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共和国之罗马高卢战争3 (4)公元前55年 在公元前58―56年的远征中,恺撒虽几乎征服了整个高卢地区,但一方面,被征服的地区并不甘心被征服,他们时时在寻找机会重新争取自由,并力图争取莱茵河东岸的日耳曼人的支持,日耳曼人也想渡过莱茵河进行掠夺;另一方面,恺撒和他的士兵,乃至罗马奴隶主,也并不满足于已经征服的地区,他们的贪婪之心是没有止境的,他们也想东渡莱茵河,到日耳曼人的地区去,西渡大西洋到不列颠去。因此,公元前55年,恺撒找了个借口,东渡莱茵河,挑起了同日耳曼人的战争。 恺撒的借口是,乌西彼得斯人和登克德里人这两个日耳曼部落,因受苏威皮人的侵扰,不能耕作,便大批越过莱茵河,到了高卢地区。苏威皮人是日尔曼人中最大、最骁勇善战的一族,他们不吃粮食,而以肉类和乳品为生,以兽皮为衣,他们希望自己的国土周围有一大圈荒地。据说他们有一面的边境竟长达600罗里土地是断绝人烟的。他们把人口众多、力量强大的另一个日尔曼部落乌皮人也变成了自己的属国。因此,乌西彼得斯人和登克德里人对苏威皮人的侵扰毫无办法,只好渡过莱茵河到高卢来寻求生存之地。他们所到的地方是门比奈人居住的地方,河流两岸都有他们的田地,房宅和村落。这些门比奈人看到涌来这么多日耳曼人,就撤出了莱茵河东岸的房舍,在河西布置了岗哨,以防止日耳曼人过河。日耳曼人用尽了各种办法却不得渡,便假装退回自己原来的老家去。但在赶了3天的路程后,又突然掉过头来,他们的骑兵在一夜之间赶了回来,一举袭击了毫无防备的门比奈人,杀了他们的人,抢了他们的船,占据了他们在两岸的房舍和田园,用门比奈人的粮食供养自己。 恺撒就借此要讨伐日耳曼人。正在此时,关于高卢人和日耳曼人进行谈判的消息也传到恺撒耳中。因此,恺撒提早结束了冬休,开始了对日耳曼人的战争。 他先把高卢各族头目召来,向他们宣布了攻打乌西彼得斯人和登克德里人的计划,并要他们派出骑兵来支持他们进行战争。 日耳曼人派使者到恺撒这里来说,日耳曼人决不先动手攻击罗马人,但在遭到攻击时也决不会拒绝一战。日耳曼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是:不论是谁来侵犯,应该还击而不应该求饶。他们还说,他们来此并非本愿,而是被逐出本土的,希望罗马人允许他们居住在被他们占据的土地上,或为他们指定一块移居地,他们愿与罗马人友好。但恺撒说,只要他们留在高卢,就不会有友谊。因为这里已没有空闲的土地。恺撒让他们到乌比伊人的土地上去居住。 使者希望恺撒宽限3日,再作答复;在此3日之内恺撒的军队不要再向前推进,恺撒认为日尔曼人是在耍手腕,因此未予答应,继续向前推进,直到离日耳曼人营地只有18公里的地方。日耳曼人请求恺撒不要再前进,但恺撒说,他的军队要取水,还需前进一点,并保证打前锋的骑兵不会挑起战争。 但就在当天,大约800名日耳曼骑兵同恺撒的5000名高卢骑兵发生了战斗。第二天,一个庞大的日耳曼人的使团来到恺撒营地,请求宽恕。恺撒不予回答,却下令把他们全部抓起来,并率军立刻前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击了毫无准备、没有领袖的日耳曼人。日耳曼人手足无措,连匆匆考虑一下对策或拿起武器来的机会都没有。罗马人冲入惊慌失措的日耳曼营寨时,只有少数人进行抵抗,其余的人,包括妇女和孩子则四散奔逃。 正在抵抗的日耳曼人听到后面的嘈杂声,又看到自己人被杀,便仍下了武器,丢下旗帜,一起逃出营寨。当他们逃到莫塞河与莱茵河汇合处时,许多人已被杀掉,余下的觉得逃生无望,便跳进激流。由于恐怖、疲乏和河水的冲击,他们全被淹死。罗马人一个未死,伤者也少。罗马人安然度过了这场巨大的战争恐怖。 恺撒还不以此为满足,他还要到日耳曼人的土地上去显示罗马人的、实际上也是他的军队的强大威力,于是他准备渡过莱茵河。如何过河?坐船摆渡,恺撒认为这既不安全,“也与自己和罗马人民的尊严不相称”。他决定在这宽阔而又急又深的莱茵河上架起一座桥,从桥上过去。 在《高卢战记》中,恺撒详细地记载了建桥的经过:“虽然要在这样宽阔、而且又急又深的河上造一座桥是件极为困难的事,但他(恺撒)认为还是应该作这样一番努力,否则就索性不把军队带过去,他决定按照下列方式建造桥梁:把许多粗各一罗尺半的木柱每两根连在一起,中间相距两罗尺,下端从根部起稍稍削尖,量好正跟河底的深度相当,利用机械的力量把它们送到河中立住后,再用打桩锤把它们打入河底,却不像木桩那样垂直地立着,而是倾斜着俯向河水顺流的一方。面对着这一对对柱脚,又在下游方向距离它们约四十罗尺的地方,另外树立起同样成对柱脚,也同样紧紧地连在一起,只是倾斜的方向是逆着水力与激流的。每一对这种柱脚紧紧地连起时空出来的二罗尺空档中,都插入一根长梁。在他们的外档,还有两根斜撑,一里一外地从顶端把它们撑开。这样,由于它们撑开着,而且又相反地夹紧,因此这些工程异常牢固,水流和冲击的力量愈大,柱脚相夹就愈紧,这些长梁上面又都直交地铺上木材,连在一起,再加上木条和编结好的木栅。除此之外,桥梁面向下游的一方水中,还斜着插入了木桩,像一堵护墙似的紧凑地配合着整个工程,以抵抗水流的冲力。在桥梁上流不远处,也修筑了同样的工程……”。全部工程,在木材开始采集以后的十天之内完成了,军队被带了过去。但是恺撒在莱茵河东岸只呆了18天,他在认为完成他的显示力量的目的之后,便回到了西岸,并拆毁了桥梁。 恺撒对不列颠进行了两次征讨。第一次在公元前55年秋天;第二次是在次年,即公元前54年进行的。 恺撒为什么要横渡英吉利海峡远征不列颠?他自己说是“因为他发现差不多在所有的高卢战争中间,都有从那边来给我们的敌人(即高卢人)的支援”。也就是说是为了巩固他对高卢的征服战果,并惩罚不列颠人对高卢人的支援。其实,他还有别的目的,这就是垂涎于不列颠的财富,因为不列颠富有金、银、铜、锡、铁等矿藏,以及富产粮食和牲畜。此外,还有越过莱茵河的同样目的:显示恺撒和罗马人的武力。 第一次远征时,恺撒只用了两个军团,这实质上是一次试探性的远征。因为,对罗马人来说,不列颠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还是一个谜。所以,这一次恺撒抱定的目的是,“只要登上那个岛,观察一下那边的居民,了解一下他们的地区、口岸和登陆地点,对他(恺撒)也有莫大的用处……”。当时恺撒也知道,要真正征服不列颠,两个军团显然是不够的。 为了这次远征,恺撒先派了一名军官去进行实地考察。但这名军官根本没敢登陆不列颠,而只是在船上看了看便返回高卢了。 接着,恺撒集中了80艘运输船,选了一个适于航行的晴朗天气横渡英吉利海峡,开始了对不列颠的第一次远征。 不列颠人严阵以待。当恺撒的船只到达登陆点时,那里所有的山上都布满了武装的人,他们从高处往下掷矛枪,几乎可以达于海边。恺撒试图改变登陆地点,也被土著居民识破。当他们到达新的登陆地点时,土著居民的骑兵、战车兵等也跟了过来。只是经过激烈的战斗后,恺撒的军队才登上了陆地。但由于没有骑兵,所以没敢追击敌人很远。 不列颠人提出求和,答应交出人质,并执行恺撒所命令的一切,由于风暴袭击,恺撒的战船和运输船受到很大的破坏,又无骑兵,粮食储存地也被毁,因而不敢久留,便接受了求和。恺撒命令赶快修理船只,以防不测。果然,不列颠人利用有利的形势,攻击了恺撒派出去征集食品的第7军团。进攻虽被打退,但危险依然很大,因此恺撒还是匆匆地离开了这个不友好的岛屿,返回了高卢。 虽然这次远征并未取得什么积极成果,罗马元老院却决定为此举行一次为期20天的感恩祈祷;甚至像西塞罗和卡图努斯这样一些恺撒的政敌都对此远征表示欢迎。所以,恺撒对不列颠的远征,反映了罗马奴隶主的要求。 (5)公元前54年 恺撒对不列颠的第二次远征是在公元前54年进行的。他率领800只船只组成的舰队和5个军团渡过海峡。在远征时,他把对罗马人表示忠诚的高卢领袖留在高卢,而把一些敌视罗马人的高卢领袖人物作为人质带在身边,以防他们在后方捣乱。过去同恺撒闹过矛盾的爱杜依贵族杜姆诺里克斯不想参加远征,并鼓动其他高卢贵族也不参加。当恺撒在等待了好几个月后,终于等到一个好天气而下令起锚出发时,杜姆诺里克斯和他手下的一批人擅自离开了营地。这惹恼了恺撒,他派出一队骑兵去追赶,并说如他抵抗便杀死他。杜姆诺里克斯表示他是“自由国家的自由人”,进行了反抗,因而被杀。 第二次远征不列颠时登陆比较顺利,没遇到什么抵抗。原来,庞大的罗马舰队(有800艘船)把当地人吓跑了。但很快,不列颠人就集合起了一支人数众多的军队,拥有强大实力和富有经验的卡西维劳努斯被拥立为统帅。 不列颠人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是,由于内部分裂,给了恺撒可乘之机,使抵抗遭到失败。罗马人一直打过了泰晤士河。卡西维劳努斯只好同罗马人谈判,交出人质,并答应交纳贡赋。 由于担心高卢会发生起义,因此恺撒只好满足于这个成果,下令自己的军队带着大批俘虏回到高卢。 这次远征虽未获得新的领土,也未带回很多的虏获物,但它有利于巩固罗马对高卢的征服成果。在以后,不列颠人未曾再干预高卢事务。 不管恺撒用什么借口挑起对高卢人的战争,都掩盖不住以下事实:征服剥夺了高卢人的自由,将其置于罗马人的统治和奴役之下;征服中充满了狡诈、杀戮和劫掠;征服后的统治(交人质、赋税和服兵役)极其残酷,令高卢人难以忍受。恺撒为了罗马奴隶主的利益,为了能赢得罗马奴隶主及平民的欢心,为了显示他个人的权威,在高卢纵横捭阖,恩威并施,有打有拉,分化瓦解,显示了罗马奴隶主的残忍、奸诈和贪婪。高卢人从罗马人征服和统治的实践中认识了罗马人和恺撒的真实面目。因此,在恺撒以为他已征服了高卢时,高卢人民却给了他一个教训。他们掀起了规模巨大的、前仆后继的起义。起义席卷了整个高卢。 在先后参加起义的人中,有的是恺撒对之有过所谓恩惠的。安皮奥列克斯就是其中之一。他对罗马人说的一席话,说明了高卢人,其中也包括他这样的人为什么要起义。他说,他承认,由于恺撒对他的一番厚爱,使他沾到很多光。全仗恺撒,他才得免除惯常交给邻国阿杜亚都契人的贡赋。也是由于恺撒,才能够把他送到阿杜亚都契人那边做人质,才能够把在那边受奴役和监禁的一个儿子和一个侄子交还给他。他宣称,他之所以进攻罗马人的营寨,既不是他自己决定的,也不是他希望的,而是出于国人的压力。他所拥有的权力,是这样的一种权力,即群众在他身上的权力和他在群众身上所有的权力是相等的。他们的国家之所以发动战争,纯然是因为他们无力抗拒高卢突然采取的联合行动。只要看他的力量多么微弱,就很容易证明他决不会糊涂到妄以为光凭他一个人就可以征服罗马了。这是全高卢的共同的决定,这一天被定作对恺撒的所冬令营同时发起进攻的日子,免得这一个军团可以赶去支援另一个军团。高卢人要拒绝高卢人是很困难的,特别当他们认为参与的计划跟大家的自由有关的时候。 爱杜依人的首领孔维克多列塔维斯,也曾受过恺撒的恩惠,他的首领职位就是恺撒给他的。他鼓励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生来就是自由的,而且是统治别人的。他自己虽然在恺撒手中得到过一些好处,但恺撒给他的,本来就是他有最正当理由得到的东西,而他对全国的自由,却负有更大的责任。他问道:“为什么爱杜依人要恺撒来决定有关他们本身权利和法律的事情,罗马人的事情却不由爱杜依人来决定?”由于爱杜依人势力强大,他参加起义具有重要意义。 在恺撒征服时,遭受过灭顶之灾的民族参加起义就更是天经地义的了。例如,在公元前57年曾同恺撒军进行过殊死战斗,以致最后“这个民族连同他们的名字都被消灭了的纳尔维人”也投入到起义洪流中来,以争取自由,报复罗马人对他们的迫害。 起义爆发于公元前54年末。首先举起义旗的是德来维里人。他们的领袖英度鞠马勒斯早在恺撒第二次东征不列颠时就与恺撒发生了矛盾。在远征回来后,他便鼓动起义,掩袭了罗马人的一支伐木队,并攻击罗马人的营寨。在他的影响响下,埃布罗尼斯人起而响应,使罗马军遭到惨重损失,罗马将领图里乌斯和科塔被杀,驻防的罗马士兵被歼。 布列塔尼人在其首领卡喜维劳恩努斯的组织下进行抵抗,但终于被击败,迫使布列塔尼人顺服,并向罗马人交出人质,保证日后交纳贡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