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黎世炎 潘安兴 | 一个银元也不能给——杨学诚烈士家乡探访录

 印象黄陂 2020-09-13

多年以前就听说过杨学诚这位杰出的学生运动领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名,他的事迹在武汉各大报刊新闻媒体都作了相关宣传报道。

走进烈士的心灵世界,走进他的家乡,聆听这片土地上父老乡亲的故事传说,是我们盼望已久的夙愿。掌握第一手资料,让人物鲜活在今天的世界,感动今天,开创未来,是我们采访的初衷。

一位世代贫穷的农家子弟,靠勤工俭学,以优异成绩考取清华大学。因日寇猖狂入侵中国,作为一名极具爱国思想的热血青年,他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参加过“一二·九”学习运动,营救过蒋南翔、姚依林。

1937年随刘少奇、彭真赴延安参加白区党代会,毛泽东《关于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指明他前进的道路。1938年任鄂中特委书记,与陶铸一起主办汤池集训班。

1939年任鄂中省委组织部代理书记,鄂豫边区行政公署副主席,党团书记,后因劳累过度,患肺结核于1944年去世,一颗闪亮的明星突然陨落,在短短29年的生命里,写下了不屈奋斗的传奇篇章。

杨学诚像

杨学诚这位诞生在黄陂研子杨保益湾的大别山骄子,当年曾任新四军第五师鄂皖兵团指挥部政治委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抗日英烈。这样一位共产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是怎么赢得家乡人的景仰?

如同麦加朝圣,我们探访的是红色之旅。驱车神驰在木兰山尾部,将跨梳研的长虹卧波时,由生敬佩,停车下桥一掬清流,欲涤一路纤尘,品体恒沙的神圣。

车到湾前,一片寂寥。满湾的老屋都不见了,清一色的现代钢筋水泥建筑,给人隔世的感觉。碰到杨荣华老人,说明欲寻杨学诚故居的来意。带病的他,热忱将我们带到广场。在日晴天朗的中午,六七个老人坐在屋前晒太阳。听说我们来是采访杨学诚的,便招呼我们落座。

其中有一位新五师老战士杨延庆老人,现龄94岁,曾参加中原突围,1948年整编到解放军42军序列;1950年由东北同化出发,投身抗美援朝的五次战役,被美军投放的瓦斯弹中毒退役下来,回家种田,过着普通农民的日子,身体却很硬朗扎实。

老人曾追随杨学诚多年,从事过警卫工作。他深情回忆道:杨学诚拼命工作,在云梦、应城、安陆、孝感从事抗日宣传动员。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是,在云梦召开两万人的抗日动员大会上,人们汇集大会广场,杨学诚作主题报告,人山人海竟鸦雀无声,他不用稿子侃侃道来,深入浅出,语言通俗,讲出老百姓心里话,激起阵阵雷鸣般的掌声,让听众着迷,久久不愿离去。为什么有如此感召力,吸引力?

“一个银元也不能给”,这是杨学诚对家人说出的铿锵有力的一句话。也许我们能从这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中找到答案,这也是对他感召力最经典的诠释。

滠水河

1942年初春,学诚同志率领一个警卫排路过家乡,这时已是中午时分,当部队行至滠水河畔的小山丘上,他眺望自己的小山村——杨保益湾,但未见炊烟袅袅。心中暗想,是不是敌人在此骚扰?命令警卫排刘排长前去侦察。

不时,刘排长回来报告,村中静悄悄,没有杂人。于是吩咐刘排长派一班人马站岗放哨,随后带两匹马和随行人员悄悄进村。

学诚家住湾中间,门口有一柳树。来到家门口后他命人把两匹马拴在柳树上,让他们在屋前警戒。家中大门掩闭着,他小心推开门,只见天井前面堂屋没有一人,于是便喊“老娘!老娘!”这时只听见老娘住房中有呻吟之声,他急忙推开房门。

进入房间后,发现母亲睁着双眼躺在床上。母亲见到儿回来,硬撑着身体,手指外头,又指着嘴,但是半天也说不出话来。学诚意会,立刻到厨房舀了一瓢清水送到母亲身边。喝后,母亲慢慢言道:“我们湾正在闹春荒,青黄不接,断粮,乡亲们都在四处挖野菜,剥树皮,你的弟弟妹妹在木兰山脚下挖野菜去了。”

正在说时,听到外面有响动,原来是弟、妹提着装满野菜的篮子回到家。见到有新四军的部队在家门,又有两匹战马,驮着两麻袋东西。小弟上前一摸麻袋,硬梆梆的,立刻知道是银元。于是脸上露出笑容,向小妹急说:“哈!这下可好了,哥哥带来这么多银元,只要给一块,春荒就可以渡过了。”

学诚在里屋听到了弟弟、妹妹的谈话,连忙出来将他们两人拉进母亲的房里,“这是地下工作者冒着敌人的残酷镇压,流血流汗,在枪口下为革命筹集的资金,是要送到我们大悟革命山区战友们那儿去的,那里也是缺医少药,急待着这笔钱给根据地的战友们解燃眉之急,因此一块银元也不能动!”

这时,母亲强忍着饥饿披衣下床,拉着学诚双手说:“儿啊!春荒很快就过去了,我们这点苦不算什么;这钱我们不能要,也不会要,这是前方抗日同胞们冒着生命危险,从敌人枪口下弄出来的,每块银元上都沾着他们的鲜血啊!”母亲深明大义一段话,感动得学诚和弟、妹热泪盈眶,心潮澎湃。

学诚双膝跪地,“老娘,孩儿不孝了,等打败了日寇,我们会有好日子的!”母亲和弟、妹急忙将学诚扶起,说道:“你们赶快走,乡亲们马上回来,他们都饿疯了,如果遇到他们,你们是无法脱身的。而且部队正等着这笔资金,一块也不能少哇!”听完母亲一番话,学诚抹干眼泪,招呼部队,撤离了小山村,迈开大步,向大悟山革命根据地行进。

两笔者采访杨延庆老人

这只是杨学诚众多感人故事中的一则。虽然故事不是惊天动地,但却感人肺腑,留给我们思绪万千。公私位置,利义权衡,摆得是何等端正,态度是如此鲜明!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就是告诉我们要继承先烈的遗志,把他们的光辉事业传承下去。

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但是他们这种大公无私的风格依然让人感动不已。他的母亲王幺婆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活到80多岁仍然自食其力,从来不向政府伸手;他的亲人们更是上行下效,诠释高风亮节的居功不受。

为了弘扬先烈的革命精神,加强国民爱国主义教育,黄陂区委、区政府和文物部门在杨保益村靠近木兰山脚下,重新修建约200平方米的杨学诚烈士陵园。

杨学诚的侄媳乐桂清带着我们,在蜿蜒的小路上七弯八转,忽然一块高大的纪念碑耸入我们的眼帘,上书“杨学诚烈士墓”。在青山环抱中,杨学诚和他的亲人们长眠于此。同时还在湾中开辟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都有广大干部群众、孩子们献花宣誓,以示对他们的崇拜,这给笔者留下了难忘的一页。

什么是永恒的青春,那就是高尚的人格魅力,与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时,不带任何私心杂念,不为少数人谋利,才是能呼风唤雨的力量。

杨学诚烈士墓

杨学诚烈士从勤工俭学到北京上大学,尔后投身革命运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千锤百炼,终成一名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这是我们当代青年人应该思考的一个课题。我们两笔者挖掘梳理杨学诚的革命事迹,其目的就是让后人知道,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共产党人。

我们想起毛泽东关于老虎的论述:一切革命者都是真老虎,他们都处在上升时期,为人民翻身解放,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摧枯拉朽,无私才能做到这样。君不见党内那些大行贪污腐败之道的大老虎如今无不是轰倒坍塌?这才是共产党人的正气,这就是因果。

中国古代圣贤的思想“垂衣裳而天下治”的哲学,又何尝不是在杨学诚们身上闪光呢!从我做起,以我为榜样,自齐意识,严格自律,杜绝失范。“文章千古事,功名一瞬间”,让人格光芒闪烁,实践永恒,这才是不朽。

生命短暂。一个人能将自己善行善举传为佳话,列入课读,那将是一部传世佳构。精神不朽,品格不朽!

本文作者黎世炎  潘安兴授权印象黄陂发布

关于作者

黎世炎 1938年12月22日(冬至)生人。一位退休老文化工作者,祖籍湖南长沙,生于陕西宝鸡。在黄陂生活工作已有40余年,走遍了黄陂的山山水水,钟情陂邑一草一木,用心写出了《城市的记忆——及黄陂古城古寨遗址和传说故事》《守住黄陂老房子》两本书。我虽不是黄陂人,但我已黄陂化了。

我不是作家,是大地的草根。我的格言——久住它乡是故乡。

潘安兴 自号木兰山樵,1949年10月11日出生。湖北黄陂人。当年老三届,经历知青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招聘政府机关工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武汉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中华大家庭赋》。作品曾获全国《钰山赋》二等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