。所以从埃及尼罗河,到美索不达米亚两河、哈拉帕印度河、商周黄河,所有的古代农业文明,都产生于北纬30°附近。如西安北纬34°20′;埃及金字塔北纬30°0′;苏美尔埃里都金城北纬30°48′;巴比伦古城北纬32°32′;伊朗波斯古城帕萨尔加德北纬30°11′;伊拉克巴格达北纬33°18′,这些古文明的都城选址,都在北纬30°左右,都符合“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以为民极”的都城建筑堪舆理论。

都城的大致位置确定以后,便要堪舆风水。找到“风雨之所会”的地方修建都城。

“风雨”因何而生?郭璞在《葬经》里说的清清楚楚:“夫阴阳之气,噫(溢)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阴阳二气是蕴藏于大地之下,二气互相推动,从大地溢出,就形成风;二气互相交融,从大地升腾就化作云彩,云彩不堪二气之重,便坠落下来,变成雨滴,雨滴落地便是水。所谓风、云、雨、水,都不过是阴阳二气——生气,或叫“地气”运行的结果,所以运行着的“地气”才是“风水”的根源。

作者在开篇讲过“相阳宅,经典首用唐代杨筠松《八宅明镜》”准确堪舆帝王都城属于“相阳宅”,须用杨筠松的“望气法”,寻龙望气。

《河图括地象》说:“地祗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仑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其白水南流入中国,名曰河也。其山中应于天,最居中,八十一城布绕之。”

“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足见昆仑山(冈仁波齐峰)之“生气”勃发,造化了青帝伏羲、炎帝叔均、黄帝轩辕、白帝少昊、黑帝颛顼五帝都城龙脉:

青帝伏羲据青水(今孟加拉国布拉马普布拉河,中国段称“雅鲁藏布江”),在今孟加拉境内建都;

赤帝叔均据赤水(今巴基斯坦萨特莱杰河),建都昆仑虚(今巴基斯坦哈拉帕古城);

黄帝轩辕杀蚩尤,入主空桑,据洛水(《山海经》称“若水”,今巴基斯坦萨拉斯瓦蒂河),都空桑(今印度拉吉加西古城),轩辕氏居身毒之国

白帝少昊挚入黄帝九宫,据洛水(《山海经》称“若水”,今巴基斯坦萨拉斯瓦蒂河),都空桑(今印度拉吉加西古城);

黑帝颛顼入黄帝九宫,据洛水(《山海经》称“若水”,今巴基斯坦萨拉斯瓦蒂河),都空桑(今印度拉吉加西古城),封子孙重黎氏于黑水(恒河上游)。

五行已定,五色已分。历朝历代,各有都城,这是时局所致。

建都立庙,堪舆吉凶,少不得风水之学。本篇仅以赤帝都城昆仑虚(今巴基斯坦哈拉帕古城),黄帝都城空桑(今印度拉吉加西古城)为例,讲一讲上古华夏两座都城的阳宅风水。

一、炎帝城昆仑虚风水——五河之地

哈拉帕古城(见图7),坐落于巴基斯坦旁遮普平原的“五河之地”,印度河、杰赫勒姆河、杰纳布河、拉维河、萨特莱杰河,从北到南,并列排开,哺育着这块平原。事实上,旁遮普平原就是华夏上古冀州,冀州就是五河地,哈拉帕古城就是昆仑虚,

哈拉帕古城位于五河拉维河左岸,巴基斯坦沙西瓦尔市西南35公里处,距拉合尔市约250公里,地理坐标:北纬30°47′20″;东经72°52′00″。碳14鉴定:历史时期约为公元前2800年—公元前1900年,城市底部的土丘,历史时期为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800年,相当于于中国历史的伏羲到夏朝的历史时期。

哈拉帕古城是印度河文明的最大城市遗址。

7  哈拉帕古城与拉吉加西古城位置图

我们看图8 昆仑虚哈拉帕古城风水图,大家一眼就会看到哈拉帕古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今塔尔沙漠,是五千年以前是一片湖泽),龙蹲虎坐于一把圈椅之上,面南背北,貌似君王,左有青龙喜马拉雅山脉,右有白虎苏莱曼山脉,背依玄武兴都库什山脉,南临朱雀雷泽(伏羲先天八卦首卦震,为昆仑虚明堂)。

昆仑虚哈拉帕古城三面受水,五河相绕,南望雷泽,得伏羲女娲风气,正应《葬经》经文“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此处不做华夏第一都城,更待何处?

8  昆仑虚哈拉帕古城风水图

昆仑虚哈拉帕古城作为华夏第一都,始于炎帝(公元前2800年),终于夏朝(公元前2000年),逐渐开始衰落,其衰落的主要原因在于风水被毁。

大约在公元前2200-公元前2100年间的尧、舜、禹时代,发生了一场持续几十年的大洪水。起因是随着全球温度变暖,喜马拉雅山脉上的积雪融化,大量的雪水流入西河(印度河),当河水流经到古渤海(今巴基斯坦马尔丹到白沙瓦一带),因为水量突然增大,造成古渤海正常的河口无法泄洪,洪水便逆流而上 冲破南部山口,席卷昆仑虚(旁遮普平原哈拉帕古城一带),然后再沿着弱水(萨拉斯瓦蒂河)向西漫延中国。

在大禹没有开凿龙门之前,河水(印度河)漫过孟门山向西流去,漫不过的河水就逆流而上,变成洪水,连高处的村庄都被淹没。

大禹组织开凿了龙门导渠,将河水(印度河)引走,孟门山才又露出地面。在考古学上,为我们指示:孟门有水淹痕迹,龙门有人工开挖痕迹。参见图9孟门山现今所在位置图。

9    孟门山现今所在位置图

《淮南子》对孟门山作了深刻的描述。《淮南子》说:“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

大禹开凿龙门,解决了水困冀都(昆仑虚)的现实问题,但也破坏了冀都(昆仑虚)哈拉帕古城的风水。

不仅如此,还造成原来的渤海——白沙瓦地区全部露出地面,开通了通往中亚的一条交通大道,后来的雅利安人、伊斯兰人、蒙古人,就沿着此路入侵印度南亚次大陆。在大禹没有开凿龙门之前,印度河地区并无被入侵之虞;大禹开凿龙门之后,印度河地区的后大门打开了。当年唐三藏西天取经,也正是由此路,来到百果之城白沙瓦。

二、黄帝城空桑风水——是在九江之间

空桑,今印度拉吉加西古城,位于印度德里以西90英里,处于萨拉斯瓦蒂河南岸,恒河上游,古称洛水,黄帝坐于玄扈洛水之上,就在这里(见图10)。它是哈拉帕文明主要遗址之一,城市兴盛于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1900年,历史时期相当于黄帝到夏朝,是研究印度河文明向东扩散的重要城市遗址,对探索华夏文明起源与兴衰意义重大。

10  空桑拉吉加西古城位置及风水图

   空桑拉吉加西古城,背靠印度河(《山海经》称“河”)与萨拉斯瓦蒂河(《山海经》称“若水”,正史称“洛水”),两条河流由东向西,奔流而下,在阿拉伯海入海口处交汇于雷泽,今巴基斯坦库奇湾,形成二龙戏珠之状。

见图11空桑拉吉加西古城,背靠印度河与萨拉斯瓦蒂河;左携青藏高原,右领德干高原,南黑水(恒河)九江之间

 图11  空桑拉吉加西古城风水图

《中次十二经》说黄帝空桑之地,“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是澧江、沅江、潇江、湘江等九条江水汇合的中间地带,据《中次九经》记载:印度恒河上游有八条水系,分别发源于女几山、岷山、崃山、崌山、鬲山、隅阳山、岐山、风雨山,这与此处的“九江之间”基本吻合。

空桑古都拉吉加西古城的风水毁于—公元前1700年的一次大地震,史称“泰山震,伊洛竭,而夏亡。”

“泰山”,并不是今日山东省的泰山,而是位于印度河与恒河交汇之处的古泰山,也就是夏朝末年“泰山震,伊洛竭”的那座泰山,先秦文献称之为“西泰山”,犹似“西王母”之说,强调其在西方。《韩非子·十过篇》说:“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

《十过篇》生动形象地记述了四千五百年前,黄帝乘坐象车,有六面蛟龙旗帜引路,毕方鸟国与蚩尤国的民众前呼后拥,风伯雨师边走边舞蹈作法开道,虎狼旗帜在前,叛逆降臣在后,蛇旗、凤旗招展,在悠扬清越的礼乐中,封禅祭祀西泰山的宏大场面。文中毕方、蚩尤、虎狼、鬼神、腾蛇、凤凰都是各国图腾旗帜。

黄帝乘坐象车,侧面映证了“身毒之国,轩辕氏居之”这句话!象,并非黄河流域所有。

中国风水,从西安的八水绕长安、昆仑祖庭龙脉出五色水、冀都哈拉帕就是五河地,到空桑拉吉加西是在九江之间。无不体现出风水学“风水之法,得水为上”的宗旨。

历史上昆仑山的龙脉风水,两次被毁,都导致了改朝换代。

第一次是大禹治水开凿龙门,导致昆仑虚哈拉帕古城风水毁坏,五帝时代结束,建立夏朝;

第二次是泰山震伊洛竭,作为黄帝城的穷桑拉吉加西古城风水毁坏,夏朝灭亡,建立商朝。

作者主要作品:

《遗失的华夏.哈拉帕》

《左祖右社与阳城》

《哈拉帕文明全档案》

《山海经.鉴》

购书加微信1898419488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