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程竹怀 | 诗人与酒

 印象黄陂 2020-09-13

翻开千年诗卷,酒香扑鼻而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苏东坡是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酒徒。他的诗,他的词,他的散文都有浓浓的酒味。苏东坡性格旷达豪放,超尘脱俗,酒入其口,总会化出豪气冲天的诗句来:“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诗中酒香,酒中情浓。我国是诗的国度,也是酒的故乡。在诗词的王国里飘着浓浓的酒香,在浓浓的酒香里酝酿着浓浓的诗情。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以嗜酒著称的大诗人之一,他的《饮酒》诗,每首都有着诗酒话人生的真意诗酒人生。

借着酒,陶先生为我们赋出了多少的千古绝唱。陶渊明说:“酒中有深味”。他虽然官运不亨通,只作过几天彭泽令,便赋“归去来兮”,回到四壁萧然的家,最初使他感到欣喜的是“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众人皆知李白好酒,“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自称“酒仙”,少年李白,是游走在崇山峻岭之中的一位游侠。与其他仗剑走天涯的游侠不同,李白的剑,是他腰间的那柄酒葫芦。

李白走到哪儿便喝到哪儿,这是他最异于其他人的独特侠风。李白当年奉诏为玄宗写《清平调》时,也是在烂醉之下用水泼醒后完成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一生嗜酒如命,大醉无数,他在给妻子的《寄内》诗中曾说:“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而他在《襄阳行》中更是狂饮:“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在“酒仙”李白写的一千五百首诗文中,提到酒的就多达一百七十余首,可谓是酒气熏天,酒香四溢。其中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情冲天,“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的寂寞无奈,“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的潇洒旷达,“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的痛快淋漓,“对酒两不饮,停觞泪盈巾”的黯淡伤别,“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凄凉悲惨……

白居易也是嗜酒如命,他的一生不仅以狂饮著称,而且也以善酿酒出名。他为官时,分出相当一部分精力去研究酒的酿造。白居易上任一年后,自惭毫无政绩,却为能酿出美酒而沾沾自喜。白居易自称为“醉司马”,不仅诗韵不让李白、杜甫,酒兴更不在其之下。

白居易的诗篇中有关饮酒的高达800首。其中最经典、最雅致的当属《问刘十九》了:“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读着,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屋内绿酒红炉,熏烟袅袅;屋外黑夜白雪,凛冽萧萧;诗人寥寥数笔将这寒夜会友,把酒言欢的温暖场面描绘得雅兴逼人。

白居易一人沉浸在酒色酒香中还不过瘾,据说他还写下了《酒功赞》,并创办了诗酒会“香山九老”,与好友一道赏酒论诗。白居易一生因酒写下了数百首精妙诗篇,这些诗既表明了诗人与酒结下的非同寻常的缘分,同时还揭示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在酒的朦胧与醇香中,白居易或喜或悲或愁或叹的情绪起伏和忧伤国事虑念百姓的赤诚之心赫然映于我们眼前。对于白居易而言,酒可谓“知己”,酒也是他用以讥讽豪族奢华冷酷的“武器”,酒还是他诗情萌发的“催化剂”。

诗人都与酒有缘。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是个醉翁,诗人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记》,从头到尾一直贯穿着一股酒气。无酒不乐,无酒不成文。天乐地乐,山乐水乐,皆因为有酒。

诗人都与酒有缘。20多岁即位,被列为“初唐四杰”之冠的王勃,据说,在他写《腾王阁》七言古诗和《腾王阁序》时,先磨墨数升。继而酣饮,然后拉起被子覆面而睡,醒来后抓起笔来一挥而就,一字不易。

诗酒结缘,美酒流香。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且与诗密不可分,结有不解之缘。古今骚人墨客,在饮酒之余,常喜赋诗吟酒。酒因诗的传播、赞美而增添了无尽的文化内涵;诗因酒的清爽醇美,而字句流香。

遥想当年,被誉为“七绝圣手”的唐代大诗人杜牧,任安徽贵池刺史时,因城西杏花村之黄公广润泉产名酒“杏村大曲”,曾写《清明》一诗赞美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不料这首千古绝唱传开后,另一个杏花村却沾了光。原来山西汾阳杏花村自北魏时就出产有“甘泉佳酿”美称的“汾酒”及“竹叶青酒”,酒质比“杏村大曲”更有名。于是便把名人名作占为己用,广泛宣传,誉满神州。

现代作家刘绍棠在参观山西杏花村汾酒厂后,即兴赋诗:“宝泉佳酿天下闻,车如流水人如云。古今酒家谁最好?众望所归杏花村。红杏枝头春意闹,清明时节柳色新。返老还童须一醉,牛背短笛唱乡音。”诗中酒香芬芳,春色明艳,红杏、翠柳、牧童、竹笛,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酒文化画卷。

诗人与酒,犹如一对意味深长的恋人。酌饮三杯两盏,心走神驰,酒兴大发,诗意酣畅。诗人与酒,血肉相连,生死相恋。诗情与酒意并存,诗人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实天地之神交。“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

“醉仙”、“诗仙”李白“兴酣落笔摇五岳”、“斗酒诗百篇”;曹丕“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姚合“诗成添旧卷,酒尽卧空瓶。”陶潜寄酒为迹,诗里“篇篇有酒”;杨巨源曰:“何事慰朝夕?不逾诗酒情。”

诗人斗酒赋诗,酒酣吟诗。诗人“夜来诗酒兴”,诗酒慰诗人,莫非诗人与酒有缘不曾?为了揭开诗人饮酒之谜底,笔者特意研阅了不少唐诗宋词,掩卷后恍然有所悟,对诗人饮酒之原因作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归纳:

一、借酒消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诗人大多鄙弃功名,鄙弃尘俗:“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他们厌恶达官贵人的车马喧扰,不愿附凤攀龙,苦恨无力改革时弊,只有“举觞酹先酒,为我驱忧愁。”

当然,酒冲愁阵出奇兵,“愁破方知酒有权”也是骗人的鬼话,既然是“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那“美酒三百杯”的大诗仙李白怎么会“举杯消愁愁更愁”呢?秋瑾又为什么“独酒不销忧国泪”呢?

宋代词人李清照一生坎坷漂泊,经历了国破家亡,与夫君赵明诚的生离死别,每每伤感愁苦,总会借酒浇愁,以酒忘情,可借酒浇愁愁更愁,以酒忘情情更幽。一首“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令人黯然神伤;“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充满了叹息哀怨;而“酒意诗情谁与共?”的一声轻问,更是将诗酒相依的情怀写到了极致。

酒酣至夜,苏东坡“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伴酒入诗,是诗人常咏的题材。有时是花前对月,有时是对酒当歌,有时是东篱把酒,有时是曲岸持觞,饮不尽的惆怅,话不完的愁绪,一入酒,几分醉态几分无奈,一饮一孤影,一饮一思量。“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范仲淹《御街行》)……

杜甫的《醉时歌》通篇写一“醉”字,醉酒、醉语、醉态、醉诗。但又是醒时拟醉,醉而益醒,故而令人闻之惨怆。虽然是书赠郑虔,却字里行间渗透诗人的泪血。神情摇曳,读之使人至痛至悲,一股辛酸的酒味扑鼻而至,仿佛看见了子美似醒似醉,忧愤移情于酒。

其实,不醒如何痛楚,如何醉饮;不醉又如何将那一腔不平尽发笔端呢?良辰美景却无人携手,一杯酒后,更是人自伤心水自流。“欲解惆怅还是酒,奈酒至愁又还”。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成了李白诗酒文化的主旋律。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然而酒后仍有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有晏殊“酒醒人散得愁朵多”的惆怅寂寞,也有欧阳修在“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那更是一种在历尽沧桑后的反悟思索。

二、出于高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杜甫流寓梓州,忽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诗人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忧,必为收复失地而喜,你看他喝酒喝得多高兴啊:“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天宝元年,李白在吴筠和贺知章的推荐下,被召开长安,供宦官都而狂喜:“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三、出于“酒逢知己千杯少”、“劝君更尽一杯酒。”

“桂酒徒盈樽,故人不在席”;“欲持一瓢酒,远寄风雨夕”,在如此思念中,一旦有朋自远方来,自有“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之感。在“自此留君醉,相欢得几回”的难得相逢时,何不让我们邀来明月共饮。为了友谊地久天长,“劝君更尽一杯酒。”

四、在政治上失意,便“酌酒以自宽”,酒酣耳热时则容易实现心灵的解脱。

诗人饮酒,大多是对时政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愤懑,这些失意者内心往往充满了“遇”与“不遇”、“作官”与“隐退”、“关心世事”与“忘怀得失”、“忧国忧民”与“国破家亡”的种种矛盾。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盛唐时期的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常常“车旁侧挂一壶酒”,自在苦中行乐,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凄凉悲惨。李白一生好云游四方,求仙学道。少有辅弼帝王、建功立业之志。

一生中经历过两次仕途生涯,但都未受重用,便整日饮酒赋诗,终因狂放的性格而遭放逐,后重病而逝。李白一醉累月轻王侯,诗仙李白在政治上失了意,饮酒也就随之空前放纵起来,仅《李太白全集》一书中涉及到酒的诗歌就有200余首。

酒对诗人而言可以宣泄情感,浇去心中的块垒,起到“移情”之效;酒趋阳刚,让人沉醉超脱出世。陶渊明作为宦门之后,他没有沾到祖上的光,作为没落官僚家族的后人,少时陶渊明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览群书;但因年幼成孤,养成了寡言少语、不贪富贵、不慕虚荣的高洁性格

这种性格影响了他的一生,在他的仕途生涯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让他在短暂的十三年官宦生涯中几进几退。最终还因看透官场的黑暗腐败,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不屑于与他人同流合污,而毅然决然地辞官归隐。

酒是先生人生中最大的慰藉,在他的诗中,你会发现大多数的诗都有酒,即使是全篇没一个“酒”字,你也可以在诗中感受到一股浓浓的醉意,那时先生物我两忘境界的体现。如《饮酒,其一》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立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酒不醉人人自醉。

陶渊明,这位安贫乐道的东晋诗人,辞官归里后,过着躬耕自织的隐居生活的诗人;被尊为田园派诗人的鼻祖和“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父亲陶敏去世前嘱咐陶渊明去投奔好友谢玄,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当陶渊明长大成人后,谢玄因招致当时专权的皇族会稽王司马道子等人的猜忌和攻击,抑郁成疾,溘然长世。

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使诗人顿感自己的报国壮志无处施展,复兴陶氏家族成为泡影。于是,他开始大量饮酒,以酒消愁。从那以后,酒变成了他的知心伙伴,不醉不休,醉后,他就吟诗作赋来排遣苦闷,常年如此,成此癖好。

酒,是陶渊明最好的朋友。在先生隐逸生涯中,就起着不可多得的作用。普通人的饮酒,饮的是一份生活,而先生饮酒则是饮的是一份自然,饮一种人生。回归田园的最初几年,陶渊明过得倒也轻松惬意。他把自己比喻为羁鸟归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每每与一两个可心友人,或“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或“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终日忘情于田园诗酒,真是说不出的逍遥自在。他的许多传世佳作,大都喷涌于这一时期。《饮酒二十首并序》,开创了直接以酒为吟咏对象的先河。他成了中国诗酒文化“喜结良缘”的缔造者。

然而好景不长。五十四岁后,陶渊明的家庭生计日显窘迫,甚至落到不得不“乞食”的地步。因此,酒的来源成了问题。他在《连雨独饮》中记叙:“故老赠余酒”;在《饮酒二十首》中感慨:“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万般无奈时,只好用自己的头巾换酒。有一年重阳节,本是个登高赏菊饮酒的日子,他却苦于无酒,只能独自倘徉于菊花丛中。忽有友人送酒来了,他大喜过望,当即铺排下柴草,与友人席地而坐开怀畅饮,竟至大醉而归。

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诗和酒,是陶渊明人生中的两大慰藉,在先生的贫苦晚年时,他为自己写的挽歌则是:“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陶渊明写《饮酒二十首》诗时,酒喝得不少,家中也经常断酒喝。当他写成十九首诗时,家里的酒坛酒罐又空了好几天。就在这个时候,一天清晨突然听见有人敲门。陶渊明披上衣裳,打开门一看,原来是邻居李老汉,抱着一个酒坛,站在门外。

李老汉说:“我们家大清早刚酿成的酒,我想让你尝个鲜,就赶紧给你送来了!”陶渊明一看送酒来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地说:“我几天不吃饭不觉饿,可是这几天没喝酒,简直渴得要死!”“我还不知道你!”李老汉说,“就算渴死了,也要当酒鬼”。

两个人朗朗地笑起来。进到屋里,陶渊明急不可待地倒出一海碗酒,浅黄色的酒液散发着迷人的酒香,叫人垂涎三尺。因为是刚酿成的酒,没有经过滤,酒面上漂浮着一些酒糟,像一些白蚂蚁。

陶渊明去找漉酒巾,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一挠头,想起头上缠的葛巾,蒙在一只空碗上,把另一碗浑酒倒在葛巾上。他掸了掸葛巾上的酒糟,重新把葛巾围到头上,头上的葛巾也飘逸着迷人的酒香,这股酒香,通过鼻子,一直钻到陶渊明的肺腑里。

在魏晋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在儒学衰微,道学玄学兴盛,门阀士族垄断高官权位的现实面前,陶渊明作为一个没落的庶族寒士,他的政治理想注定无法实现。在多年的宦海浮沉之后,他的思想追求发生了质的改变,最终选择了“守拙归园田”的自然理想,陪伴他实现这一精神追求的正是酒。“清琴横床,浊酒半壶”。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对陶诗额评价极高——“渊明的诗全是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而使人忘其为艺术。”陶诗能达到如此境界,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一生的经历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与他淡漠名利,喜欢酒的本性有关;酒是陶渊明性格和人生的代言,陶渊明的一生因为酒充实了许多,自然了许多,超脱了许多。

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逃禄而归耕”,“斗酒散襟颜”。他饮酒、采菊看来很潇洒,其实内心沉痛异常:“欲言无予和,挥杯欢孤影。”古代许多大诗人的名篇绝句,其间流露出的追求自由、忘却生死、丢却利禄荣辱后的豪放,便深刻显露出酒精髓。酒酣耳热时则容易实现心灵的解脱、精神的超越。

诗人饮酒并非无缘无故。“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白居易“食饱心自苦,酒酣气益振。”他们饮酒是为了提神、振气。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那是由于生活穷困所迫。

“将军玉帐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这是悠闲地饮。“青山旧路在,白首醉还乡”、“浊酒一杯家万里”这是在借酒抒发“辞家见月两回圆”的浓浓乡情。“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是诗人在借酒抒发豪情时留下的深沉慨叹。

“浮名浮利过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诗人斗酒是对浮名浮利的藐视。“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联句每言松竹意,停杯多说古今人”,这是诗人斗酒言志。由此观之,诗人饮酒,其实不醉,他们只是“寄酒为迹”,直抒胸中天!

本文作者程竹怀授权印象黄陂发布

关于作者  程竹怀,《人文前川》杂志社副主编,《木兰文化报》执行主编,湖北省作协会员,黄陂区作协理事,黄陂区百优班主任,黄陂区前川二小教科室主任,武汉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国家教育部主办的《创新作文》杂志社特约编辑,《北湖文苑》执行主编,黄陂区木兰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黄陂区“二程”文化研究会理事,黄陂区中小学生“盘龙根,海峡情”作文大赛评委,曾被教育局评为“黄陂区优秀教师”。由长江出版社出版一部程竹怀论文集《教法学法大视野》。2016年12月22日,黄陂电视台在“黄陂人咵黄陂事”节目中播出了程竹怀最美家风电视专题片《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