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武汉多年,对故乡的记忆,依然清淅如昨。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总是一次又一次地镶进脑海、走入梦中。对于远行的游子来说,故乡便是醉人的酒、浓情的诗!他的好和不好,都同样精彩,无时无刻不牵动着游子的心。 几年前,曾在《楚天都市报》上看到过一则消息,讲的是一群外地来汉的摄制组,工作中,因与武汉当地人的一句地方口语误会而发生矛盾,双方大打出手。 报道中没有明说这句"地方口语"是什么,但我把报纸拿给我的一位曾经在武汉读过书的同事看后,他莞尔一笑,我们几乎不约而同地说出五个字来:个婊子养的!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生活方式;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文化特征。就象东北人的口头禅"那旮跶"、黄陂人常说的"嗯哪嘎"、宜昌人口语中的"你吓(读黑)我哟"等一样,一个地方的民俗语言,是那个地方的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表达习惯和文化积淀,也是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 我无意于要求武汉人去改变这种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活习俗。但是,个人始终固执地认为,像武汉人随口而出的"个婊子养的"、"个斑马养的"、"象你妈的个苕"等这类粗俗的城市俚语,在那些公共场所里,就不应有它的生存土壤。 与时俱进,武汉也要移风易俗。城市在变,武汉人的陋习也应该要改变,特别是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 与之相伴而生的,是武汉的"汉骂",臭名昭著。每当与一些在武汉呆过的朋友同事谈及对武汉的印象时,他们往往会脱口而出:"武汉人骂人太丑了!" 而这"丑",我也确确实实在武汉市见识过几回。 一次是在武汉乘坐公交车,当时车上人很多。两位妇女因为乘车中肢体的摩擦,由开始的相互指责,到后来毫无遮拦的相互谩骂。两个人毫不顾忌周围人的感受,各种不堪入耳的词语从她们滔滔不绝的口中随意蹦出。 我不知道车上的其他人是什么感受,作为一名地道的武汉人,那时,我真的是被她们的汉骂声羞得简直是无地自容! 我也不知道当时车上还有没有其他的外省人,如果他们看了、听了,又该对堂堂的大武汉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和评价? 还有一次,是在汉阳腰路堤附近。当时正在修路,一条窄窄的通道正在翻修,路上摆满了乱七八糟的石头。一名中老年妇女推着自行车从这里经过,可能是嫌这些石头影响了她的出行,妇人一边推着车,一边对着施工的民工们高声谩骂,似若无人。 路肯定不久就要修好,出行的不便也就是暂时的。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必然需要有些人作出牺牲。 民工们没有做声,一旁的我也没有说话,大家都在静静地看着这名妇人丑陋的独角表演。就在妇人泼妇般的骂街声中,妇人的形象尽毁! 武汉的城市形象尽毁!我常喜欢把武汉市跟其他一些省会城市相比。个人认为,武汉是一个市井气息比较浓厚的城市。这不光体现在武汉人的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在少数武汉人的自傲与刻薄里。 有一年,我和单位同事开车到汉正街附近办事,车在公路边还未停稳,立即有一名老年妇女跑上来,要收取停车费。我们看了看,路上既没有施划停车标线,也看不到停车场地的标志牌,而这名妇人身上也无任何标识。 对于公共场地圈地收费的行为,我向来反感。出于职业习惯,我们要求老妇人出示相关公示文件。在反复要求几次,而妇人又拿不出任何东西后,她一看我们是个难缠的主,勃然大怒,用粉笔在我们的车子后保险杠上划了一个白色的骷髅头。 当看到我们的车是外地牌照,嘴里就开始骂骂咧咧:"乡的来的,就是不懂规矩,交不起钱就莫到武汉来……"随即又是一大串的汉骂声。 随行的同事虽然也是一名女警察,但还是被老妇人的这翻举动惊得目瞪口呆,一连串的汉骂声直骂得她面红耳赤。 我连忙将这位同事劝到一边,叫她不要计较。 也许老妇人有她的工作职责,也许她只是暂时未带相关文件资料而不能答复我们,也许本身她这大年纪还在从事这种繁杂的工作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去支持她……但是,老妇人夸张的处理方法和刻薄的语言,还是令人心中老大的不舒服。 特别是她看到我们汽车上的"鄂E"牌照后,带着侮辱的口气称我们"我晓得你们是从宜昌乡下来的",总是不经意间勾起我对小时往事的难忘记忆。 那时,中学毕业后和一群村里的年轻伢到武汉打工,当一身土里土气的我们出现在武汉街头时,总能听到武汉城里人对我们那充满优越感、高傲而又带着轻蔑的称呼:"乡的伢!" 这些话曾经一次又一次地刺痛着少年时那颗自尊而又敏感的心。直到若干年后,始终对当年武汉城里人那种自命不凡而又高高在上的神态心存芥蒂,至今不能释怀。 其实,随着时代的变迁变革和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城乡差距已经越来越小,城里人、乡下人的概念已经变得十分模糊。再说,对生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又岂能是用城市的大小和经济的优劣来衡量的? 还有一次,我在协和医院看病。拿药排队时,因有事临时离开了二、三分钟,当我再次返回站到原队伍中时,背后忽然传来一名男子的吼声:"么样,想跟老子玩插队啊!" 我反复向他解释,但他却是一副不肯相信和不依不饶的样子,并做出一副大干一场的架式! 其实,当时排队的人并不多,我也并不是很着急,再说一前一后也就几分钟的事情,也就不想再和他吵,让他到前面。也许是他没有想到我会这么快就"偃旗息鼓"、树起"免战牌",却又不好意思起来,让我上前。 我没有再理他。"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再说,当时医院的走廊广播里正在舒缓地播放着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呢!退一步,海阔天空、蓝天白云,我可不想让这点小事弄坏我的心情。 我的姐夫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每天早出晚归穿行于宜昌市的大街小巷,辛辛苦苦赚钱养家。有一天,他回来后,气冲冲地对我说:"你们武汉人太坏了!" 我惊讶不已,忙问原因。原来,当天他在跑车时碰到一辆武汉过来的车,因找不到要去的地方,就让他带路,双方谈好40块钱。姐夫的车在前面,那辆车在后面跟着。然而,当快到目的地时,后面的车却迅速扎入滚滚车流中不见踪影。 "就为了不出这40块钱?"直到和我们讲述这件事时,姐夫还是一副忿忿不平的样子,"还开的奥迪呢!武汉人真是太狡猾了!缠不赢,今后见了武汉人弯路,就是屙尿都不朝那个方向!"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它形象地刻画了湖北人的聪明、智慧和精明。但是,这种聪明,如果不用在正道上,就变成了它的反义词:狡猾。几名武汉老乡也许不曾意识到,他们跑掉的是几十元钱,但失去的却是人格、形象、信任、朋友和机会! 上面讲的,也许只是个例,并没有普遍的代表性,所涉及的人和事,也只是少数。然而,它又是我亲身经历和碰到过的,真真切切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也许,正是这极端的"少数","一粒老鼠屎搞坏一锅羹",他们传递着负能量,损毁着家乡的形象,给大武汉抹黑! 其实,动议写这篇文章,心头一直纠结不已,感到难于动笔、不敢动笔!我的同学,我的朋友,我的族人亲戚,大多生活在武汉,遍布于武汉市的各个角落。如果他们看到这些文字,肯定会不服气:凭什么如此抵毁自己的家乡!他们也许要骂我:出去了才几天,就敢自揭家丑? 在生命的过往岁月中,在与武汉一次又一次的交集里,武汉,以他的大城市气魄、大都市情怀,无数次拨动着我的心弦,令我感动。 已经记不清是哪一年,那段时间里,为了生计一直奔波于宜昌武汉两个城市之间。一个冬天,衣着单薄的我,背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走出汉阳火车站,行色匆匆间,一不小心脚下打滑,整个人"扑通"一声重重摔倒在冰雪地面上。 正当我狼狈不堪地准备从地上爬起来时,背后一双手立即伸了过来,将我扶起。随即,耳边响起一位老年妇女的声音:"伢咧,过点细!勒冷的天,多穿点沙!" 待我收拾好东西抬起头时,只看见了妇人的背影。至今,我连她大约多大岁数、长什么模样都不知道。但她那双温暖的手和亲切的嘱咐声,却温暖着我一年又一年,让我珍藏至今…… 还是与前文中那名男子吵架的那一次。给我看病的是一位60多岁的老专家。她的身旁,站满了年轻的实习生,神情对她恭敬而尊重。给我看病时,老人一脸慈祥,和蔼地询问我的病情,来自哪里?平易得如同自己的母亲。 这时,老人的电话铃声忽然响起。她并没有先掏出电话,而是以一种征询的眼光看着我,满怀歉疚地对我说:"对不起,等一下,我接个电话行吗?" 我完全没有想到,一个省城著名医院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竟然对她的病人如此尊重!——在老人的职业理念中,她一定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为病人服务,八小时的工作时间当然是属于病人的。 现在,她占用了病人的时间,理应征得病人同意!这份"卑微"的背后,我却分明感受到武汉文化层人士的知性和儒雅,如沐春风! 今年11月中下旬,我到武汉出差开会。夜晚,沿着宾馆附近的洪山广场散步,置身于大武汉霓虹闪烁的美丽夜色之中,现代都市气息扑面而来。在经过一个红绿灯路口时,我顺着人行横道只顾往前冲。 忽然,感觉不对!扭头一看,发现身后的人群都主动停下了脚步,站在路口等候着人行横道灯变绿后放行。只有我,俨然另类。脸上一红,赶紧往后退。 此时,心中却升腾起无限感慨:在与大武汉城市面貌快速改变、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武汉人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也在不断地成长和提升,正悄然发生着改变! 会议结束后返程。那天因降温下雪,列车大面积晚点。坐在空旷的武昌火车站一楼候车大厅,百无聊赖之中玩起手机。这时,突然看见老家同学群中传来一张中学同学天津发来的照片:武昌——厦门,一看发车时间,正好是今天这个时段,候车地点就在二楼! 我立即在群里发短讯告诉他,我也在一楼候车。天津立即跑下楼来,见了面,既惊讶又兴奋,一阵拥抱和寒暄,并把我们会面的照片发到同学群里。顿时,群里又是一阵热闹,有叫我退票留下来的,有叫我经常回家看看的,有责怪我到武汉不打招呼的。临走时,热情的天津又匆忙跑去买来武汉鸭脖,硬是塞到我的手上…… 其实,每次回武汉,不忍心去打扰他们,除了来去匆匆以及知道他们工作忙外,就是害怕同学朋友相聚醉酒。而同学朋友们的那种武汉人特有的豪爽与热情,却又总是令我一次又一次地长醉不醒! 动车驶出武昌火车站,透过车窗,只见长江水缓缓东流,黄鹤楼巍然屹立,一排排高楼大厦一闪而过。朦胧雨雾中,武汉的背影竟是如此清淅而亲切! 尽管火车晚点,列车上的人却不多。座在我身边的是一位二十来岁的小姑娘,准备返回荆门上班。车开出不久,她就和母亲视频通话。电话的那一头,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母亲,反复叮嘱女儿:天冷了,要穿暖和点、盖厚点、吃饱饭。而这一头的女儿,也在不停地劝导着母亲:要想开点,莫节约,xian(四声)饭xian菜就莫吃了! 此时,车厢里静静的,只有母亲与女儿那纯正的武汉话对话声在车厢里回荡。悠忽间,我的心弦再一次被拨动,似乎又闻到了那浓浓的家乡味道,倍感温暖。 这是武汉的味道,这是家乡的温暖! 本文作者红尘过客授权印象黄陂发布! 关于作者:红尘过客,1972年出生,黄陂蔡店朱家楼子村人。早年外出谋生,现定居宜昌夷陵,就职于夷陵区公安分局。 有风景 有味道 有故事 印象黄陂 品味黄陂 投稿 | 联络:zshp2015@qq.com 掌柜微信(qq同号):230908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