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记忆丨四合院的规矩与规格

 文心雕龙方 2020-09-14
北京记忆丨四合院的规矩与规格

北京的四合院,始于12世纪,它符合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要求,是北京城百年来的传统住宅形式。

所谓四合,是东南西北的房子都有,布局严整,院落敞亮,使人有雅静舒适之感。而且长幼有序,各居其室,作息得便,均不有碍。

从前,北京人住房的讲究很多,俗语说:“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夏不凉。”都乐意住路北的房子,四角齐整的院子,不喜欢倒下台阶,说那是进门跳坑。更忌讳带刀把形的院儿。既不愿意四不靠,也腻味挨着庙,北京人有这样四句话:“宁住庙前,不住庙后,宁住庙左,不住庙右。”

如果对过儿有什么高大的东西对着自己的大门或正房,便会认为是个镇物,对自己冲克,不吉利,就要立个“太公在此”、“吉星高照”或是“泰山石敢当”的石碣或木牌,用以镇邪驱祟。

院子里不能种松柏树和杨树,因为那都是阴宅种的树木。北京人称,称坟地为阴宅。

北京的四合院,有大,中、小几个不同的规格,分别说明如下:

小四合院

布局简单,一般的,是北房(也叫正房)三间,屋里有隔断,分成一明两暗,或是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也叫倒座)三间。都是卧砖到顶、起脊的瓦房。

也有的小四合院,是棋盘心的,或是仰瓦灰埂儿的。

一家子两三辈人,住个小四合,独门独院,非常合适。家长住正房(因此,也叫“上房”或“上屋”),晚辈住厢房,南房作客厅或书房。

院子里有砖墁的十字甬路,通到东西南北房的屋门,屋门前都有台阶儿。

街门都是在东南方的“巽”位上,很少在正南方开门(因为庙门都是立在南方的正中),全是清水脊的门楼儿,两扇对着关的街门,各有一个小铁环儿,用它敲门。

中四合院

正房五间或七间,屋里有木隔断或落地罩,有的正房和厢房带廊子。五间的,是三间正房、两个“耳房”,耳房是单开门,所谓“三正两耳”。七间的,在正房与耳房之间,有两个与正房相通的(在山墙开门)“套间儿”。东西厢房各三间,厢房与耳房之间,有个“过道儿”,可以通后院。

东西厢房的南边,有一道院墙,把院子隔成里外院,都是砖墁地,雨过天晴的院子,不存水。院墙的正中间有一个“月亮门儿”,为了不让外院儿的人们一眼就看见里院,就在月亮门儿的后边,立一个砖砌的或木制的影壁。

有的在院里摆几盆花,摆个大鱼缸,夏天支塔天棚,在院里乘凉。北京人说:“天棚、鱼缸、石榴树。”这是四合院夏天的情景。

外院,东西各有“盝顶”(又名鹿顶)一间或两间。盝顶的房子,比厢房稍小一些,用做厨房,或是仆人们住。

南房七间的,尽东头的一间是大门洞儿,大门西边的一间是“门房儿”,房门开在大门洞的西山墙。尽西头的一间做“车房”,或是做旁门。

全套房子,讲究的,是磨砖对缝,黄松木架,风火双檐,屋里是方砖墁地,窗明几净。除盝顶、耳房、车房外、都是上支下摘的窗户。所谓“上支、下摘”,上边的,是两扇糊着高丽纸的窗户,外边的一扇,可以用两根细铁棍儿支起来。夏天,里边的那扇窗户,换上冷布,以通风。到了冬天,外边的那一扇就不支了,挡风避寒。下边的一扇窗户,是整扇儿的大玻璃。外边另有一扇“护窗板”,晚上把它挂上,早晨把它摘下来。

大四合院

正房是前廊后厦,后边有罩房。东西厢房南边的花墙子中间有一座“垂花门”(宫殿式的门顶,有用木头雕刻的莲花瓣儿,倒悬在门额的两旁,所以叫垂花门。中四合院里的院墙也有用垂花门的),门内是四扇木屏风,上边有的写着“延年益寿”或“斋庄中正”四个字。东西厢房都有抄手游廊,与垂花门相通。有的花墙子在垂花门两旁,镶上两三个“漏窗”。

正房与厢房之间,有圆月亮门儿,可以从过道到后院去,有的有“过厅”,可以穿行。

外院,东西各有一道花墙,中间是月亮门,四扇绿油漆的木屏风,红斗方字,东边的是“东壁图书”,西边的是“西园翰墨”。可以从这个门儿到跨院去。

南房有穿山游廊(是以山墙开门,接起来的走廊)。

如此布局,形成了东西南北互相通连的几个院落。

清王朝的那相宅(在金鱼胡同)和恭王府(在什刹海西街)等几个大四合院,廊庑庭院,风格极为壮丽优美,是北京最典型的建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