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提琴大师聆听笔记四则

 lylla 2020-09-13

       听了海菲斯演奏炫技性的小提琴音乐,其它版本往往就无法在自己的头脑中真正立足。在维尼亚夫斯基、萨拉萨蒂这些人的音乐中,海菲斯这个超越性存在的超越性就完全显明了。但毕竟也有例外,米尔斯坦的录音面对同门无坚不摧的激光武器,也可屹立不摇。

       听他30年代灌录的维尼亚夫斯基《D大调波罗乃兹》,会发现彼时米尔斯坦的揉音效果比20年后更为热烈,音符颗粒之清晰,高速揉音之炽烈,滑指之锐利,同后来EMI发行的唱片相比,是另一种景观(当然不是说后来的演奏中音符颗粒不清晰,而是30年代那种强化的颗粒清晰的迸射感,日后被一种信手拈来所替代)。

       那可怖的速度,种种技巧的轻松,让你感到小提琴家仍有许多可发掘的纵深。恐怕也只有米尔斯坦,才能真正气定神闲地说出:我只是乐意和海菲斯不一样罢了。这种不同日后益发明显。早期录音见Biddulph新砖CD 6。

       小提琴家胡贝尔曼(Bronislaw Huberman)的标志性风格之一,就是在修养深湛,个性超凡的同时,演奏技巧老派而不贴近现代的完美。大师在现场拉出粗糙的声音,甚至出现杂音的情况不少。艺术家的个性强到一个程度,缺点自然在光辉面前隐身,可不时,我也会质疑几乎将缺点视为优点的说法。然而......在胡贝尔曼身上,有时他还真的不管不顾地这么干了。

       同赛尔合作灌录的贝多芬协奏曲,大概是胡贝尔曼最著名的录音。末乐章的第一个插部中,小提琴进入的前两个音根本就是干粝到让人发指,之后的插部主题形象却音质柔韧而有魅力。明明最初那两声就像是直接迸发出杂音一般,整个主题出来,竟能让你感觉这么不管不顾,却又近乎外刚内柔的拉法,真是有风骨,又有魅力。但恐怕,任何一位后辈小提琴家模仿他的拉法,对他们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有自我毁灭的危险。

       听奥伊斯特拉赫与奥伯林的贝多芬奏鸣曲,《春天奏鸣曲》的开头,寥寥几个音就被吸引住。大演奏家就是有这样的魅力,一路被吸引下去,稍稍留心,就发现信息量实在太大了。但一切复归于音乐,又那么有意识地令人意识不到。奥伊斯特拉赫的音色魅力,自然已经广受赞誉,可他运弓的稳定性,对于音量的强弱控制,成就之高其实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那让小提琴家自如表现内心理解的技巧基础,细看会发现壮观如山岳。而当这一切都融入“春天”优美无比的慢乐章的演奏,人们又几曾想到“技巧”这回事?

       好久不听费拉斯(Christian Ferras)的录音,最近重听,才意识到二战后法国小提琴界真是很不幸。蒂博与内弗先后因空难去世,费拉斯这样超级早熟的天才原本早早延续法比学派的薪火(不过内弗不是法比学派),后来竟也不得善终。参照正常的状况,他的艺术生命差不多被缩短了30年,也是一种夭折。呼应同时代的德国钢琴界,隐隐显出某种气数。

       聆听费拉斯他与卡拉扬合作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发现自己好久没听过第二乐章这么感人的演奏了。相对于50年代,小提琴家此时的揉指密度降低了些,整体的风格变得清淡少许。但在某些时刻,他音乐表现的强度或许还是增加了。

       正如勃拉姆斯协奏曲的慢乐章中,处理几段黯然神伤的旋律,费拉斯揉音的幅度不宽,速度也不很快,既不会让你像聆听海菲斯、克莱斯勒时那样,感觉这是小提琴的理想美声,也不像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总伴随着深度和思想性,费拉斯是让听者感受到他奏出一种真切的痛苦。但这样的痛苦之情,又是非常内敛的,他既要告诉你,又不是向你宣泄。

       仔细留心,弓子的控制太妙了,因为短句的表达性极强,小提琴家却又能将其衔接至无懈可击。相对于他拉贝多芬的协奏曲,似是有更强的主观投入,而这样的处理,尽管忠实于作品自身的情感,却多少也是费拉斯本人的内心写照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