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牛人们的秘密:隐性知识,以及获取隐性知识的方法

 qyphhh 2020-09-13

19世纪30年代,年轻的发明家亨利·贝塞麦偶尔得知用来装饰画作的金粉售价非常的昂贵,每一磅(约合453克)卖到5英镑多。

可能大家对于当时英镑的购买力没有多少概念,1830年的时候,曼彻斯特-利物浦的铁路运输总收入是48万英镑(客运+货运).考虑到当时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收尾阶段,而曼-利铁路几乎穿越了整个英国主要工业区,一年的总收入才48万英镑,利润恐怕要远远低于这个数。再就是《简爱》中,简爱做家庭教师的年薪是30英镑,我想大家对于这个数字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概念了。

他买了一罐拿回家检验,发现所谓的金粉,成分都是铜,而不是金。也就是把铜,经过特定的工艺,加工成极细微的颗粒,就能形成”金粉“的视觉感受。这些“金粉”因为当时欧洲的油画、壁画、建筑装饰中应用非常的广泛,销量非常好。

之所以“金粉“的价格很高,是因为不是那么好加工,当时英国的这种金粉都来自于德国纽伦堡,其他地方没有能够生产的。

接下来,贝塞麦去大英博物馆查了很多资料,发现了一本《工艺全书》,他在书里找到了生产方法,不过全部是手工操作,他基本可以断定,这就是纽伦堡生产的工艺和方法。

当时昂贵的价格,让纽伦堡的工匠们有足够丰厚的利润空间去坚持手工操作。贝塞麦的办法是设计一套可以用机器生产的工艺,一个是降低成本,再就是品质会更好。经过几个月的研究,贝塞麦设计出了流水线的工艺。

更重要的是他接下来的操作:

首先,不申请专利

其次,不购买成套设备,而是从不同的地方购买零部件,然后自己组装,这样别人就很难通过他购买设备的记录来找到他生产工艺的线索。

他又在后续的生产环节设置了很多保密的办法和措施,比如车间只有一个入口,没有窗户,设备在三个房间分别放置,流水线尽量自动化,把使用人数降到最低,就是为了减少泄密的可能性,了解整个工艺和设备的只有贝塞麦和他信得过的三个亲戚。

后来,贝塞麦生产出来的金粉,销售价格只有原来的四十分之一,但是这足以让他赚的盆满钵满,他用这种方法把生产工艺保密了40年。

顺便说一句,被称为钢铁时代的里程碑的转炉炼钢法也是贝塞麦发明的,他一生有140多项重要的发明。

那些牛人们的秘密:隐性知识,以及获取隐性知识的方法

前几天,一个朋友通过颜炳罡老师找我,说想向我请教几个问题。

后来一问才知道,是他看到了5年前一家媒体对我的专访,主要讲的是,新媒体上如何做传统文化的传播。

其实,到现在,我的方法论也没变,我们的经典可谓是汗牛充栋,数不胜数,如果说把现代的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比喻成大厨,那我们的经典给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食材,我们可以用这些食材做出更为丰富的各色菜肴,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互联网上,传统文化类的内容,形式、方式、作品都很单一,而且,吃起来还不那么的好吃呢?

简单点说,就是我们缺少高水平的大厨,也就是了解大众的口味,同样又能对我们的经典做出符合时代需求的解读,难点就在于和我们的生活、工作结合起来。因为我们经典产生的环境和我们当下的生活相去甚远。这其中最重要的是阅读社会的能力,也就是能够清晰的知道我们现代的社会需要什么,社会的情绪又是什么状态。很欣慰,这几年我前后带出来了差不多30位这方面的同事,现在经常能在各个平台看到他们的文章,这种感觉很好。

我也把这些方法,原原本本的教给过很多朋友,但是,绝大部分人做不来,我也跟他们说过,我介绍的方法主要是启发你的思路,而不是照着做就行了。其实,我那些同事,我也是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经历、阅历等等,给他们设计了一些能够符合他们的状态的模式。

为什么我们经常学习别人的经验,特别是被一些人称为干货的东西的时候,听的时候很兴奋,但是一上手,我们发现自己根本用不起来?

我是一个比较喜欢分享的人,总是喜欢把自己的经验原原本本的分享给大家,我一般也都会提前说明,我希望我的经验和思考的方式能够给大家有所启发,但是这些东西不是什么人都能用起来的。因为能够分享出来的,能够说清楚的,都属于显性知识,而有些是有些人不愿意讲的,有些是讲不清楚的,属于隐性知识

就像上边的比喻,有些大厨即使把所有的配方都告诉你,你可能也很难掌握炒菜过程中的最隐秘,也是高水平的大厨之所以水平高的所在,就是火候,这个有些时候说不清楚,有些属于大厨看家吃饭的本事,不愿意告诉你,即使告诉了你,没有长时间的训练、摸索,你也很难真正的掌握。

很多人喜欢学习一些成功人士的经验,我不反对看一些成功人士的传记,如果你能够从中汲取精神能量的话,很好,但是,如果你想拿他们的经验直接来复制,那就是刻舟求剑了,再就是,那些隐性的知识基本没有人愿意告诉你。而隐性知识才是高手们的核心机密

斯坦福大学的航空工程专家沃尔特·文森蒂,把知识分为两类,一类叫描述性知识,另外一类叫规定性知识。描述性知识,顾名思义,就是描述事物本来面目的知识,比如物理、化学就是描述物质的内在属性,属于这一类。而规定性知识,就是指实现某种规定或者标准所需要的知识,比如想做好一道菜,应该有的选料、工序、火候等等,这些属于规定性知识。

有些知识是显性的,也有隐性的知识,很多规定性知识,其实就属于隐秘性知识。

很多人看中医,总会觉得很多中医说的云里雾里,自己听的稀里糊涂的,一个原因是中医的话语体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用了很多障眼法来保护自己的核心机密,也就是那些隐性知识。

估计很多人一想到,如果自己掌握了这种隐性知识,首先就是申请专利。但是,专利是要求你必须以公开性作为前提的,专利的内容,我们基本都是能够在专利文件中检索到的。现代社会的版权保护,决定了,你如果要使用专利内容,就必须缴纳授权费,这是要靠整个社会的法治、信息采集、处理等等配合的结果,在没有专利的保护机制之前,很少有人会公布自己的隐性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保护。即使有了专利保护的法律和机制,有些人还是会选择不申请专利,原因是专利有期限,专利被仿冒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上边贝塞麦的例子就是这样,我们历史上很多绝密的配方也都是这么保护的。

我们现在很多人很喜欢”干货“,其实,讲出来的”干货“,有些是包装出来的,有些是如实相告的,虽然极少,但是,”干货思维“可能本身就会导致很多问题,就像历史上那些成功者的经验一样,”干货“挤掉水分的同时,很可能也挤掉了前提、假设,这些经验可以应用的环境,还有产生这种”干货“的思维。

这里,我并不是说学习前人的经验没有用,而是说,学习经验,很重要的一个前提是,你要明白这些经验适用的条件,而不是照搬照学,同样,学习也有方法,需要我们自己思维的参与和介入,有些还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训练才能掌握。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的老师,同时听课、资质差不多的学生,学出来的成绩可能有天壤之别的原因。

那掌握或者说形成自己的隐性知识有没有好的办法呢?

我可以给大家分享一点我自己的经验。曾经为了给一家企业做一个项目的概念规划方案,项目是关于电影行业的,我们都会感觉自己也经常看电影,这个行业除了明星、票房、故事,也没什么新鲜的东西。

不过,当时是一个领导临时安排的工作,只有三天时间,这三天,我看了接近20本专业的电影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书籍,其实,我就是要建立起对于一个行业的整体概念,办法就是捋出电影产业的产业链,并对各个环节的行业权重做好权衡,然后再根据投资者的情况,还有其他一些资源情况,进行搭积木,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并掌握这个行业最核心的资源。为了避嫌,我就不说具体的项目名字了,不过,这应该是近几年最成功的电影产业项目了。

我说这个的目的就是说:我们要快速的能够对我们要做的事情建立起一个有形的、可靠的架构,然后找到整个架构中,那些真正重要、核心的环节,那接下来该做什么呢?

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找到那些具备高复用性的能力模块,其实,就是你可以用这种方法快速的、高效的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和能力。

获取隐性知识的途径基本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直接获得。比如说一些祖传的秘方,比如说从一些至亲好友那直接获得的经验。

第二种:自己研究所得。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不断积累,不断的试错,获得的配方、工艺方法、或者是一些可以低成本快速大量稳定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

第三种:招揽能够拥有这些方法的人,为我所用。有些时候,并不是必须我们自己去掌握所有的能力,而是要找到那些具备这样的能力的人,为我所用。

第二种和第三种,都需要有机构化思维,需要你能快速的对你要做的事情,当成一个系统来看待,并把整个系统合理的划分成不同的子系统或者说模块,找到真正核心,或者说能够发挥自己优势的环节,作为切入点,这个不一定会让你马上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隐性知识,但是,这将会极大的降低你摸索的时间,提高效率,同时高可复用性的能力模块,很可能就是你看家吃饭的核心本领。

很多时候,这种能力,需要你能够真正的深入到这个领域中去,在你找到的核心环节多看、多思考、多磨练,才能够找到。不过,这个时间,可能比我们很多人预想的时间要少得多,有时候,你真的能在一个领域,保持全身心的投入,在最重要的核心能力上反复的磨练,这种有效积累,可能有一两年就能有很大的成效。但是,我们很多人没有这个耐心,我们总是想直接拿到一个秘方,如果不是祖传的,不是可以快速买到的,那就安心的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在关键环节上下足功夫。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买技术、买配方,并不丢人,能用钱解决,快速掌握也是提高效率非常好的一种方式。

那些牛人们的秘密:隐性知识,以及获取隐性知识的方法

我们今天来分享一段《庄子》里的内容:

《庄子·天道》: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 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 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 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 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臣不 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这里的桓公到底是不是齐桓公,争论不少,其实,对于我们而言,没有太大的意义。而且,这本身就是一则寓言。除了是搞学术,我们就当他是齐桓公也罢。

简单的讲一下这个故事吧:

轮扁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匠人,这个场景是,齐桓公在堂上专心致志的读书,在堂下做轮子的轮扁,兴许是干活干累了,放下凿子,问了齐桓公一个问题:敢问您读的是什么?

齐桓公回答说:当然是圣人的话。

轮扁:那圣人还在吗?

齐桓公说:圣人已经死了。

轮扁:你读的都是古人的糟粕而已。

齐桓公很生气:寡人读书,你一个匠人都敢妄自非议。你说说,如果说得通也就罢了,说不通,我就要你的命。

轮扁倒是不慌不忙:我从小就只会做轮子,做工匠,那我就用我的经验来说说吧。轮辎要打卯眼,逗插辐条。卯眼大了一丝,辐条敲插入内,暂时牢固,日久松动,便会脱落。卯眼小了一毫,辐条敲插不入,强迫打入,轮辋裂缝。日久会破。必须丝毫不差,大小正好。要做到这点,不但凭手艺,还得用心思。最关键的技巧,心头明白,口头说不清楚。俺没法传授给儿子,儿子也没法学到手。所以俺七十岁啦还在这里斫车轮,找不到接班人。古人死了,没法传授的东西也跟着他进了棺材。留给后人的书,你正在读的这一捆竹简,依俺的经验看,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这里轮扁用他的亲身经验说明了一个问题。当然,他更多的是从技艺的传承的角度来说的,工匠们技艺的传承有他的特殊性,当然,也有共性,就是有时候最关键的东西,很难用语言说明白,因为一旦用语言的时候,就容易陷入语言本身的局限性。而且,有时候字义本身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发生了变化,读起来会更难,我们现在读我们自己的经典,可能最容易碰到的就是这个问题,就是用现代的语义去理解古代的表述。这样的理解很容易出问题。

总结一下,知识本身,一旦被公开成普遍性的知识,也就是上边说到的显性的知识,并不值钱,而真正值钱的,是把这些显性知识整合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隐性知识。

简单点说,知识本身并不是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那些驾驭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比隐性知识更重要的是你获取自己的隐性知识的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