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殊讲堂丨迷茫、拖延、焦虑.....这些心病,还需心药来医!

 一起成长一起学 2020-09-13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大家都比以往更重视健康

虽然身体强健了

但心理问题却比过去更普遍

 心病还需心药医

要怎么治?

先来挂个号吧!

先来看看'发病率'很高的

拖延症、焦虑症、小心眼

疑心病、空心病

“不好意思,这个我还是没做完,明天,明天再交,行吗?”

“没什么大不了,先放着呗,反正每次我拖到最后两小时来做,有人逼一把,效率才最高。”
“下半年工作计划?完全没思路,管它呢,能拖几天是几天吧。”

拖拉是个病,真得治!古人早就劝诫,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注意力涣散是导致拖延的一种原因,容易被各种事情打断或吸引,转头就忘了该做的事。又或者把问题想得太困难,不由自主地打退堂鼓,却又不希望别人看低自己,也不向他人求助。长此以往,形成了拖延的惯性,机遇和好事也很可能因此拖黄掉。注意力涣散的问题,可以通过静坐、禅坐来修禅定,并培养起记录备忘的好习惯。
另一种情况则是'谜之自信',觉得以自己的能力,最后突击一下总能化险为夷,但这种自信其实是侥幸。何况,很多事我们明明可以做得更好,而不是过关就好。对治这个问题可以修精进、念无常,人命只在呼吸间,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例如修净土的人,有懈怠迹象时,问问自己谁能预知明日,又拿什么保证临终一念能与阿弥陀佛相应,这样思惟,会有几分警醒。

“工作了几年,只有我还是一无所有,未来怎么办,怎么办......”

“没有好的学区房,也摇不进民办,输在起跑线上,都怪我没本事,耽误了孩子的前途,哎!”
“留在北上广,压力山大;转投二三线,发展受限。左右为难,蕉绿!”

焦虑,已经是一种普遍的“心病”。为什么要焦虑,害怕失去拥有的,担心自己无法拥有更多、更好的资源。对于优越条件、优越环境的不舍,对于拥有更好的物质生活的欲望,使我们本能地拒绝接受那些不符合自己想象的现状,焦虑在所难免。
不想那么焦虑,可以修“舍”。有舍,当然会有得。年轻和健康的身体连首富都羡慕,舍掉对快速致富的幻想,未来还有很多可能; 舍掉对名校的执着,学有所长,哪怕只是一门手艺,都有出路;舍掉对北上广的执念,二三线未必不能开花;放下对高昂生活成本的抱怨,看看自己有没有在一线的资源中实际提升过自己的能力。
好事不强求,坏事不逃避,没有什么舍不下的,端正了心态,其实人到了哪里都能过得不错,还有什么值得焦虑的。

“今天他没有给我发的朋友圈点赞,昨天下午打电话也没有接,他是不是另结新欢了.....”

“他们说这些是什么意思,我看就是话里有话......”

“新闻里公布出来的,我才不信,里面肯定有黑幕!”

的确,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确有那种背后插刀的“假朋友”,各个领域里多多少少也存在一些“黑幕”,但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话,最终困住的是自己。

很难信任他人,主要是因为自身缺乏安全感。但是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就如同白昼与黑夜,现实中的光明和黑暗,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我们要做的,不是去阻止这种变化,拼命地抵抗,也不是去抓住什么用来安慰受到挫折和惊吓的自我。对别人好,是我们的布施;被别人欺瞒,是修忍辱的时刻;世间无常变幻,我们修持戒、修口业、修禅定。给自己的心松绑以后,眼里不再有那么多是非,可以活得放松一点,自在一点!

“从小按父母要求长大,想摆脱木偶似的生活,可我也不知道到底要的是什么?”

“不管有钱没钱,反正最后都要死的,做人要及时行乐,人生一场根本没啥意义。”
“就这样退休了,孩子也都工作自立了,我突然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

迷茫,不仅仅是年轻人的问题,退休了,时间一下子多了出来,却发现孩子已经长大自立,也不需要自己过多的关注了,很多人也会感到迷茫。
如果不了解生从何来,生命是没有根的;如果不了解死往何去,生命是没有归宿感的;我们不能糊里糊涂地来,糊里糊涂地走。明了因果轮回,“皈依”三宝,解脱的方向就在那里;勤修善业,永远有事可做,做着做着,你自然更加明确自己这一生的意义。

“有怨报怨,有仇报仇,上次我犯错他小提大做,这次他犯错,我也不会放过的。

“你看,因果不虚吧!那个人对我们那么坏,现在遭到报应了,大快人心!”
“不是我斤斤计较,但我帮过他好几次,现在求他帮忙却这样推三阻四,真是没良心。”

瞋心不一定是对别人发脾气,怨忿、不满、记恨、嫉妒,都是瞋心的“七十二般变化”。对佛法有粗略了解的人,经常提到因果,但这个因果并不适用在别人和自己的相处模式上。别人对我不好是因,我对他不好是果,这样冤冤相报何时了?因果,是每个人自己的因,在自己未来所结的果,而不是我们去如何对待别人的“理由”。

对治瞋心,让自己的心胸宽大起来,可以修慈心。佛弟子总是祈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所以我们可以思惟,对方是因为受到自身的贪瞋痴影响,对我们做出了一些不恰当的行为,那么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肯定不是'消灭对方',而是祈愿对方也能熄灭'贪瞋痴',众生之间再也不要继续这样'互相伤害'的相处模式了。
你愿意改变吗?
一个人的习惯和性格不是偶然得来的
而是过去世的不同行业所导致的
佛法中称为“业力”
也可以看做我们的生命程序
我们编写不同的程序
未来会进入不同的生命轨道
所以要改变命运
要从改变内心的“程序”做起
但是,“知易行难”
性格和习惯不是轻易就能改变的
而佛法就是佛陀找到的方法
现在,就问你
愿不愿意做出改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